挺进海外
2003年,随着品牌标识的更新,有关联想国际化的话题迅速升温。有人说,联想换标,意在海外。因为在当时,联想的Legend商标已经在很多国家被合法注册了。也就是说,联想集团一旦要进军国外市场的话,商标问题就会浮出水面。
让“板卡”走出国门
柳传志的创新策略中,很多做法当时并不被人理解,但是以后的事实说明它是正确的。1990年是联想电脑在中国大陆问世的第一年,为了保证联想电脑的整体性能优异,在整个联想电脑的技术方面,联想自己独自设计图纸和主机板,其余诸如显示器、键盘、机壳等等全部采用进口产品,联想人把自己的这种做法叫作“站在巨人肩膀上起飞”。但是在那个时候,有一种观点占主导地位,就是片面强调国产化率。似乎国产化率太低,哪怕品牌是自己的也不是好事情。
为什么在1988年联想进入国际市场的着眼点是电脑板卡的制造业呢?
一是整个世界计算机市场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1994年全球计算机市场营业额在3000亿美元以上,中国仅占其中1%左右。柳传志希望联想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企业,所以必须尽快进入到一个更广阔的生存空间里。
二是由于信息产业在全球呈现爆炸性增长,高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和价格下降极快,生产成本对价格影响很大。
20世纪80年代世界电脑制造业基本集中在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随着四小龙的快速增长,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成本因素上涨,电脑制造业势必开始进行第二次转移,而大转移的方向是发展中国家,其中主要应该是中国。因此客观上为联想集团提供了机会。
三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陆计算机市场也将高速成长,国外一流电脑厂商进入中国指日可待。与可能遇到的竞争对手相比较,联想毕竟还是在一个竞争质量不高的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并且是在市场结构单一的中国大陆。因此,巨大的市场机会与即将面临的激烈竞争,形成了联想战略设计的条件。
那么,柳传志的海外计划为什么不从整机电脑入手呢?这个问题与柳传志为什么一开始不在美国办公司是一样的道理。柳传志属于那种知己知彼,有一点不搞透就绝不动手的人,尤其在战略方面。他认识到必须承认自己的落后,必须看到别人的强大。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国家队去拼美国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冠军队,我们没有这个实力。与电脑整机相比,板卡制造的利润确实很薄,几十亿营业额的规模也只能有百分之一点几的纯利润。
但是柳传志使联想集团1988年从海外开始的板卡制造业从战略上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手托两头”的作用。一头是以板卡叩开国际市场大门,赢得在一个广泛空间发展的机会;另一头是由于生产制造掌握在自己手里,当1994年中国电脑市场拼杀异常激烈以后,联想电脑依然能够以很强的性能价格比优势与世界一流厂商角逐。
国际化之路
对于国际化之路,无论是当初的柳传志,还是现在的杨元庆都非常渴望,也一致认为这是联想国际化企业运作的关键所在。
柳传志曾多次表示,联想的未来应该是一个百年老店的联想,是一个和现在的IBM可以比肩的企业。而要做成百年老店的规模,在当今这个国际协作和影响盘根错节的时代,没有国际化的扩张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在IT企业更甚。
显然,国际化之路势在必行。既然戴尔、惠普、IBM都已经兵临城下,在自己的家门口和自己竞争,为什么我们不能打入美国的市场?不过,美国的市场却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在过去20年间,日本、韩国、台湾的电脑巨头在试图进入美国市场时都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只有索尼和东芝获得了一席之地。显然联想的海外之路并非坦途。
不过,即使目前还打不进美国市场,联想还是渴望海外之路,更何况海外扩张不一定先入美国市场,虽然美国是一个极大的屏障,也是一道将来必须逾越的鸿沟,据咨询公司IDC的数据,目前全球40%的PC机销往美国,显然美国的诱惑相当之大。但是目前完全可以先避而不谈。海外还有许多市场值得联想去争夺,如泰国PC市场2001年的增长率达到了40%,越南市场也有20%的增长率。华为、海尔的经验应该值得联想汲取。
其实,联想国际化的脚步早在1991年就开始了。当时联想在德国建立了海外第一家分公司,之后不久其英国分公司也宣告成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7家海外分公司和超过100家渠道。而且联想笔记本等产品进入海外市场后,并没有用Legend标识,而是一直在用其主板的品牌QDI。
联想充满创新意识的产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目前联想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应该是完全可以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联想当时95%的PC产品还是掌控在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仅有区区的5%。这显然是联想国际化道路的一个必须跨越的瓶颈。
当初联想凭借着全方位的PC中文平台解决方案而享誉IT界,如今联想正在积极进行PC机和家庭电器设备的融合,它提出的双模计算机正在摸索市场。在技术创新上联想一直没有停顿,而且联想相比国外一些PC巨头,在价格上也有一定的优势。
联想表示,到2006年公司的海外收入将从目前的5%增长到25~30%。联想已经进入香港PC市场,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联想的笔记本也已经远销海外。既然海外之路已经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联想会越走越好,毕竟它是我们的一面旗帜。
2003年初联想财务总监马雪征曾说,2002年联想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5%到7%左右(另有一种说法是,联想海外收入占5%以下)。它在国外设有美国、英国、荷兰、法国、德国、西班牙、奥地利7间子公司,以及超过100家的海外营销渠道。联想QDI主板在欧洲市场的销量是每年150万块左右。2001年开始在欧洲推出QDI品牌中高端笔记本。2002年联想在香港市场的PC销售目标是1万台,占到香港市场份额的5%。
有些企业被动地迈向国际化,以便在生产能力过剩的重压下为产品寻找新的市场。联想不是。尽管它号称拥有500万台PC生产能力,而目前年度出货量约为这个数字的一半。它之所以要推进国际化战略,主要是出于企业家雄心,出于把公司做大、做强的愿望。做大是指拥有更高的营业额,如100亿美元;做强主要是指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能在全球IT业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拥有国际品牌、国际化人才队伍、国际销售通路等。国际化的风险很大,但一家有上进心的公司不能不直面挑战、迎难而上。
目前,联想基于国内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已趋于极致,进一步横向拓展的空间较小。在现有的产品线范围内,由于本土市场容量有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联想很难迅速做大营业额。
也许会有人问道,为什么要通过国际化以实现做大,大一定比小好么?按笔者的理解,如果联想不推进国际化,还很难做得更强。首先,联想多数产品处于同质竞争市场,规模经济明显,大公司拥有较低的采购成本、制造成本,更有可能参与业界标准的制订,获得合作伙伴的支持。其次,IT公司研发投入通常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小公司的研发投入一般没有大公司多;假使联想的营业额徘徊不前,则很难持续地提高研发投入,不容易获取更多的技术优势。最后,国际化可分散风险,避免过分依赖单一市场。
进一步推进国际化
人们对联想国际化的质疑主要集中在:联想凭什么实现国际化?它在国外拥有什么样的竞争优势?迈出国门后,在品牌、渠道、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联想显然没有多少竞争优势。不少人还认为,联想并非以生产制造技能见长。联想的笔记本、数码相机、PDA等产品均有其他厂家代工制造的记录。凡是代工产品就很难拥有价格优势。
当时,联想PC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不明显。但是,据称联想PC在欧美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优势。笔者对此有所保留。以戴尔“Dimension8300、4550、2350”三款台式机在戴尔官方网站上的报价为例。同样的4550型号,国内6828元起价,美国最便宜的一款卖6600元;8300型号,国内9098元起价,美国约7400元;2350型号,国内起价5438元,美国约3300元。纵使排除具体配置及附加服务不完全相同的影响,也很难看出国内比美国便宜。目前国际PC大厂的制造基地也有不少设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PC零配件早已标准化,且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采购,最后组装占电脑总造价的比重不高,联想不一定拥有制造成本方面的优势。
根据公布的财报显示,联想公司整体毛利率约为14.8%(其中的PC毛利率与此数字相近),而戴尔公司为17.93%。假使两公司出货单价一样,则戴尔制造成本低过联想。联想要想拥有价格优势,很可能不得不牺牲外销品的毛利率。
关于当时联想国际化目标,在各媒体报道中存在着四种不同说法。比较保守的说法是:联想国际化的目标是7年后,海外市场收入要占总收入的20~30%。而在2002年初,另有媒体报道称,联想为自己设立的目标是到2010年时30%的收入来自海外。香港媒体则报道,马雪征称,公司争取在2006年前将海外销售占总收入的比例提高到25%~30%。还有报道说,“联想官员表示,希望把海外市场收入所占比重在三年内提高到25%。”
不管目标如何定,当时的联想都面临着硬仗。
国际化目标
杨元庆在接掌联想帅印的同时,也接下了柳传志进军海外的誓言。杨元庆给它加了个期限——10年。“10年内,联想要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公司,进入世界500强”,柳传志说。到2010年,500强的门槛是200亿美元(按年均增长率6%计),而2001财年,联想的营业额是260亿人民币,其间几十倍的差距使联想必须要保持年增长25%以上。
国际化是长远目标
在2001年4月20日的誓师大会上,杨元庆宣布了联想未来几年发展的战略,即联想未来的定位: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联想准备用十年时间打造这一形象,并进入世界五百强。此次更换英文标识,再次强烈显示着联想进军世界500强的雄心。杨元庆曾经这样评价国际化的联想的标志:“我们应该有大于20%的收入来自国际市场;还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人材,这样能够根据国际产业的变化来制定公司发展的战略。这大概是国际化联想的一个比较简单的量化标准。联想国际化工程需要一个过程。”品牌标识切换仅是联想国际化进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进军海外不仅需要在品牌方面做好准备,更为重要的是在业务方面提高自身的水准,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2003年,联想在海外已经有了7家办事处和超过100家经销渠道。十几年来,联想QDI主板从竞争激烈的欧美市场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广泛接受的国际化品牌。每年联想QDI销往全球的主机板超过500万片,不仅跻身于全球五大主机板供应商之列,也是中国大陆最大的集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主机板制造商。在海外市场打响了QDI品牌之后,联想又推出了“瘦身电脑”,在海外市场一炮打响。
联想总裁杨元庆说:“过去我们的海外业务主要是生产加工及产品出口业务,没有真正意义的品牌业务,长远来说我们要逐步在国际市场发展品牌业务。”
争做第一
柳传志说:“中国入关之后,国内电脑企业将面临一定压力,但中国电脑产业最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不仅顽强地站稳了阵脚,而且在反攻中频频取胜。”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电脑巨头对中国市场发起强大攻势,幼稚的中国电脑产业受到致命威胁。联想集团直到1994年才喘过气来,并发起反攻,1996年开始收复失地,时至1998年,占据了中国市场15%的份额,跃居第一。
柳传志说:“现在的市场环境与当年大不相同,过去我们明显处于劣势,如今我们与国际电脑巨头处于相同的市场条件,像惠普、IBM等大公司已在中国设厂,他们虽然有资金和技术的优势,但我们更熟悉中国市场,并有更好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在入关之后的新一轮争夺中,我们没有理由甘拜下风。”
据柳传志透露,联想集团以往的成功法宝是在电脑应用层面上展开竞争,不求最尖端,力求“中国最适用”,不断追求产品的差异性,生产中国人用的中国电脑。
柳传志清醒地指出,虽然联想电脑保持着市场份额第一的强势,别人按常规方式不易超过,但高科技产业最大的特点是日新月异,如果联想不能保持持久的创新能力,市场还是会被夺走的。
联想今后发展战略已很明确,在信息产业领域向多元化拓展,形成几套适合中国的自制产品系列,如果某一产品滞销,其他产品相互支撑。同时,坚持“贸、工、技”发展道路,继续代理国外产品业务,通过贸易掌握国际瞬息万变的行情,使联想自制产品和应用研究跟紧国际潮流。
从全球市场规模看,联想尚不能与惠普、IBM等电脑巨头相比,但从区域市场看,却有自己的优势。尽管国际电脑巨头每年的销售规模在几百万台,但在中国市场上只有一二十万台的销量,不如联想。柳传志说:“联想的战略重点是中国市场,优势在于中国人最熟悉中国市场。”
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柳传志说,他“举双手欢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市场,让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一起竞争。柳传志解释说,中国现在首先须“把饼做大”,因此,开放市场对中国有利。“外国企业告诉我们做饼的技术,我们学到了这些方法、手段之后,大家可以联合做饼。”他说:“如果不是当年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中国电脑行业就没有今天的发展。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实际上帮助中国把饼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