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谦卑的人有福
13933400000024

第24章 心穷

贪婪者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心穷。心穷是真正的穷,穷到了底却穷不到头,穷此一生还会遗传给后代。

他有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一家效益很好的大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有两套住宅,全都装修得相当豪华。儿子当海员,女儿在外贸部门工作,收入都不错。家里积蓄丰厚,即便称不上是富翁,也稳居富裕家庭之列。

然而他无时无刻不觉得自己穷,最后发展到以老婆的名义注册一个公司,从周围比他穷得多的朋友们的身上诈骗了几十万元。

此事败毁了自己和儿子的前程,成了一个真正的穷鬼。

贪婪者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心穷。心穷是真正的穷,穷到了底却穷不到头,穷此一生还会遗传给后代。不信请听听我们周围一片片的哭穷声:

没有资金呀,经费不足呀,快混不下去啦,工资发不出来啦?缺钱,缺钱,缺钱,有些单位亏损乃至倒闭确实因为有无法抗拒的客观原因。但也不能不承认有些企业的头头成天嘴上喊穷,自己活得不穷。

他们不管企业的死活,上任伊始先给自己买车、买房,派自己出国考察,把儿女安插到要害部门大捞特捞。因此工人们骂:“工厂难过年年过,厂长过得还不错”,“工人玩命干,挣了几十万,买个乌龟壳,坐着王八蛋一”这些人心如饿狼,前狼尚未吃饱就被调走,再上来一只更饿的狼。那只吃了半饱的狼到别处又变成一只新的饿狼,于是有些企业老是摆脱不了狼的血盆大口。他们喊着穷,吃穷,穷造,哭穷哭得最凶的人不一定就是穷人。这叫心穷吃穷人,在制造新的贫穷。

还有经商运动。经商不足为怪,但是在中国居然形成了一个全民从商的大潮,这就成了少有的奇观。

从知识分子到机关干部,纷纷往商海里跳的地步,概因心穷。

不论在什么场合,是一些什么人物的聚会,不出十分钟准保要谈到钱,而且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关心经济问题。这究竟是活跃的商业新气象,还是表达了心对金钱的饥渴?

正是这种心的饥渴使金钱很容易就操纵了一场场近乎全民性的倒钱运动。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虎视耽耽,其欲逐逐,“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急于求富、羡富、谈富,贫而馅,富而骄,或夸大贫穷,或夸耀富有,同样都是心穷的标志。

古人讲“不患贫而患不安”,穷得紧张兮兮、坑蒙拐骗,穷得丢了格、失了度、失了自尊和自信,什么事也不敢信,什么人都敢怀疑。我们真的穷到了这步田地,也许是穷怕了?按理说能让穷人怕的事情不是很多,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常常怕这、怕那、怕抢、怕偷的是富人。有钱的人最不知什么时候会变成穷人,所以他们闹腾得也最厉害。

时下的“心穷现象”使整个社会都染上了一股穷气,这对发展经济并无好处。当今世界弱肉强食,哪个发达国家有耐性倾听一个穷国申诉自己的不幸,富人踉穷人打交道或做买卖的时候总会心存戒备,格外小心,即所谓“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大街无人问”。人们喜欢说“本钱”、“本事”,有本才能赚钱,有钱才能做事。你成天穷兮兮的,心如饿鬼,谁敢招惹你,当然也不可像“大跃进”、“洋冒进”那样打肿脸充胖子,装富作态,那也是心穷的一种表现。

谁也不能否认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许多人却处在一种身富心穷的怪异情态之中。这不是改革开放非要经历的阶段,更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心理,我们的传统是守得住贫,耐得住富;贫而不拙,富而不贪;达不足贵,穷不足悲。欧阳修讲:唐之诗人多穷士,少达而多穷。然而不论当时还是后代人,都觉得唐代的诗人们很富,即便他们身上钱不多心里都很富。富有的心灵放射出辉煌灿烂的光芒,李白固然可以豪唱“千金散尽还复来”,几乎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了一生的杜甫对金钱也有一种平静的情致和幽默:“掺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岑参甚至在囊中羞涩、欲饮无钱的情况下,仍可以拿自己和酒家开玩笑:“道旁榆芙青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哪有现代文人的钱包这么充盈而又活得这么戚戚不安、心浮气躁?

“心穷现象”也并非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在美国有相当多的人从银行借款买房,债务要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如果中途换工作搬家,要卖掉原来的房重新买房,又得背新债。也许终生都要背着债务生活,工作还不是铁饭碗,随时都有丢掉饭碗的可能。

丢了老碗,再找新碗,但他们却活得快乐,对未来充满信心。连睡在地铁站里的流浪汉,眉宇间也有一种人的自尊,别人是不能对他们轻蔑的。不犯愁,不哭穷,不容别人轻侮,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一九八九年,神户华裔作家请我吃饭,陪同的一位日本友协的官员将剩下的东西打包,当晚通过邮局寄给东京的家人,他说明天早晨家里人就可以吃到,自己收入不低,物价也很高,一般家庭平时却很少能吃到这么好的东西。他做得自自然然,大大方方,我对他没有一点小气、穷气的感觉,反而对他生出几分好感。

可见心态极端重要,心里不穷,对国家对自己充满信心,守财变成了美德,节约变成了大方。心甲有鬼,即便一掷千金,也让人感到穷变态,小家子气。

足寒伤心,心穷则伤气损志。经济上的短期行为,文化上的媚俗倾向,社会对道德对见义勇为者的呼唤,都可以从“心穷现象”卜去寻找深层次答案。唯愿在经济上已经脱贫的人们,赶快进行心灵“脱贫”。

本又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某些人“身富心穷”的贪婪现象进行了分析,不仅列举了其诸多表现,还探求了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直击时弊,发人深思。

时下,追名逐利的浮躁空气弥漫社会,许多人在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中,精神世界走向了缺乏,抑郁症等不快乐的心病也渐渐滋生出来。

其实,生命最大的满足就是心灵的富足。只有心灵富足了,一个人才能真正感到快乐,才能远离孤独和自闭,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