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揭开神秘大洋的面纱(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14008200000029

第29章 海底绿洲和沙漠

点缀在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令人神往。绿洲是郁郁葱葱、生物繁茂、生机盎然的地方。在海洋里也有“绿洲”和“沙漠”。

若从海洋底部的生物多少去识别它是“绿洲”还是“沙漠”的话,不同的海底,情况大不相同。在海岸带,即大陆与海洋交接的地方,一般来说,动、植物较多,特别是滩涂区最明显。在亚热带和热带海岸,有珊瑚岸礁和红树林区,那是生物最丰富的地方。在大陆架,也有很多底栖鱼类、虾、蟹等生物,回游的鱼类就更多。在大陆坡的浅水台阶,尤以热带透光带内的珊瑚礁区,是“绿洲”世界。然而在3000~6000米深的海底,普遍来说能见到的生物甚少,黑暗而寂静,有海底“沙漠”之感。

海洋中的“绿洲”,从缔造“绿洲”的不同能源去划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海洋的透光带内,靠阳光为能源形成的“绿洲”,如以造礁石珊瑚为主的珊瑚礁区或生物浅滩区,生物种类繁多,生机勃勃。另外一类是在海洋深处的热泉区,靠地球内部溢出的热能去驱动生物生长和繁衍。

海底高地“绿洲”。海洋底部有宽广的平原,也有海岭、海山、海丘和浅滩。在透光带内,即水深50~60米以内的海底,阳光的能量使多种藻类等植物得以进行光合作用,大量生长繁殖,为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来源,使多种多样的生物兴旺繁盛。如南海大陆坡台阶上的我国南海诸岛,其中的暗沙、浅滩等高地,发育了珊瑚礁。这就是海底高地“绿洲”。又如在台湾海峡南部的台湾浅滩,贝类、甲壳类、底栖鱼类等生物很丰富,也是海底“绿洲”。

海底热泉附近的“绿洲”。近20多年来,由于海洋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深潜器能直接到达数千米深的海底裂谷,现场观察、摄影、采集海水和岩石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在裂谷底部常见热泉喷涌,水温达300℃左右,许多种类的生物由热泉提供的能源而生长繁衍。在适宜生长的热泉附近海底,人们惊奇地发现:长达3米的管状蠕虫在爬动,直径30厘米的蛤在一张一合,巨大的螃蟹在奔走,时而成群形成球状……还有鱼、虾、海绵和深水珊瑚等,构成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海底“绿洲”。据科学家统计,在海底裂谷热泉边缘的生物物质密度,是其他海底的500~1000倍。热泉滋生了细菌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生物链中首先成为其他生物的营养源,使多种多样的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

近年来,海洋生物学家在水深1000~3000米的深海槽发现大量线虫,线虫是低等动物。不过,对深海线虫的研究还是初始阶段,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