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科普知识大博览)
14008900000007

第7章 欧亚大陆的动物之谜

欧亚大陆的干草原冬天严寒,吃素的动物大都冬眠。夏天忙于觅食,既要在体内积存脂肪,又要在窝里储藏食物以备过冬。欧亚大陆中部,离海太远,得不到海风调节。冬日严寒,夏日酷热,终年少雨。冬天,冷空气大陆中央流向各海洋,霜雪随至。夏天,热空气从中央升起,较凉的湿空气由海上补入,把雨带到大陆沿岸,使沿岩地区树木茂盛。由于湿空气不能到达,中央地区多半是沙漠。树林与沙漠之间是一些干草原,即每年雨量只有10至30英寸的大草原。这里大部分地方,雨量仅够青草和少数块根植物生长;在较湿润的地区,则有灌木和树丛生长。

气温既有极大变化,干草原上的动物要生存就必须能避过严寒和酷热。因此,常见的都是穴居的小啮齿动物。许多动物吃草,草是草原上最充裕的食料。黄鼠是欧亚大陆和北美溯各草原的特产,欧亚大陆有欧黄鼠、土拨鼠等。所有这些啮齿动物,都是干草原上食肉动物的主要食物。

鼹鼠型盲鼠挖掘的地洞成网状,一生吃、住、生活在里头,很少离开。它采回蒲公英和菊苣的根,藏在地洞里的食物储藏室中准备做过冬之用。这种盲鼠用头推土,简直像个钻孔器,钻洞的速度快得惊人。它还会挖厕所,待排满粪便后就封起来,另外再挖掘一个新的这种盲鼠是独居的动物,即使是同种也不能相容。雌性在交配后,若雄盲鼠赖着不愿早离开,也会被逐出洞。

原仓鼠比鼹鼠型盲鼠更喜爱较潮湿的环境。它也挖地洞,喜欢挖出一间中央大房,连着些小房。原仓鼠很整洁,食物贮存得有条不紊,不同种类分别置于不同地方。连送食物的时候,大的用牙咬着,小的放在颊囊里。秋天来时,原仓鼠把地洞各入口都堵住,然后自己蜷成一围,酣然入睡。

土拨鼠比黄鼠大,但头盖骨较扁平,颊囊较浅。这两种动物都大群聚居,日间活动,挖洞很深,蛰伏达半年之久。夏季天旱时,黄鼠也可能蛰伏。

土拨鼠和黄鼠都是狼、鹫和大鹰喜欢捕食的动物,因此不愿离洞太远。在地上觅食时,还派出其中一位放哨,警号一起,全群都窜入地下。太小的哺乳动物,不能靠移徙来避过寒冬炎夏,就钻到地下去,多半在地下冬眠。

冬末春初,干草原上的黑琴鸡像别处的黑松鸡一般,建立求偶地盘。雄黑琴鸡张开双翼和尾羽,趾高气扬地跳着,既向别的雄黑琴鸡挑战,也向雌黑琴鸡引诱。交配后,雄黑琴鸡还继续张羽作态。雌黑琴鸡通常在第二天早上产卵一枚,在孵卵期间,还会间歇回到求偶地盘去再交配。在地盘中央的雄黑琴鸡交配机会最多。在繁殖期间的雄黑琴鸡很俊美,眼上有红肉垂,外侧尾羽成七弦竖琴形,翼上有显眼的白条纹。

黑琴鸡是松鸡的一个亚种,跟别处的黑松鸡一样,喜欢有树的地区。黑琴鸡居于乌克兰东部、里海和咸海以北的地方,那里的干草原有一片片桦木林和灌木丛。各干草原的情形并不完全相同。各地的雨量差异甚大,影响食用植物的生长。整个区域不但有些草原,也有密灌丛和半荒漠,干草原上各种动物,都能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

大跳鼠是种有修长俊腿的啮齿动物,能适应在干燥旷地的生活。在这种地方它凭跃跑速度逃避天敌,一跃数尺,时速可达35英里。西伯利亚和蒙古地区的达斡尔跳兔居于水滨。这种动物是兔盼亲属,夏天做类似翻晒干草的工作,采集鸢尾、委陵菜和艾叶来晒干,以备冬日做食料和垫草之用。于草原上不冬眠的食草动物很少,跳兔是其中一种,因此成为鹫、狼、沙狐冬天捕食的好猎物。有时,繁殖过剩会使动物发生异常的危机。在干草原上挖洞的普通田鼠有个繁殖周期。每四五年一次高潮。高潮过后不久,接着是同样惊人的低潮。成因似乎不是饥馑,也不是天敌为患,而是拥挤影响了内分泌。这样引起的内分泌失调,可能是大量田鼠死亡的主因,也可能是母鼠因此而缺奶,以致幼鼠饿死。

草原兔尾鼠也有与普通团鼠相似的群体暴增现象。雌鼠6周大就可生育,雄鼠成熟更早。繁殖期从4月到10月初,这个期间内一只雌鼠可产6胎幼鼠,每胎3至7只不等。种群量达到高峰时,大批草原兔尾鼠就像旅鼠一般,成群迁移。

干草原上的兽群及其天敌,为避寒暑和觅食而集体移徙。它们的生活节律就是这样定下来的。

农业的推广,使欧亚大陆干草原上许多动物的分布区缩减了。随着分布区消失,动物数量也就少了。较大的动物受害最大。不过,目前还有未开垦的草地足以养活一群群有蹄动物,如高鼻羚羊(赛加羚羊)等。

高鼻羚羊是逐水草而居的动物,从化石证据可知,两万年前已走遍欧亚大陆各地。每年冬天,成群结队南移避寒,到没有厚雪覆盖的草地去觅食,每群成千上万只。夏天如果苦旱,又从平常居住的地方迁到几百里外,找寻较好的革地。

冬徙后,高鼻羚羊便交配。雄高鼻羚羊划定地界守住地盘,为了争配偶,用角与别的雄性搏斗。如果能获胜,可以支配5只至15只雌羚羊。但许多雄高鼻羚羊因搏斗和交合以致身体虚弱,结果过不了冬。春来时能够北返的,仅余5%—10%而已。虽然如此,目前居于荒野而受保护的高鼻羚羊,约有100万只,每年增加的数目是7000只。

开阔草原是马科动物的天然产地。家马惟一的野生近亲是蒙古野马,这种野马可能是马科之中现存最原始的一种。它比家马小,头较重,鬃毛直竖,尾长往往几乎及地,成年时约重750磅,夏季皮毛短而光滑,背部和两侧红棕色,向腹部渐变成黄白色。冬季皮毛长而色浅,鬃深棕色,背部有红棕色带,腿内侧为灰色。今天的荒野已少见这种马了,但古时在东方的干草原上很多。野马群不大,通常由一只雄马、6至12只雌马和几只幼马组成。人工饲养的蒙古野马,寿命大约30年左右。

蒙古野马的原产地,最接近那条横跨欧亚大陆与美洲之间的古代陆桥,现为白令海峡。看来马从美洲过桥后,一面向东半球各处扩散,一面因适应新环境而演化出一些新种。这些演变使若干较小的染色体融合一起。染色体是把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的东西。结果,今天离陆桥最远的各种马,染色体最少。越过陆桥之后留在干草原上的蒙古野马,所经历的适应变化最少,因此其染色体数量比别种马都多。

成年的马和高鼻羚羊对草原上大多数食肉动物都不必恐惧,只有狼可以侵袭它们,但是狼在干草原上或别的地方都越来越少。只要及时得到警报,马和高鼻羚羊都跑得比狼快,只有待生产的母马和母羚易受伤害。因此,大食草动物总是在空旷平地上聚集成群,为的是老远就看得见有天敌走来。

狼与干草原上较小的食肉动物一样,以啮齿动物和野兔为主要食物。狼在许多不同生境都能生活,但沙狐只产于欧亚大陆中部的干草原和半荒漠地区。沙狐的眼睛和耳朵都特别大,嗅觉敏锐;又软又厚的皮毛,夏天是赤黄色,冬天转为近乎白色,使它与雪地浑然一体。

干草原广阔,是较大食肉鸟猎食的好地方。举例来说,草原鹫做大弧形飞行,视野范围方圆可达数里,它的主要食物是黄鼠,但也留心鸨、蛇和野兔的动静,因为这些也是它的食物。

亚欧两洲各地的草原鹫有几个亚种,即是几宗。有一宗到米索不达米亚或非洲过冬。春天北返的时候,雌雄草原鹫成双成对,在地上或矮树上用树枝筑个简陋的巢,拿绒毛、羽毛和粪便垫在上面。雏鸟在6月孵出,8月学飞,10月里随父母移徙到南方。

草原鹞也是候鸟,冬天移徙到亚洲南部或非洲过冬,夏天才飞回干草原去交配繁殖。在春天北飞时,雌雄草原鹞配结成双,而且显然终生不渝。但它们繁琐的求偶夸耀行为,要等飞到干草原上的栖息地才开始表演。在求偶飞行中,雌雄草原鹞一同做大螺旋形飞行,偶尔也分离、斜飞或滑翔而下。稍后,在交配飞行中,雄鹞在空中向在地上观看的雌鹞表演夸耀行为。雄鹞停止绕圈,朝着雌鹞缓缓滑翔而下,在雌鹞面前展翼盘旋。忽然向着雌鹞直冲而下,又在撞及雌鹞之前及时向上高飞而去。在这些飞行动作中,雄鹞向雌鹞炫耀自己浅色的胸部,甚而朝向太阳,好使胸部显得更白亮。

草原鹞吃田鼠、黑松鸡、云雀等,在猎食地上空循固定的路线飞来飞去。一见到可以捕食的东西,就向地面俯冲,用双翼和尾做减速器和方向舵,用锐利的曲爪抓猎物。

干草原上的爬虫动物中,有草原蝰,这是欧洲普通蝰的近亲。它喜爱山谷之类有植被掩护的地区。这种小蝰以夜间活动为主,捕食田鼠、仓鼠等。草原蝰与所有蝰都一样,是又好斗又危险的食肉动物。通常多见于干燥的地方,但也偶见于沼泽地区。沙狐昼伏夜出,居无定所,白天睡在土拨鼠的洞穴里。偶尔结群猎食昆虫、野兔、欧黄鼠等等,猎得什么便吃什么,也吃腐肉。艾鼬鼠食啮齿动物和爬虫,也会侵袭家畜。艾鼬的分布区极广,西起自波兰,东至太平洋沿岸。驯养的自鼬,可能是这种艾鼬的变种。艾鼬咬死土拨鼠后,有时住进土拨鼠的洞穴。随后扩大地洞,还多挖些地道通到附近的土拨鼠洞去。艾鼬像臭鼬一样,受威胁时就从肛腺排出臭液来自卫。

兔狲也捕食干草原上的啮齿动物和雀鸟。它与别的猫科动物不同,但与干草原上许多动物却一样,住在地洞、山洞和石隙里。兔狲也产于有树的地方和半荒漠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