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迎接近在咫尺的革命(科普知识大博览)
14010000000059

第59章 没翎毛的动物会飞之谜

人们常用"飞禽走兽"一词来形容鸟类和兽类,但这种说法有时却并不一定准确,因为有些鸟类并不会飞,如鸵鸟和企鹅等;同样也有些兽类并不会走,如生活在海洋中的鲸类,而蝙蝠同样不会像一般陆栖兽类那样在地上行走,却能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翔。

蝙蝠是惟一真正能够飞翔的兽类,因为只有长有翅膀的动物才真正会飞,而哺乳动物中只有蝙蝠长有翅膀。所有其他会飞的哺乳动物,包括鼯猴、鼯鼠,都只会滑翔而已。这些动物不能持久飞行,只能向下滑降,利用特殊的滑翔翅膜减慢下降的速度。

鼯猴又叫猫猴,滑翔的本领最高。这种身躯极瘦的鼯猴产于东南亚,只有家猫般大小,颈长,头部像狗。滑翔翅膜从头后部沿身躯两侧生,延至长尾末端,由薄薄一层革质的皮构成。鼯猴从树上高处跳下,能滑翔数百码。降落在树干上时,带斑纹的毛皮和树皮的颜色浑然一片,简直像隐了身一般。母鼯猴在树间滑翔时,小鼯猴会卧附母体一起滑翔。

澳洲的结指蟅是最细小的滑翔哺乳动物,最小的只长六寸,尾巴占了长度的一半。结指蟅属于有袋动物,幼儿就在袋中哺育。鼯鼠没有翅膀,前后腿间长出的薄膜却可以帮助它在树间滑翔。鼯鼠飞跃时,利用尾部做舵校正方向。降落时,提起尾部和身体,犹如一片落叶般徐徐降下。鼯鼠滑翔的距离多半颇短,但有时也可滑翔150多尺远。

对大部分人来说,看到鼯鼠的机会毕竟不多。虽然一些中空的树干内也许会藏有数十只鼯鼠,但因为它们昼伏夜行(同类的松鼠都在日间活动),所以实在难得一见。

欧洲和北美洲的鼯鼠,背部棕灰色,腹部白色,在树间一点也不显眼,加上它们习惯夜间活动,因此不易看见。东南亚有些鼯鼠却是毛色最鲜艳的哺乳动物,其中一些品种甚至有鲜红色的斑纹。鼯鼠中最巨型的可长达10英尺(包括毛茸茸的尾巴在内)。

在东南亚的丛林中,为逃避蜥蜴捕杀而展翅飞行的昆虫可能发现天敌仍然尾随不舍,因为那可能是条俗称飞龙的飞蜥。飞龙凌空扑出,竖起身体两侧的长肋骨,展开褶皮变成翅膀,斜斜滑下,有时滑翔50尺或以上。飞龙还可扭动身体左右滑翔。

飞龙伏在树上时,身上的灰色或棕色斑纹与树皮的颜色很相近,毫不显眼。但滑翔时外形就完全改观。翅膀张开后是一片鲜黄色(或橙色),配以黑色条纹。雄性飞龙偶尔也会张开翅膀。

这类蜥蜴滑翔时看上去或许像龙,若以体型而言,却半点也不像龙。它们仅长10寸,跟古代一些真正会飞的爬行动物比较,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远古翼龙的翼展可达25尺,翅膀的薄皮,大部分自身侧沿臂伸展至手掌的尾指。科学家相信翼龙的翅膀在滑翔及高飞时最有用,但缺乏灵活性。

除了鸟类和蝙蝠之外,昆虫是惟一真正能飞的动物,虽然身躯细小,飞行本领却很高。例如蠓的翅膀每秒可以振动1000次。蜻蜓是飞得最快的昆虫,而且十分灵活。极少昆虫能以10英里时速飞翔,但有几种蜻蜓能以25英里时速飞行。还可突然增至时速35~40英里,又可在空中悬停及向上、下或两侧急转弯;没有任何昆虫比它们更灵活。

很多小动物无意中随风而飞。即使青蛙和鱼等较大的动物,都可能被强风卷起,抛落在数里外地上。遇上这种情形,动物都无法控制飞行速度、方向或时间。

蜘蛛却有点不同。某些品种的小蜘蛛会爬上植物(或岩石上或其他高处),吐出丝线,让微风吹上空中。蛛丝越吐越多,最后产生足够拉力,把小蜘蛛带上空中。在离地几近3里的高空及离岸几百里的大海上,都曾经发现随风飘荡的蜘蛛。如果不是借助风力,许多居于遥远海岛上的蜘蛛,最初便不可能抵达。

在海上航行的旅客,常常看见飞鱼成群振鳍跃出海面做短暂飞行的奇景。这些外形像子弹的飞鱼,背部呈鲜蓝色,腹部呈银白色,跟大海里的一般鱼类没有多大分别。它们的体型多半很小,其中一些却长一英尺或以上。

飞鱼的尾鳍下半部特别发达,是动力的来源。飞鱼一跃出水画,身上折起的变鳍便竖挺地张开。所有飞鱼的胸鳍都特别阔大,张开犹如飞机的机翼,有些飞鱼连腹鳍也特别发达;两者的差别就像单翼机和变翼机。

大多数飞鱼掠过水面时,只在空中停留数秒钟;但假如越过波谷或乘着风势,便可在十多英尺高的空中滑翔。有时,飞鱼落下水中时,尾鳍下半部深深划进水中,猛力摆动,借此动力停留在空中。据说有些飞鱼飞行达1/4英里远。

飞鱼为什么要跃出水面呢?很可能是为了逃避大鱼捕食,不过也有人认为飞鱼只为玩乐而这样做,并无其他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