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拨开人类生存的迷雾(科普知识大博览)
14010400000011

第11章 情绪与生命进化之谜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婴儿的呱呱落地,儿童的天真无邪,青春期的躁动,中年负重的焦虑,老年的孤独寂寞,以及成功给人带来莫大喜悦和满足的同时,隐藏在心头的患得患失;在历经岁月的艰辛和坎坷的同时品尝到的来自奋斗的喜悦等等,都是人表现出的纷繁复杂的情绪。

情绪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有不同情绪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认为,情绪产生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詹姆斯说:“因为我们哭,所以悲伤;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惧怕。”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及其同事巴德不同意他们的解释,指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即丘脑冲动释放之后,同时引起情绪体验和一系列的身体变化。

他们在实验中切除了猫的大脑皮质后,并不影响它表现情绪行为的能力,然而,切除丘脑部分后,它表现了情绪的变化,并伴有身体变化,如尾巴竖起,弓背龇牙等。

坎农和巴德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情绪产生于丘脑部位的冲动释放观点。

仅以人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发生的先后而探究其因果关系,是难以解释人类复杂情绪产生的机制的。

心理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将情绪与动机过程联系在一起,视情绪为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强调内心体验。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华生则明确提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反应模式’”,他认为人有三种基本的情绪反应——恐惧、愤怒和爱。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张,知觉和认知是刺激事件与情绪反应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例如,其代表人物阿诺德指出,在森林中遇到一只熊,会让人产生极大的恐慌;然而,在动物园里即使看到阿拉斯加的巨熊时,不但不会引起恐惧,反而使人带着好奇和愉悦的心情,安心地观赏。因为经验告诉人们,关在动物园笼子里的巨熊无法伤害人。

她认为,外界情绪信息刺激到达大脑皮层后,此兴奋信息与情境受到大脑皮层的评估,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

以伊扎德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认为情绪是在生命进程中分化发展起来的。

它包括情绪体验、脑和神经系统的相应活动及面部表情三个方面。例如,一周岁婴儿在陌生人接近或接触时,做出躲避行为或哭闹等情绪反应,这就是对母亲与陌生人的知觉辨认同对母亲的依恋这种生物——社会性需要之间的结合。这种相互作用过程经过认知整合导致了一定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关于情绪产生的生理—心理—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正在日益被普遍接受,但是,人“类”在生命进化的不同时期情绪是否不同,也就是说,自古至今人“类”情绪有所不同吗?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认知的飞跃还会引导出怎样的新情绪?情绪的中枢神经变化以及异常情绪的体验等等问题仍然困惑着当代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吸引他们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