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回首征服自然的历程(科普知识大博览)
14010700000004

第4章 种种怪石之谜(2)

不过,福缅科副博士认为,无论这种比较多么具有诱惑力,也是令人无法信服的,因为陨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与地球中并无两样。

再说,由纯净的稀土金属组成的陨石,即使在理论上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他认为,如果假定这块合金是天外来客的产品,那么也是在太阳系范围内,可能还是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星球制造的,因为根据科学家们对它进行的同位素分析,它的同位素组成与地球上的比值完全相同。

全苏核地球物理化学研究所一个实验室主任戈尔巴久克副博士不同意这块合金已存在10万年的说法,他认为,从钍的分解物来看,它的年龄不超过30年。

但另一些科学家认为,30年前人类已拥有观察宇宙空间的全套设备。天外来客不可能不被发现。

有些研究人员的看法则要平淡无奇得多,他们认为这块奇物不过是“黑闪电”的产物。所谓“黑闪电”,实际上是大气中一些活泼的化学物质,它们具有巨大的能量,发生爆炸时能产生1万多度的高温。

当“黑闪电”作用到土壤和矿物后,可能发生烧结和熔炼过程,从而“制造”了这块奇异的东西,它本身也可能在那里沉积,以至一碰就发出不寻常的亮光。

不过,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解释为什么这块奇物的构成会那么奇特,所以他们的分析也不能让人满意。看来,只有通过进一步研究才能揭开“瓦什卡拾物”之谜。

令人不寒而栗的“杀人石”

在非洲马里境内,有一座耶名山,山上有一片茂密的大森林,林中有各种巨蟒、凶残的鳄鱼、狮子、老虎等。

然而,在耶名山的东麓,却极少有飞禽走兽的踪迹。当地的土著居民对这个地方既恐惧、厌恶,又非常敬畏。

春天,耶名山发生强烈地震。震后的耶名山东麓远远望去,总有一种飘忽不定的光晕,尤其是雷雨天,更是绮丽多姿。

据当地人说,那里藏着历代酋长的无数珍宝,从黄金铸成的神像到用各种宝石雕琢的骷髅,应有尽有,这神秘的光晕就是震后从地缝中透出来的珠光宝气。

这个说法究竟是真是假,谁也不能证实。马里政府为了澄清事实真相,派出了以阿勃为队长的8人探险队,进入耶名山东麓进行实地考察。

他们刚来到这里,就下起了大雨。在电闪雷鸣中,阿勃清晰地看到不远处那片山野的上空冉冉升起一片光晕,光亮炫目。光晕由红色变为金黄色,最后变成碧蓝色。雷雨刚停,阿勃不顾山陡坡滑,道路泥泞,下令马上进发。在那片山野上,他们发现躺着许多死人、这些死人身体扭曲,口眼歪斜,表情痛苦。从尸体看这些人已经死去很长时间,但奇怪的是,在这么炎热的地方,尸体竟没有一具腐烂。

这些人可能是不听劝告偷偷进山寻找珍宝的,可是他们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死去呢探险队员四处搜寻线索。突然间,一名队员发现从一条地缝里发出一道五颜六色的光芒,色彩不断变幻着。

难道真是历代酋长留下的珍盒?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挖掘,人们终于从泥土中清理出一块重约5000千克的椭圆形巨石。半透明的巨石上半部透着蓝色,下半部泛着金黄色光,通体呈嫣红色。探险队员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巨石挪到土坑边上。这时有一队员突然叫道:“不好,我的四肢发麻,全身无力!”另一位队员也说:“我的视线模糊不清!”队员们纷纷开始抽搐,相继栽倒。此时,只有阿勃还保持清醒,他想这可能与那块巨石有关。他不由得想起那些死因不明的尸体,浑身不禁一颤。为了救同伴,阿勃强拖着麻木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向山下走去,准备叫人来。刚走下山,他就一头栽倒了。过路的人发现了躺在路边的阿勃,把他送进了医院。经抢救阿勃终于清醒了过来,并将所发生的事告诉人们。之后,他又闭上了双眼。医生检查发现,阿勃受到了强烈的放射线的照射。

有关部门立即派出救援队赶赴山上抢救其他7名探险队员,但无一人生还。而那块使许多人丧命的“杀人石”,却从陡坡上滚下了无底深渊。

科学家们想解开“巨石杀人”之谜,但因找不到实物而无法深入研究,这成了自然界一个未解之谜。

泉州风动石泉州灵山上有一块巨大的风动石,上刻“碧玉球”三个大字,故称“玉球风动”。

它是一块天然奇石,略呈长方形,上端四角稍圆,下部一边贴在山岩上,另一边向外斜削,形成一道隙缝,远远望去,奇石宛如玉球。

每当大风来时,就会发出跑步的震动声,乍看像是摇摇欲坠,惊险异常,其实稳固无比,有惊无险。

每有游人至此,都喜欢一显身手,使出浑身力气推摇,仿佛看见玉球在摇动,并闻嘶嘶声,其实玉球纹丝不动,实为奇趣,所以古来就有人在石上篆刻“天然机妙”等题字。

这块奇石高4.73米,周围要10多个人牵手合抱,估计重约50吨。一般外来的拉力和推力,只能使它像“不倒翁”一样,一晃一摇的,就算歪斜了,也会立刻恢复到原处。

这块巨大的风动石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一块自天而降的陨石;也有人认为是海陆变迁时,从海底推上来的;还有人推测是地球上的冰川时期,由大陆内部漂浮过来的,搁浅在这儿的冰川遗迹。

然而,科学家们还无法对“玉球风动”的现象做出科学结论。

变色龙般的怪石和石井在澳大利亚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巍然屹立着一块世界上罕见的嶙峭怪石,当地居民自古以来称之为“爱也斯”。它周长约8公里,高达348米,曾有人估算过,仅它露出在地面上的部分,就重约几亿吨。

它很像古代神话传说中“自天而降”的巨人,“高耸人云与天齐,俯瞰尘寰处处低”,气势雄伟,表现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态。

更为奇特的是:它每天很有规律地改变自己的颜色——旭日东升时,呈棕色;中午时,呈灰蓝色;夕阳西沉时,蓦然变成鲜艳的红色,熠熠闪亮,蔚为奇观,把锦绣大地点缀得分外妖娆。

古代当地居民把它当作天然的“标准时钟”,根据它颜色的变换来准确地掌握一天的时间,安排生活和农事,而且从未发生差误。

随着阳光照射的变化,它往往会给人以各种幻觉:远远望去,它时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乌黑发亮的潜艇,时而像一条巨大鲨鱼的背鳍。

如果碰上光线合适的话,瞬时间内,它像一位穿着青衣的巨人,神采突变,仪态端庄,斜卧在一张巨大洁白的软床上……变幻无穷,绚丽多姿,构成各种奇妙的景象。

自古至今,“爱也斯”怪石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客。许多人从国外千里跋涉,来到怪石旁游览,爱慕和赞叹不已,游后浮想联翩,有的还赋诗著文,抒写情怀。

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对怪石的兴趣更加强烈,他们对怪石每天变换颜色的原因作过各种探究和猜想。

有些学者认为,这是由于沙漠地势平坦,天空终日无云,而怪石表面颇光滑,它好像一面镜子,对太阳光线的反射力较强,反映着从清晨到傍晚天际颜色的变化,因而它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但一些人认为,上述解释还不够全面,难以令人信服,怪石还有一些奥秘尚未揭开。

在川鄂交界的四川省石柱县马武乡安田村,也发现了一块能准确预告方圆几十里天气变化情况的“气象石”。

马武乡地处沟壑纵横的土家山区,交通闭塞,文化经济落后。

长期以来,农民们习惯以土法识天气,耕田种地,偶因当地有几位土家族农民常到一块石头上歇息聊天,才发现了这块石头的变干变湿,与天气变化极为密切:当水珠汇集于该石表面的某一方时,预示那一方将要下雨;当水珠汇集于石头中部预示当地即将下阵雨;当水珠布满石头整个表面时,就预示着将要下大雨。

更神奇的是,每当石头表面潮湿变黑时,即预示着阴雨连绵的天气来临;当石头表面由潮湿转干发白,就告诉人们久雨不晴的天气很快要结束,同时阴见晴的天气即将来临;如果石头冒蒸气则是多云有雾、气温下降的预兆。

有些石头在大雨来临前有回潮现象,但如此准确、变化多端的石头,有关专家一致认为还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谜。

湖南省洞口县竹市镇荷池村,有一口长、宽各1.5米、深2米的近似四方形的石井。数百年来,井水一直清澈、甘甜,是当地百姓饮用的水源。可是,1979年以来,每逢下大雨前的一天或两天内,井水就会变成棕红色,且水味也变得苦涩。这种现象每次持续2~5个小时左右,然后井水又恢复原状。为什么这口古井的井水会随天气变化而变色变味呢?至今人们还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