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关爱生命的探索(科普知识大博览)
14011300000022

第22章 响尾蛇如何追击猎物

动物追踪猎时,往往各出奇谋。响尾蛇所用的方法,可算是最奇特的一种,因为它能跟踪猎物散发出来的体热,追到目的物。沙漠里的蛇为了躲避酷热,都逃进洞穴或罅隙里去。蛇皮差不多全不透水,尿也非常浓缩,这样可减低水分的散失。

蛇能在沙漠生存,最重要的要素还是它们的饮食习性:蛇是食肉的,食物中含有大量水分。

现存的三类毒蛇,沙漠里都有。第—类是毒牙长在颌后部;第二类是固定毒牙长在颌前部;第三类是蝰蛇,毒牙很长,顺着口腔顶扩向后。

沙漠里的无毒蛇,有吞吃活猎物的游蛇科品种,还有专用自己强而有力的身体把猎物卷缠至死的品种,例如印度的蒋氏红沙蛇。

蛇能吞下体型颇大的猎物,因为它的上颌与头骨相连之处很松,而下颁又分为两半,只用有弹性的韧带连着,可以分别自由活动。

蛇颈的皮可以扩张得很大,能容纳体型大的猎物。蛇气管的入口处又可以自喉内伸进口腔里,因此呼吸就不致因吞下猎物而受阻。

蛇的视力和听觉都很差,但是蛇有别的感官来帮助猎食。那条不停吐出又缩回的分叉舌,可传递从地面上探得的信息,还把空中或地面的各种分子送到口腔顶部的感觉区。

蛇利用舌和敏锐的感觉器官做几种工作:找寻配偶;冬眠季节快到时,找寻同类盘结在一处过冬;嗅出天敌所在。

王蛇专吃其他蛇。响尾蛇嗅到王蛇的气味时,便把头垂低摆出一副准备战斗的姿势。但是如果把响尾蛇的舌割掉,就算王蛇近在眼前,清楚可见,它也不会做出这种反应。

蛇和蜥蜴都有极其发达的梨鼻器;别的动物也有这个器官,如鳄蜥、海龟、两栖动物,以及一些哺乳动物,包括单孔目动物、有袋动物和象鳜等。

许多蝰蛇在眼睛和鼻孔之间生有敏感的小凹窝。南北美洲的响尾蛇,就属于蝰蛇科的一个亚科。

小凹窝内有一层薄膜和一条通入脑部的大神经。常有人把这个小凹窝与第六感觉相提并论。温血动物——响尾蛇的猎捕对象——经常放出红外线能,射到响尾蛇眼前凹窝的薄膜上,便变为热力。

薄膜的热力把后面的小腔也烘热了,那里的细胞十分敏感,于是对热力产生反应。响尾蛇可以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就依靠这种对热的敏感,察觉18英寸距离内的猎物所在。响尾蛇的毒液通常并不立刻把猎物杀死,但凭这种敏锐的感官,可以追捕那只中毒垂死的猎物。

各种蛇的毒液各有不同毒性。眼镜蛇科的毒液,能破坏神经系统,造成瘫痪;蝰蛇科的毒液,则影响血液,造成虚脱和心脏衰竭。

大多数沙漠毒蛇都属于蝰蛇科下列的两个亚科:一是亚、非两洲的真蝰蛇,一是美洲的响尾蛇。

有些雄蛇和雌蛇只在交配时才聚在一起。蟒蛇求爱时首先由雄蛇替雌蛇搔背;蝰蛇、眼镜蛇和响尾蛇则另有它们的一套方式,有时,雌雄的一对蛇会在交配之前扭动身体跳起来。

响尾蛇的毒牙和颌的构造,与其他蝰蛇的相似。蛇头伸长的时候,颌骨带着毒牙向上及向前伸出。毒牙是经演化为中空的牙齿,生在口腔前部,中央有一条管道用来输送毒液。

蝰蛇根本不必去咬猎物,只要用毒牙刺一刺就能使猎物中毒,因为毒牙尖端的边缘是倾斜的,毒液循着中间的管道流下。真蝰蛇的毒牙差不多与头一样长。衲背蛇的毒液可在一小时内置人于死地。

响尾蛇的叫声,像其他蝰蛇所发出的嘶嘶声一样,相信都是向那些可能前来侵犯的天敌发出警告。产于亚、非两洲各沙漠的脊鳞蝰蛇,也能够发出类似的警告信号。

脊鳞蝰蛇抖动鳞片,还使鳞片互相摩擦,发出像开水沸腾的声音。在一些无毒的蛇类中,更出现一种奇异的演化现象;他们会模仿居住在附近的毒蛇所发出的愤怒警告声和所做出的威胁姿势。这样装腔作势,事实上也确能阻吓天敌,使它们不敢前来进犯!

无毒的王蛇体色酷似剧毒的珊瑚蛇,因而得益不少。这两种蛇体色虽相同,各色环纹排列却有分别。

珊蝴蛇的底色是红色,条纹排列由两环窄窄的黄纹夹着一环黑纹,黑纹很宽;王蛇的底色也是红的,条绞排列却由两环黑纹夹着一环黄纹,而所有条纹的阔度都大致相同。在动物行为习性的演化过程中,有些蛇类的天敌无疑会避开身披黑、黄、红三色条纹的蛇,但也有些对之全不顾忌。

后者往往因捕食珊蝴蛇中毒而死,所以珊瑚蛇的数目相应增多。由于有红、黑、黄三色组合的蛇被猎食的机会较少,王蛇便成了这种演化现象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