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春无泯(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14012200000017

第17章 信仰,残缺

文/李华伟

宇宙是一个大空间,个人是一个小空间;宇宙包罗万象,而个人,必定是一种残缺。

在宽泛的概念中,时空永远是一种主导,这或许称不上是一种信仰,因为它实在不能在一个人的大脑中形成一种太过具体的思维,至少,它不能时常地影响和控制一个人。而从人这个狭隘的概念出发,说得堂而皇之一点,对社会,对个人的解析和把握已经是一个极限,游离于一个具体的概念去思考信仰,探索生命的终极所在,几乎是一种奢望。这就是人为什么永远都突破不了时空所带来的这份静谧的原因。

信仰不曾流失,而是我们从未真正拥有。现实的情况是,信仰于个人而言,只是一个虚幻的名词,它和那些自以为拥有它的人之间的结合,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两者之间,实际的断层远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西方的上帝是一种信仰吗?严格地讲,不是。上帝,只不过是人们罪恶和祝福所寄托的一个空壳。它的存在,并没有从思维的根本上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甚至纵容了很多人的懒散和不负责。而近乎神化了的MAX主义,从许多国家一路走来的情况看,更是导致了许多由于认识极限和构建层次的脱节而造成的混乱和迷茫,因此,亦不能称之为信仰。

真正的信仰应该是清晰而具有强烈牵引力的。它应该能时刻成为一个人的思想导航器,使人坚定而执着。这份执着,透露着的是一种清晰的认识,强烈的认可。

从力的平衡角度来说(当然,这里所说的力只是一种宽泛概念上的力),一旦一种信念被清晰化,一种认识被逐渐烘显出来的时候,原有的平衡就被打破了,浑厚的状态被锐化了,“圆”,这种宇宙时空所具有的最核心状态,也就从根本上消失了。

宇宙是一个宽泛的集合,万物的有机结合成就了它的浑然。将其分解必定会造成其根本性质的分裂,尤其是细化到个人的时候。

阴、阳只有结合才是完美,才是宇宙最根本的浑然状态,但是这种结合只能完美地存在与宇宙时空,只能。当阴、阳同时作用于一个人的时候,它只能显示为一种矛盾。不是说两者不能在一个人身上结合,而是说这种结合状态远没有其矛盾状态所体现得那么明显。宇宙的状态本身就是静谧的,它已经无限趋向于一种永恒的静止。而人,总是有棱角的,多重单向指向使得人不可能保持一种趋向于静止的状态,哪怕是一种心态也不可能。人本身就是生活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而人与环境的广泛摩擦使得其本身不可能保持那份浑然的厚重。而一种真正信仰的融入,则更加剧了锐化的程度,其实,这已经是一种残缺。

……终究,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残缺。并不是说残缺就必定代表着遗憾。当宇宙时空掌控下的残缺成为一种必然的时候,又为什么非要去回避和否定他呢?

平心而论,一个人的人生信仰,其实是不分对错的。任何一种人生信仰都逃脱不了价值取向的这个大范畴。问题仅仅在于它到底属于哪份残缺,而这份残缺,是否具有厚实的根基,是否有充足的底蕴。不可忽略的是,这份残缺,于一个人,到底有多好的吻合程度。

……必须认识到,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的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残缺。这是一种美的残缺,恰恰暗合了人作为小空间和宇宙这个大空间的根本区别。

然而,人,往往就是喜欢拘泥于这样的残缺,认为它是一种遗憾,同时对此加以否定。其实,越是想弥补这份残缺,到最后就越是显得千疮百孔。

人,之所以只是一个小空间,是因为他时刻都有明确的行动指向。而这种行动指向,必定是单向的,锐化的,即使此时和彼时的单向指向并不重复,那也不可能是包罗万象的。一个人的信仰一旦包罗万象,那其间就必定充满着许多价值观念的冲突,他的信仰也就不可能是一种真正的信仰。因为信仰,于一个人而言,它的指引意义往往是具体而明确的。

方向是需要把握的,而这个准心是在不断地调整中渐入佳境的。

所以,有句话说,人生的豁达其实就是简单地跳出“包罗万象”的这个怪圈。

因为信仰,始终在把你推向前,这个前,于他人是天堂,于你可能就是地狱,或者正好相反,于你是天堂,于他人是地狱。世上的很多事情,我们其实都被蒙在鼓里,永远都不可能知道真相。因此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才真正是宇宙之于人的意义。只要走出“包罗万象”,紧随着自己的信仰,前方就是豁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