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情系人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14013200000015

第15章 一路挥霍

文/高晓富

故乡离我现在住的城市不算远,而且我在那儿一直待到中年。但奇怪的是,我一想起故乡,往往首先联想到我的童年。大概故乡和童年相连是最最令人神往的。那时候,我家的房屋又高又大,连椅桌都是巨型的。我和同伴们在它们脚边穿插玩耍,从不觉得碰碍;连踢皮球也像在真的球场上。有时候经过凳子爬到桌面上去想往下跳,一看那么高便像自己站到了半空,脚跳不起来,心却跳厉害了……后来一年年长大,童年的印象一次次被现实所否定,偏又一次顽强地竖立起来,俨然是个不倒翁。如今蓦然想起,还是那种景象。屋后那片菜畦,野野豁豁地,我和小鸡在瓜棚豆架下戏耍,便像在热带森林里角逐。苋菜和茄棵,都是高大的树木,挺拔的小树,自然是擎天大柱了。所以我至今怀疑我当时怎么会渺小到那种程度。祠堂屋东侧,有三棵合抱的大树,一棵是槐树,一棵是朴树,还有一棵是贵重的柜树;三树连冠,覆盖大半亩地。夏日浓荫如墨,从酷热的阳光下走进来,遍身如洒凉露。大人们忙于耕作,无福消受,整天是我们儿童的世界。至于村边草塘浜宽阔的河面,清澈的河水,以及一大片一大片茫茫无际的青草圹和芦苇圹,那自然是我的五大洲和三大洋了。有时候跟着大人骑了牛背过河到青草圹里去放牧,便似漂洋过海去了一趟外国。

我们这样悠悠自得,常常引起父辈们的关注。他们想起自己的童年,眼睛里就闪烁着幸福的光芒,转而变成一声轻微的叹息,告诉我们说:“我们小时候才好呢,村前屋后,到处是一片片树林,一片片竹园,竹园里也冒出挺拔的大树。陌生人走到了村边头,还不知道这里有村庄呢。那时候的鸟真多,叫得热闹好听,树上有许多鸟窝,爬上去就掏得到蛋吃。晚上能连鸟一起捉住,捉着了画眉、黄莺……就养在笼子里玩。那才有趣,谁像你们会同小鸡玩来!有时候一场泼天大雨,淋得许多鸟折了翅膀,特别是麻雀,成群瘫倒在泥地里,捡回来油炸也好,清炖也好,怎么烧怎么好吃。冬天下了雪,带了狗到野地里觅兔子和野鸡,它们的眼睛被耀花了。逃都没法逃,束手就擒,有的就是,哪像现在这样难得见它们呢!……你们哪,迟来世上几十年,错过了!”……说得我们心里痒痒的,尽出神。

过了二十多年,我已面对着下一代的童年,这时候我们村庄上已没有一棵像样的大树,飞鸟无处落脚做窝,只好提心吊胆在又破又矮的屋檐上歇一歇力,然后叹口气扬翅飞走。过路行人,看着那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破烂烂的建筑群,会想到老矿边头久经弃置的堆堆乱石,冻它冻不出冰块,晒它晒不出油来,再没有什么滋润的东西了。真难为孩子们靠它避寒,靠它遮阳。做长辈的不能不内疚,甚至不忍把自己童年的欢乐告诉他们了。但是孩子们并不在乎,他们照样有丰富的生活,在破旧的屋顶下面,他们有猪羊鸡兔做伴;河道依旧宽阔,水流依旧清澈,青草圹和芦苇圹依旧那么迷人,他们能钓到鱼虾,摸到蚌螺,还能养蚕采茧,吃到乌黑鲜甜的桑椹儿;春天里燕子还来梁上做窝,夏天还有蝉停在刚刚种下去的小树枝头和向日葵的秆儿上嘶鸣……这一切都会使他们终身难忘。

岁月匆匆,转眼又过了二十多年,我已经六十出头了,面对着的已是更下一代的童年。这一代好像很幸运,故乡富起来了,崭新的楼房,一幢幢迅捷出现犹如天外飞来;破旧的矮屋,像没长脚的老鼠一样轻易地被猫不断叼走,剩下来的一些被挤在新楼房的缝隙里,甚至要被挤入地底下去,它们不再住人,成了畜舍和柴房。它们也是历史的一种物证。看到这种变化的孩子们,将来长大了会有生动的描述。他们对童年会充满自豪,因为他们看到了人们改变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一幢幢高楼大厦冲天而起,一下子把成长了十多年的树木比成了小草,公路筑得越来越宽阔,桥梁造得越来越高大,草圹浜洋洋洒洒的河面虽没有变小,但看上去却像条瘦瘦的曲鳝,而且是一条发黑发臭的死曲鳝,不屑一顾。鱼虾蚌螺虽然还有,但都像医院里出来的病人,一身药水味,有的变得奇形怪状,十分难看。工厂的机器声,轮船,汽车,拖拉机……各种交通工具交杂轰响,日日夜夜没完没了,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淹没了,鸟叫、蝉鸣、虫吟,传不到人的耳朵。逐渐被人遗忘。大自然种种活泼泼的生物离开孩子们愈来愈远,伴随他们童年的是越来越多的假东西——没有生命的模拟物。

我常常想到这些、也常常同人谈起。有一次我问我的侄儿:‘你的孩子将来长大了,用什么来向他的下—代表达他童年同大自然的密切联系呢?“我侄儿想了片刻,说:”还有一些。“”是什么?“”他们还见过家里养的猪、羊、兔、鸡、鹅、鸭……他们会有滋有味地讲给孩子们听!“我大吃一惊道:”难道他们的孩子就连这些都会失去吗?“侄儿回答说:”现在就要失去了,家乡已有许多人家不再养家禽家畜。“我默然良久,自言自语道:”那么,他们的孩子岂非再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下一代了吗!“侄儿抽了口烟,笑笑说:”有一幅画:广垠的沙漠上有一个人踽踽独行,除了他的身影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了。“我一下子受到启发,笑道:”有一位外国诗人曾在我面前朗诵过一首短诗。记得其中的两句是:孩子们,泥土在哪里在你们的脚下,水泥覆盖着。

难道他们只得这样告诉下一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