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14013900000020

第20章 一年有四季

文/陶文瑜

好多年前,古镇的农民耕田的时候,掘到了一些石斧陶器,这一个发现,引起了文物管理部门的注意和重视。考古学家们从各地赶来,仔细看过了这些石斧陶器和玉镯玉瑗以后说道,这是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文物,离开现在,应该有五千五百年了吧。

五千多年前的古镇是什么样子,我们不能知道,我们只能知道,五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劳动,在这里的山下,在这里的水边,他们随意地唱着自己编的歌曲,一些鱼儿,悠闲地从他们身边游过。

我们不能知道,我们的先人从何而来,他们是千里迢迢赶来还是风尘仆仆路过,我们只知道,当他们和这一片山水相遇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他们在这里开荒种田,捕鱼捉虾,然后生儿育女,这一片山水,是我们的先人最初的家园。

我们也不能十分清晰地勾画出五千多年以来春夏秋冬的交替和风花雪月的演变,我们还是只能从古镇的一块“良渚砖”上,领略岁月浩渺和沧海桑田。

“良渚砖”在秦砖汉瓦之前。

这是一方不规则的残块,平整的一面留下了拍击的印痕,和一点儿芦苇的图案。考古工作者说,芦苇是我们的先人在制作土坯时,不小心粘上去的,但我心里更相信这是我们先人忽发奇想的有意为之。当烧成褐红色的土坯再一次展现在我们的先人面前时,他不由自主地觉得这一枝芦苇真美啊,同时,一个有关家的想法在心底里渐渐清晰了起来。在古镇,更多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老街上巷子里走走停停,如果说名人故居是一日古井,民居,就是一条河流了。日常生活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正在进行的故事,这一些故事,应该是古镇从前以来的根源和因果,也是打动了我们的最初和永恒。

这是怎样的春花和秋月,怎样的日出和日落啊。

正月,最大的主题就是过年了。腊月二十四送灶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掸灰尘、祭神祭祖、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封门、守岁。

年夜饭是这一项主题活动的高潮,这时候黄豆芽叫“如意菜”,青菜是“安乐菜”,蛋饺叫做“元宝”,肉圆就是“团圆”。

初一的大早,吃一点年糕和汤团,这是高高兴兴和团团圆圆的象征,然后,要去河里担一担水回来,这是因了一个勤俭的传说而生发出来的习俗。初五接财神,十五闹元宵。这一些日子是喜气洋洋和热热闹闹的,古镇上的人们,怀着对生活感激的心思,走亲访友,问寒问暖。

二月,二月二是“龙抬头”,大人们督促着家里的男孩上理发店去剃头,这一天也是剃头师傅的节日。

几天以后,一条彩船停在镇口的桥畔,船上是绸缎、茶叶、刺绣、糖果、蜜饯等等。前来定亲的人家是男方。男方是苏州城里的小学老师,最初来提亲的时候,女方提出了一个要求,按镇上的规矩办。

定亲的女孩是镇上出了名好姑娘,聪明勤快又是长得好看。镇上人有时候说起,不知道哪一家婆婆有这样的福气啊。二月里,谜底揭开了。

三月,如期而至的春天缤纷灿烂,三月三是游春的日子,一般的人家,就到附近的亲戚家去走一遭,也算是出过门了,勤劳的人们,对于春天的时日,更是不愿意轻而易举地放过。

四月,先是寒食节,老街上的人家前一日就办好了糕点麦粥之类的东西,寒食节是禁火的,这是纪念介子推“守志焚身”的一个形式。老街上的人不说介子推,他们只是说,从前就是这样的,从前传下来就是这样的。

然后是清明,古镇上的人带着青团子之类去扫墓并追忆祖先。头上戴着柳条圈的孩子,笑指着光秃着脑袋的孩子说“清明不戴柳,死了变黄狗。”孩子的家长说,原来是有的,戴上去没一会儿,就被这小捣蛋给拆散了。

五月,端午了,包粽子和赛龙舟。

鲜肉粽、火腿粽、赤豆粽、枣子粽、白水粽,大致是这几样品种,古镇人家的粽子以小巧紧凑见长。

赛龙舟是在镇外的湖泊上,前来观看的女孩子,红着脸说起龙舟上最醒目的一个小伙子。后来,小伙子考取了浙江的一所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同学们一起组织了去千岛湖玩,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孕妇,小伙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六月,老街上一对夫妻八十大寿,镇上的人家,带着寿桃寿糕聚到了老人家里,老人生长在国外的孙子前来祝寿,孙子说,故乡,原来是这样的。

七月,纳凉的夜晚,小孙子蹲在祖父脚边,缠着他讲故事。祖父讲《白蛇传》。祖父说,这个标致的小娘子,是白蛇变的呀,她看见许仙眉清目秀、斯斯文文的样子,心里倒蛮看得中的。

住在隔壁的小学老师说,这是迷信,小孩子听了要中毒变坏的。

祖父说,听听故事听不坏的,上学了老师要教好倒是真的。

小学老师说,我是好心呀。

小学老师肯定是好心,祖父是因为讲到兴头上,被人活生生切断了,就不好声好气了。

八月,月到中秋分外明,老街上的人家,置一方供桌于月下,供桌上放的是月饼、鲜果、菱藕,这就是“斋月”,除了“斋月”,还有走月亮,新媳妇和姑娘们结伴而行,看着她们三五成群地在月下走着,民歌手这样唱道:“木樨球压鬓边霜,两两三三姐妹行,夜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

九月,重阳节的时候,老街上的老人相约着前去登山,并且祈求幸福和健康,镇上来往的人们笑眯眯一指他们:看,这一群老小孩。

十月,镇上一个漂亮的姑娘要出嫁了,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一顶花轿从桥上过来。现在的轿子只是一种象征了,所谓压轿、锁轿、照轿之类的过程也没有,但结婚的形式却依旧是不简单,新郎携着新娘,随在轿子后面,这一座桥走完了,再上那一座桥,新郎和新娘全是耐心细致的样子,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天的分分秒秒都有顺理成章和意料之外的内容等在那里呢,这样的时光意韵悠长。

十一月,一家电视台来古镇,拍摄有关古镇的专题节目,街头巷尾的话题是参加这里或那里拍摄的心得体会。

十二月,“冬至大如年”,冬至夜全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喝自己酿造的米酒。

这一年的日子说过就过去了,天增岁月人增寿,古镇上的人们,走过老街,觉得依旧是从前的老街,古镇上的人们走上桥头,他们看到的是,小船缓缓而来。流水悠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