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人物
1402800000112

第112章 岩上桃花

友情提示:本章方法论有问题,另外只有一半正文,另外一半都是废话。

说做就做,杨智是个快手人,一等孝义公主确认无恙,自己就折回会昌寺找那小沙弥算帐。

田烈天生爱看热闹,当即就想跟从,又怕杨绍不喜,也不敢提出来,倒是杨绍善解人意,看出他不甘寂寞的小芳菲心思,柔声说道:“哥哥行事莽撞,你去帮忙看顾着,别和会昌寺的僧人发生冲撞才好。”

其实杨智自小受乃父杨再思大人的调教,入骠骑营后也已经出征很多次,性格比少年心性的田烈要沉稳得多,压根儿就不需要田烈看顾。

田烈满心想着要出去玩,得到杨绍的首肯,顿时大喜过望,点头如捣蒜一阵,随后就乐滋滋的投奔杨智去了,孝义公主看得叹气,说道:“这孩子性格虽然好,人也还机敏,却着实是贪玩了些,不如元庆稳重。”

杨绍勉强笑了笑,大约也是觉得有些惘然,低着头没做声。

厉山飞眼波流转,笑盈盈的说道:“田家公子诚然是不够稳重,不过比起有的人来说却已经好太多,公主你都不知道,我从前做山贼的时候,就曾遇到一个人,胆怯的要命,给我捉住,为着苟且偷生,不惜给我做丈夫,又还死要面子,唯恐官家知道他和山贼往来,竟然趁着官家上山剿匪,我命悬一丝那阵,偷偷从后山逃跑,不仅如此,他甚至还顺手摸走我的小孩,简直其罪当死,其心可诛。”

此话一出,众人都忍不住笑出来,暧昧看向许弘,田心怪声怪气道:“不会吧,有这样的人?”

许弘向来青白冷淡的脸子涨成猪肝,恼羞成怒道:“厉山飞,你说什么呢?”

厉山飞似笑非笑,白皙的脸颊染着淡淡红晕,柳眉下的大眼清亮有神,“许大人,你敢说你当初没有摸走我小孩从后山逃走?”

许弘气道:“我那是要。。。。”发现众人都竖起耳朵,倏然住口,重重的哼了一声,倒回床上面向墙壁躺着,“随便你怎么想。”

厉山飞吃吃的笑,推了推许弘,“好了,不要生气了,我也就是开个玩笑,真要记着你当年丢下我的罪事,又怎么会转头再找你?”

许弘拉了被子蒙住头,闷闷的说道:“反正在你眼里我就是有污点的人,日后你稍不高兴就必定会拿了这宗事来说教。”

包括跟着许弘七八年的蒋茂昌在内,所有人的眼珠齐齐滚落到地上。

似乎自盘古王开天地以来,太医署的许弘许大人就是冷冷淡淡的,几时见过他这副情状?

厉山飞尴尬的笑,又推了推许弘,太医令不理睬她,只把被子蒙得更紧,看他那架势,估计连我们这些旁观者尚在现场都已经忘记,一心只顾着和厉山飞斗气。

厉山飞苦笑不已。

田心抿嘴一笑,好似是低声和我耳语,却又恰好让众人都能听到,“两相对比,越发的觉得我四哥好了,最少他做了错事从来不撒脾气。”

孝义公主也笑叹一句,“说的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至此对田烈一点微弱的不满倒也烟消云散。

许弘有点下不来台,裹在被子里边多少有些如坐针毡,蒋茂昌又在旁边不声不响的雪上加霜,“我一直以为大人生来就是斯文冷淡人一个,如今看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厉山飞,以后你可要多多的提起大人这宗污点事啊。”

许弘气昏了,一把拉开头上被子,“蒋茂昌!”

蒋茂昌顺手端了旁边一只药盅塞在许弘手里,面不改色的说道:“大人顺顺气,该喝药了。”

厉山飞吃吃的笑,拉了拉许弘衣袖,“别生气了,大家都看着呢,你还想继续闹笑话?”

许弘面上青白交加,想要发作又不好意思,赌气喝干药汤,把药盅放回原处,顺手拿了枕畔一本神农本草低头阅读,只差在脸上写我再理睬你们我就是猪大肠。

我忍不住笑出来,对厉山飞说道:“没想到许大人也是这么有趣的人,总算知道土豆那活宝贝逗趣的本事都是从哪儿来的了。”

厉山飞也是忍俊不禁,欢喜的叹气,“一个大孩子,一个小孩子,可真是让****碎心思。”

这天夜间,因为孝义公主受了魔障,心悸不已,我们都没再外出,守着她说话解闷,许弘缓过气来,开了一幅药方,罚蒋茂昌亲自煎熬成汤,拿来给孝义公主压惊。

等到戌时,出门抽打人的杨智和田烈两哥们儿闷闷不乐的从会昌寺折转,向众人汇报,“那个小沙弥死了。”

众人都是大吃一惊,孝义公主尤其觉着失望,“怎么会这样?”

报信儿的两人看起来也是疑惑的很,田烈坐在靠门的长条凳子上,怔怔的出神,“说是给大雄宝殿的金身擦灰的时候摔下来,当场就死了,我们赶到现场,他尸身都还热着,我解开他的僧衣,”他若有所思的瞟了我一眼,“发现一样东西。”

我沉吟了阵,问道:“是什么东西?”

杨智答道:“是一卷金刚经,据说是辩机和尚十五岁入空门不久,亲手抄写的,原本存放在会昌寺的经阁内,贞观二十二年他和高阳公主私通受腰斩,会昌寺将他一应物品全部清理出去,就再没见过。”

我沉吟了阵,转问孝义公主,“听慧心师太说,辩机受斩的后事都是公主操持?”

孝义公主点了点头,皱着眉头仔细回忆,“当时辩机已经转到弘福寺玄奘法师译场四年有余,所以我只拿走了弘福寺的物品,会昌寺就没有去过,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杨智又说道:“不仅如此,那卷金刚经扉页上另还题了一句话,写着一句话,即是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字迹歪歪扭扭,古怪的很,完全不似辩机手笔。”

孝义公主愣了数秒钟,突然面色大变,失口叫了起来,“辩机受刑前一夜,我入狱探望他,彼时他跟我讲,说梦见会昌寺的桃花,偶有所感,想出一个偈,但只得两句上文,尚欠两句下文。”

田烈露出震惊之色,眼中光华闪烁不息,“他那偈的两句上文,不会恰好就是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

孝义公主坐不住了,“不错,就是的,”她双目闪烁,浑身微微颤抖不停,仿佛是惊恐,又仿佛是讶异,“难怪我总觉着那小沙弥眼熟,原来是辩机的转世。。。”越想越是肯定,“没有错!一定是辩机转世。”

众人都怔住,人真的会转世么?可能么?

厉山飞怔了怔,古怪的看许弘一眼,含混说道:“也未必是转世吧。”

孝义公主疑道:“为什么?”

许弘低垂着长睫出了会神,没来由的冷笑,“事情真是越来越倒灶了,难不成姓柳的当真想要出家做尼姑?”

孝义公主愣住,心下一沉,多年在长安这个烂泥潭子打滚练就出的锐利直觉告诉她,今夜的事发生的必定不寻常,而许弘猜到了内情,“大人的意思是。。。”

许弘清俊白净的面容上,黑漆漆的瞳仁精芒电闪,“我的意思是,与其说公主今夜遇到那小沙弥是辩机的转世,不如说有人在会昌寺行巫蛊,把辩机的魂魄招回来,附身在那小沙弥的身上了,”他若有所思,转问厉山飞,“你说我们要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于休烈?”

厉山飞出了会神,慢慢笑道:“不用,我们直接找宇文顺,权当是卖他个人情。”

许弘想想也对,“说的是,何必便宜于休烈。”

众人都听得糊里糊涂的,蒋茂昌在于休烈和宇文顺来探望许弘当日也在场,此时约略猜到几分,遂郑重嘱咐孝义公主,“公主,争端要开始了,假使我料得不错,大明宫不日之内必将有震荡,最近时间内,你务必要小心。”

孝义公主背后汗毛倒竖起,“蒋大人,你在暗示什么?”

厉山飞嘴角笑容如春风一般,出口的话却异常冷酷,“公主,茂昌的意思,大明宫博弈在即,你则是那枚最紧要的棋子,稍有不慎,就会送命。”

蒋茂昌点头,“是的,为着安全期间,公主你最好是藏起来,假使能够凭空消失是最好。”

田烈和我都是心下一沉,杨智却不服气,“你们少危言耸听,有我和我爹在,谁敢动妈妈一分一毫?”

许弘清冷的笑,不咸不淡说道:“倒也是,杨大人最近攀上了许敬宗,在朝中一呼百应,区区几个太子党徒,自然是不放在眼里的,茂昌,你诚然是多虑。”

蒋茂昌微笑,杨智却变了脸色,“太子党。。。”

关于本章岩上桃花的出处说明。

岩上桃花字句毫无疑问是我乾坤的,它真正的作者是宋朝非常有名的一个尼姑法因,关于其人的简介如下:

释法因(出家的人都姓释,大家知道的哈),姑苏嵎山朱氏子也,少汨尘俗无意出缠,年二十四始披缁服(好端端的为什么出家?),不终五夏遽尔游方(到处游荡),谒慧日雅禅师于东林。慧日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问之(禅师拿了桃花来拷问她,要她对对子)。拟对,日曰,不是不是(对了n多次禅师都不喜欢)。

忽有所契,呈偈曰,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纔一见,回首舞三台。慧日戒曰,子见已入微(尼姑啊,你开悟了)。

于是居庐阜三十年,与世接(怪哉,她既然出家,为什么不潜心修佛,反而要和俗世相结,而且一结就是三十年,难道是凡心未死?)。四方仰之学者川骛蚁屯就其垆(四方学者像蚂蚁一样川流不息的跑来跟她玩,其中必定有美貌少年青年中年),因亦不辞炼随机说法(不拘于言语,随便说法,这其中包含有调情?我,我真是太猥琐了)。

宋建炎末盗起江左(不安定了,有人造反),乃顺流东归。尝谓众曰,汝等当饱持定力,弗忧晨炊干求外务也(你们要有定力,好生修行,不要操心早饭晚饭)。

晚年放浪自若(这个放浪自若好生意味深长啊啊),称曰五松散人。

关于下一章的说明。

以下内容和正文无关,嗯,追看正文的人可以到此打住了。

下一章会是很长很长的一章,在此先列出我的主旨:我将在下一章讲述阿武如何利用高宗皇帝的三子泽王李上金,以及他的母亲杨氏,推开巫蛊乱。

之所以会选定用泽王,是因为新唐书里边提到的一句话:泽王上金,始王杞。永徽三年,遥领益州大都督。历鄜、寿二州刺史。武后疾其母,故有司诬奏,削封邑,徙置澧州。

这里提到的泽王上金,是高宗皇帝第三个小孩李上金,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生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生母杨氏只是个普通宫人,另外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他出生在高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所以没有人专门做记载。

关于泽王其人,最早的记录是永徽元年他封泽王,三年,遥领益州大都督,遥领也就是只封官位不上任的意思,由此推测他的年纪应该也不大(事实上高宗皇子最大的孩子燕王忠这个时候也不过才十来岁),所谓历鄜、寿二州刺史,意思就是说他先后受封过鄜、寿二州的刺史一职,然后紧接着,就是“武后疾其母”这一句,米大婶好奇的是,鄜、寿二州,鄜州虽然靠近长安,但是在雍州以外,寿州更远,已经跑到豫州边际,下边也只得三个县,两州都不产多少关键资源,也不像雍州具有政治上的含义,便是这样,我们大致应该可以推测,上金兄弟其实是不太受高宗皇帝宠幸的,而这样一个不太受宠的皇子的出身卑微的母亲,为什么会招致武后的忌恨?兄弟们注意,新唐书用的是武后,不是武昭仪,也不是武才人。由此越发显得武后忌恨她没有道理。

有人也许会问,杨氏有生皇子,武后忌恨她的原因会不会是在这里?

答案应该不是。如果说武后忌恨杨氏是因为她生下皇子,为什么她不忌恨高宗皇帝的二子李孝的母亲郑氏?郑氏和杨氏一样,也都是出身卑贱的宫女,而郑氏的孩子,甚至比杨氏的孩子还要大,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越是大的皇子,越是有皇位继承的可能,不是么?武后如果是因为皇子的缘故忌恨杨氏,那么她就不可能不忌恨郑氏,但她就是不恨郑氏,连带对李孝也宽容的很,高宗八子,包括武后自己四个孩子在内,只有李孝得了善终,在五十几岁病死,其他基本都是给武后屠宰掉的。

想不出答案,于是我就歪歪出了下一章:武后之所以忌恨杨氏,是因为她从前给太宗皇帝做才人的时候,吃过某个后宫杨氏的亏,而该杨氏和上金兄弟的妈妈杨氏,有亲属关系。

所以她怀恨她。

这是有可能的。

太宗皇帝后宫有很多杨姓妃嫔,除了那个有名的生下吴王李恪和蜀王李愔的大杨妃,还有他哥哥李建成的正妃杨氏,李建成死后他把该女贪污进后宫,封小杨妃,以及没有生养的一位杨婕妤。而大杨妃的孩子吴王李恪的正妃也姓杨,是隋朝贵族杨士贵的孙女、李建成的正妃杨氏(也就是太宗皇帝的小杨妃)的堂侄女。加上太宗皇帝的母亲独孤氏和和前隋杨坚的爱人、历史上那位n有名的独孤皇后是姐妹,由此又生出不知道多少枝节,加权在一处,米大婶就很猥琐的作出不合理的歪曲的推测:太宗皇帝的后宫,估计是个杨氏窝。

年少的武媚娘初进后宫,没有背景,又貌美绝伦,会不会因此招致了哪一位杨氏妃嫔的忌恨,甚至陷害过她呢?而上金兄弟的母亲杨氏,恰巧十分倒霉的就是这位作了孽障的杨氏妃嫔的亲属,比如姐妹,堂姐妹?

于是武后得势之后,就开始翻陈年旧账?

以上属不负责任推测。

从前看新唐书的时候,主旨都放在武后大肆屠宰李家子嗣上,包括自己的亲生小孩,倒没关心这些风月旧账(我也不喜欢倒腾这些妃后人事就是了,我喜欢探索历史事件),前天夜间睡觉之前重翻新唐书,猛不丁的发现这一句,顿时来了兴致,半夜三更打电话给DK,和他讨论这问题,结果把人家的睡意也搅浑了,爬起来折腾了半夜,到天亮的时候也没查出所以然,沮丧的给我打电话,说他准备去国家图书馆的库藏里边翻旧书,结果发现我很猥琐的早就睡着了。。。

这个大约就是抱着娱乐的态度研究历史和抱着治学的态度研究历史的区别吧,我们同样都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乐趣,但随后就会出现差别,寻求娱乐的人,比如我,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就歪歪了事,而治学的人,比如DK,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会反复的求索,过程当中我们消耗了生命,不过,生命本来也就是拿来消耗的,不是么?

兄弟们,来吧,跟着米大婶一起歪歪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