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
14031200000012

第12章 周公辅政

周文王的第四子姬旦,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公。中国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对他极为推崇。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是“克己复礼”,这个“礼”,就是周公姬旦所制定的周礼。那么,究竟什么是周礼?周公是在什么情况下制定的周礼?周礼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又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影响呢?

周公不是算卦解梦的

周武王把商纣王干掉,建立了西周,但他却无福消受。西周王朝建立后不久,周武王就驾鹤西去,他的儿子成王继位。

当时成王只有十几岁,这么一个稚嫩的少年肯定管理不了新生的政权。于是,周武王的一个弟弟被推选出来辅佐幼君,才使得西周的江山得以稳固。这个弟弟就是鼎鼎大名的周公。

咱们都知道“周公解梦”,那他是专职解梦的吗?其实,周公不是算卦解梦的,他是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公”是他的爵位,他的封地在周,所以被称为周公或周公旦。他也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儒家有“至圣”孔子、“亚圣”孟子,而周公被尊为“元圣”,也就是圣人的源头。周公从小就多才多艺,他的父亲文王在位时,他就是众多兄弟里最孝顺的那一个。等到他的二哥武王继位时,周公更是忠心辅佐。

当年西周大军进入朝歌时,如何处置兵败的商国人成了一个难题。武王一时拿不定主意,就问太公姜子牙。姜子牙的意思很明确,他说:“光纣王死了不行,咱们干脆把敌对的商人通通杀掉。”

武王一听觉得这招太狠了,就又找来一个辅臣商量,这个人说:“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全杀了,确实有些不人道,不如咱们只把有罪的杀掉。”

他这建议也不靠谱啊,谁有罪,谁没罪,这事儿该怎么算啊?如果挨个儿审,那得审到什么时候啊,反而弄得人心惶惶,也不好。

最后周公出了个主意,他说:“咱们不如放商人一条生路,让他们仍在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土地,争取他们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慢慢地对他们进行分化和瓦解。如此一来,不仅不会激起他们的反抗之心,而且还会得到他们的支持。”

武王一听,还是周公说得最靠谱,于是就把原来商的土地分成了三部分,由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管理。这三位就是历史上的“三监”。

灭商归来后不久,由于日夜操劳,武王患上了重病。临终前,武王表示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周公,并且说这件事儿不需要占卜,当场就可以决定。但周公坚决不肯接受,所以武王一死,还是由他的儿子成王继位。

武王的离世,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全国上下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人来收拾局面,这个责任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周公的肩上。于是,周公称王执政,发挥了王的作用。

周公处理政务时废寝忘食,凡事都要亲力亲为。他特别注重招贤纳士,在延揽人才方面做得特别突出。

有一次,周公正洗头呢(古人洗头可是个浩大的工程,因为他们个个都长发及腰)这时候突然接到禀报,说有人来访,有重要的事情相商。

周公一听,赶紧一只手握着湿漉漉的头发,顾不得擦干就跑出去接待,跟人谈完事儿后再回来接着洗。没承想,洗到一半又有人来求见,周公只好再次出去处理事情。

吃饭时也是如此,周公吃一顿饭能被打断好多次。他的家里人劝说道:“您这么吃吃停停太伤身子,您可以一边吃饭一边会客啊。”但周公认为这样很不礼貌,会怠慢别人,所以坚持不改。

周公礼贤下士,注重人才,受到天下贤士的爱戴,所以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劳。后来曹操的诗里面有这么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就是这件事儿。

虽然周公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但还是有人有想法,因为这涉及最高统治权的归属问题,而大家又都有野心。

周公的先辈大多不是长子继位,文王就不是长子,他有两个哥哥,武王也是次子。周公以弟弟的资格摄政,虽然无可厚非,但是在他前面,还有排行第三的管叔鲜。周公是老四,所以周公称王,管叔就有意见——论资排辈本应是他啊。

于是管叔就要争权,他不但争权,还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这个孺子指的就是成王。

商灭亡后的第三年,管叔、蔡叔和霍叔就鼓动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反叛。

他们四个一起兵,东方有几十个诸侯就纷纷响应。周起自西部,而商在东面,东方各部以前跟商的关系是很好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

这场叛乱对于刚刚建立三年多的西周王朝而言,是个异常沉重的考验。如果镇压不了叛乱,周王朝就会面临极大的困难,文王和武王辛苦经营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功业就会被毁掉。

当时周王室内部也有很多人对周公摄政持怀疑态度,所以当时的局面可谓内忧外患。

真正的忠心都是干出来的

面对流言,周公为避免嫌疑,只好出奔东国。

周公走后,年少的成王内心一直不能平静。他揣摩不透周公的用心。所以,他虽然盼着前方传来捷报,但捷报真的来了,兴奋之后他又惴惴不安,因为他不知道这位叔叔会不会对自己不利。

第二年,周公从东国给成王寄来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鸱鸮》。鸱鸮就是猫头鹰,这首诗的大意如下:

猫头鹰啊猫头鹰,你已经把我的小鸟取走了,就不要再毁我的巢了。我满心恩爱是为了它,勤劳工作也是为了它,巢里还有必须抚养和怜爱的幼鸟啊。趁着天还没有阴晦下雨,赶快去制取桑根的皮,来包裹巢上的孔洞。现在树下的人,还有敢欺负我的吗?我的手都累了,我尽力地去获得野草,我把它储蓄起来。我的嘴都啄破了,因为我还没有弄好我的巢。我的羽毛也落了,尾巴也稀了,我的巢还没有弄好。风吹雨打,飘摇不定,我只有悲哀地叫。

这是《诗经》上的一首诗。周公把叛乱的人比作猫头鹰,把成王比作幼鸟,把周国比作风雨中飘摇的鸟巢,把自己比作辛劳护巢却伤痕累累的大鸟,表达自己为维护国家鞠躬尽瘁的心情。他希望成王能够体会诗中深意。但成王看了之后,虽然很感动,仍然没有完全相信叔叔的忠诚。

这一年秋天,大雨下个不停,整个王畿地区雨灾严重。有一天,成王正在宫殿中坐着发呆,突然一声惊雷,把成王吓了一跳,无意中就碰倒了一个柜子,一串简册掉了出来。

成王将这串简册展开一看,是周公祷告的册子。简册上刻着武王病重,周公以自身为质,要替武王去死的祷告词。

成王看到这里,眼睛里的泪水扑簌簌地就流了下来。他喟叹道:“寡人怎么这么糊涂啊!”他瞬间醒悟,懂得了周公的忠心,当下就决定立刻迎回周公,跟周公一起平叛。

天子亲征,士气大振。三监的叛乱很快就被顺利地平定了。三个闹事儿的,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周公讨平“三监之乱”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东方五十多个国家,将周的势力延伸到了海边。

周公平定东方诸国之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建议成王把国都迁到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地区。现在经常说洛阳是九朝故都,这“九朝”就是从周朝开始算的。

与此同时,周公又把战争中俘虏的大批商朝贵族,也就是所谓的顽固派,也迁到洛邑,然后在周围驻扎了八个师的兵力,加强对他们的监督。

当然了,那时候的师跟现在的建制不一样。当时一个师是两千五百人,八个师也才两万人。然后,周公又安排了许多诸侯国监视这一地区,一有风吹草动,平叛的军队就能立马赶来。

东方的有些国家追随武庚参与了反周运动,那么怎么惩罚他们呢?完全消灭他们肯定不行,打仗也打不起了;而且那么多国家,这仗得打到什么时候?要真是动用武力,等这些国家都被消灭的时候,估计周朝也快完蛋了。

放任自流当然也不行,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人看住他们。于是,智勇双全的姜太公被封为齐侯派驻到东方。周公又给了姜太公随意征讨的权力,于是这白胡子老头把跟周朝不对付的诸侯国,全部敲打了一遍,打得他们服服帖帖的,同时也使齐国成为了东方的大国。

武王伐纣灭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算彻底扫清了外围势力。

周公三年东征,灭了五十个国家,巩固、拓展了疆域,并将土地大量地分给同姓诸侯。这样一来,周就再也不是西方的小国,而是东到大海,南到淮河,北到辽东,面积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上千万的泱泱大国了。

并且,周公这一次东征,如疾风骤雨一般,席卷了大河下游,调动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迁徙和大融合。

成王七年,正式营建洛邑。他先经过占卜,确立了都城的位置,然后规划城郭、宗庙、宫殿、市场等。规划成功后,周公亲自视察,又经过七年左右的时间,终于建成了一座新城。

这座新城规模巨大,宫殿富丽堂皇,因为天子居住于此,所以又叫王城。也就是说,西周实际上有东、西两个首都,东都在成周,西京在宗周。

王位继承这事儿终于能算清了

周公扫平叛乱,营建成周之后,又开始思考一个新问题——怎样区分尊卑贵贱,怎样明确继承关系。

周公之所以考虑这个问题,是为了维护周王的长治久安。但实际上,它也影响了中华文明好几千年,这就是制礼作乐。

制礼作乐是维护周礼,周礼的核心就是宗法制,进一步讲就是继承制度。以前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其他人可以因为争夺王位而背叛周室。

周公对殷商的历史了如指掌。殷商王子分嫡、庶,子以母贵,传弟和传子并存,所以才导致了九世之乱。

传弟终究还是要传子,所以这时候,周公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明确废除了传弟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有继承权,其他的人连门儿都没有。如此一来,就避免了直系兄弟有事儿没事儿争抢王位,有力地维护和巩固了统治秩序。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根源。这个制度的确立,不但巩固了以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政权结构,比商代的那种联盟形式前进了一大步,在它的基础上,还延伸出了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这样等级森严的礼法。

礼法对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规定。谁要违反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的具体规定,那就是非礼,就是僭越,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

这一套制度,很好地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王侯和臣民的关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孔子一生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周公确立的礼法制度,几乎贯穿了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甚至到现在,其影响仍然深远。比如故宫,紫禁城大门上有铜钉九九八十一颗,亲王府七九六十三颗,这都是有讲究的,不能乱来。你要是敢乱来,就得掉脑袋。

周公礼乐制成的时候,成王也长大了,可以亲政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交还给了成王,然后自己退居辅佐地位。

成王执政后,周公还是担心成王年少,贪图安逸享乐,所以不放心他,又写了一篇文章,劝勉成王,告诉他要懂得辛勤劳苦的好处,不要贪图享受,要以商代几个贤王和文王、武王为榜样,爱护百姓,励精图治,才能长久地享有王位。

周公对成王的这番教导和辅佐,非常有效果。成王执政之后,就按照周公规定下来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他重视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原和沿海的贸易活动,壮大了周朝的国力。

成王共执政三十七年。他死了之后,继位的康王执政二十六年。历史上把这爷俩执政的时代称为“成康之治”,也就是说成王和康王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

周公为了周王朝的事业,用尽毕生精力。到了晚年,他回到受封的地方,后来又得了重病。临终之前,周公嘱咐身边的人说:“我死之后,要把我埋在宗周,表明我不敢离开先王。”

周公一死,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礼节,把周公安葬在毕原,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文王陵和武王陵都在那儿。周公和文王、武王合葬,表示他的功劳很大,完成了文王、武王的未竟事业。

可以讲,周公不但是周朝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之一。他为中国较早的一个盛世——“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础。那么,周公死后的周朝,又会有怎样的前途,历经了怎样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