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新常态改变中国
14031400000022

第22章 投资新思路(3)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限制,无论是沪股通还是港股通,都不允许投资者裸卖空,这在国外市场是允许的,但内地、香港是不可以的。沪股通投资者不参与内地融资融券业务,港股通也不做这样的融资融券安排。沪股通不允许参与大宗交易,港股通暂时不参与联交所自动对盘系统外交易(类似于A股大宗交易)。另外还限制交易所外的撮合成交,因为如果不限制券商自己对盘,一旦证券公司治理不力,就会引发很大的问题。即使是号称全世界最讲求诚信的华尔街,也因此出现过相关危机。

另外,港股通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对部分或者全部港股通标的证券实施限制买卖服务。市场业务信息的披露,沪港通有一个全年交易时间安排,上交所的网站还有沪港通的专栏,显示有以下这些信息:当日可交易的证券范围、当日参考汇率、可用额度(每隔五分钟)、总额度的余额。

税费安排方面,原则是不新增投资者的成本,交易费用按照对方市场收费标准执行,其他的政府税收等遵循现行规定,对沪股通来说是参照QFII,下一步具体怎么做,还需要继续研究。

投资者保护基金方面,内地有一个投资者保护基金,目前是照常征收,而沪股通投资者保护基金,香港目前已经停止征收了。

上市公司股东投票方面,由于香港证券是多级托管,港股通投资者的行为由中国结算来负责处理,按照投资者的要求来投票。沪股通也要通过非交易申报方式,汇总收集报给上交所交易系统。有很多是通过上交所的网站和登记公司的系统进行投票的,这里延续了这样的做法。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方面,不单独对沪股通、港股通的投资者另外披露,按照以前的方式继续披露。沪股通下,香港投资者可以从上交所的网站免费获得上市公司信息,也可以通过付费方式从信息提供商那里获取信息,还可以从港交所的“披露易”免费获取信息。港交所有三种文字版本:英文、繁体中文、简体中文。境内券商对内地投资者获取港股通的信息应该给予必要的协助,这是上交所要求我们所有会员公司必须做到的一点。

上市公司权益证券方面,对于投资者因港股通权益分派或转换所取得的权益证券,上交所与中国结算将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予以妥善安排。

持股比例方面,目前来讲,现在要求单一境外投资者对单个上市公司的持股量小于等于10%,所有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加起来要小于等于30%。当所有境外投资者对单一A股的持股总和大于等于26%时,上交所会在其网站上发布警报。若超出限制,上交所将要求投资者遵循“后入先出”的原则出售股份(五个交易日内),买盘将被暂停,直至所有境外投资者对该A股公司的总持股比例下降至小于等于30%。

对市场主体监管方面,上市公司是按照上市所在地进行监管,证券公司是按照注册地进行监管,但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必须遵循对方交易市场的交易结算规则,两个交易所的SPV是由对方监管机构颁发牌照进行监管。

投资者保护原则有一系列东西,内地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一系列的问题,最后不仅是两个证监会的问题,像跨境执法,牵扯到港澳办,他们要参与进来,还有其他一些机构,投资者保护会涉及更多的方面。总的原则是要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更便利跨境执法合作。

中国证监会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为投资者提供比较好的保护,包括推进一系列改革,加强两地执法合作。

沪港通监管也会带来很大的挑战,比如我们的市场规则主要是针对封闭市场体系。内地投资者炒股票比较盲目,如何到香港市场去投资,如何做好功课,如何不把自己“干掉”,这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在早期的时候,内地有一批投资者到香港炒股票,有的人按照内地股票市场那样操作,结果很多人被“干掉”了。为什么被“干掉”了?首先,香港资金是开放体系,内地投资者那点小资金,在香港股票市场上是杯水车薪,很容易被人家“干掉”;其次,香港有衍生工具,杠杆能力非常高;再次,香港投资者曾有过大量的教训,绝对不会跟风,没有内地投资者那么贪婪无知,不容易上钩。在香港如果延续内地模式,投资者将更可能遭受投资失败的打击。

沪港通影响分析

沪港通开通以后,两个市场的联动会更加密切。现在,国内资本市场炒概念股,不仅炒国内概念,还炒国外概念,华尔街有什么概念带动美国股票上涨,相关概念也会传导到中国国内资本市场,导致股票上涨,现在我们的市场和美国股票市场的相关性很高。

还有一系列的影响分析,比如股票折溢价的情况。从目前来讲,沪股通的标的证券平均市盈率是9倍,香港是11倍,A+H股中,尤其是大盘的股票是折价的,只有小盘的股票,A股要高于H股。再与其他股票做对比,沪深300的平均市盈率是9.8倍,道琼斯是15.9倍,巴黎CAC40是17.7倍,德国DAX30是15.8倍,日经225是18.2倍。从目前来讲,这些东西对沪股通的股价不会产生很大的冲击作用。

相反,沪港通宣布以后,两地的折溢价发生了改变,中小盘股也有可能要承压。我们这个市场炒小,所以市场有一个周期性的变化,早期我们的市场曾经是小型股非常明显,但是在2004年、2005年前后,小盘股效应减弱了,尤其是中小板、创业板恢复之后,小盘股效应非常明显。我们这个市场小盘股效应比其他市场更加明显,背后的原因是市场供求不平衡。另外,为什么香港小盘股、创业板股价起不来?因为机构投资者不能配置这些股票,相对而言,香港创业板是散户投资的天下,像我们今天的B股一样。内地的B股市场也是散户的市场,B股压力就比较高。

资金的进出方面,沪港通不会对市场形成非常大的冲击,冲击主要不是资金量,而是其他方面的因素。

此外,根据国际经验,当境外有一些市场向国际投资者开放时,我们也没有看到由此带来很大冲击的案例。

从中长期来看,沪港通对改善市场资金面和投资者结构都有积极作用,在提振市场信心、改善市场运行质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股民太在乎短期的走势,太短视,导致市场也跟着短视。

5月9日公布的新“国九条”如果制度化了,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执行,我认为它会带来两大爆炸。

第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大爆炸。这个大爆炸远远超过伦敦的“金融大爆炸”,伦敦的“金融大爆炸”跟“国九条”的实际内容不好比,“国九条”的内容远远超过它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时间的跨度。

第二,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大爆炸,从股票到债券到衍生品,从场内市场到场外市场,从私募产品到公募产品,等等。

但是,新“国九条”里还有很多意图维持市场稳定的东西,而且之后,证监会宣布要在年内发行100家新股,给市场稳定的预期,但这跟资本市场化的改革要求是背离的,无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证券市场能稳定吗?不可能的。市场是不可预测的,不管是什么人,有多牛,市场都会让你闭嘴。事实上,中国证券市场的波动率是全世界最大的,波动率最大的原因是政策因素。

另外,沪港通的推出会不会成为做空中国股市的渠道?这也不太可能。第一因为限控,第二资金有限。在沪港通信息公布的三天后,A+H股折溢价指数明显在上涨。

当然,未来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讨论,比如以下问题:双向开放条件下沪港市场的一体化,沪港通是沪港市场一体化的一个步骤,真正完全一体化还要有更大的开放程度;沪港通与国际企业港交所上市;内地股票市场自由化不到位;以开放促改革。

以开放促改革,这个观点只讲了一方面。英美是怎样把证券业做大做强的?我们知道,美国在货物贸易方面有很大的贸易逆差,但在服务贸易方面有很大的顺差,这个顺差里有很大一部分是金融服务贸易的顺差。英美成为金融强国的三部曲是:第一步通过自由化,把国内市场做大,把国内机构做大;第二步在国内机构市场做大之后,让它的市场对外开放,让它的货币变成全球货币;第三步让国内机构强势出击,操控全世界市场。所以,一定要加快国内金融自由化步伐,千万不能束缚国内改革的手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开放,与国外机构进行竞争。总之,不要把“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变成一句空话。现在,券商是中国最需要发展的行业,但是与信托业、保险业、商业银行业相比,券商做不大,就是因为政府管得过死,必须改革。

此外,还有沪港通vs国际板。沪港通不能代表或者代替国际板,国际板对投资者来讲更加便利,监管和法律救济更加便利,交易更加便利,内地投资者风险管理更加便利。对投行和中介来讲,他们有更大的业务发展空间,对交易所来讲也是如此。

最后,我想说,我的中国梦就是资本市场强国梦,我希望上交所变成一所跨全球的交易所,在这个市场上可以交易全球最牛的股票,包括我们的腾讯、阿里巴巴的股票。

中国股市还在等什么

孙明春

上海博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

也许是因为“稳增长”措施初见成效,5月份的宏观数据显示出经济企稳的迹象,而本周刚刚公布的汇丰PMI(采购经理指数)的6月份初值甚至出现了强劲反弹,似乎表明经济增长已开始回升。但是,鉴于汇丰PMI初值往往不够稳定,我们还需要观察更多的数据来确认经济回暖的趋势。从过去几年的经验看,“稳增长”措施从推出到见效往往需要3~6个月的时间。鉴于本轮“稳增长”措施始于两会之后的3月中下旬,不出意外的话,经济增长在今后两三个月里企稳回升应该可以期待。

如果说“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的话,那么中国股市应该对近期宏观经济数据的些微改善做出正面反应。但事实并非如此,上证指数依然徘徊在距离2000点不远的位置,基本处于多年来的底部区域。难道中国股市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吗?如果是的话,股票市场还在等什么呢?

在我看来,就短期而言,股票投资者还在等待更多宏观经济数据的改善,经济增长是否真正企稳回升还需要更强有力的数据确认。但是,中国股市是宏观经济晴雨表的事实是不容否认的。因此,如果我们对第三季度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判断是正确的话,那么股票市场的正面反应的确应该为期不远了。

然而,就中长期而言,中国股市若要在一个经济增速逐年放缓的宏观环境里走出一个可以持续的牛市,则需等待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商业模式和赢利能力上的成功转型。具体而言,它们需要改变“以量取胜”的商业模式,降低企业盈利对经济增速的敏感性,使自身在经济增速放缓时依然能保持盈利增速的稳定甚至提升。如果中国的上市公司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哪怕GDP的增长率降到5%以下,中国股市依然可以走出牛市。不过,这个转型实属不易,不可能一蹴而就。

短期:等待宏观数据的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