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引领青少年的100个著名建筑故事
14034800000040

第40章 俄罗斯建筑

东正教堂和凯旋门

俄罗斯横跨欧亚两洲,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各种宗教都在这里找到了立足点。其中,传播最广的还是东正教,最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当推东正教堂。

十月革命前,据说莫斯科约有2000个教堂。站在城西制高点麻雀山东望市中心,克里姆林宫教堂群、救世主基督大教堂、圣母修道院等教堂的镀金葱头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救世主基督大教堂原是为纪念1812年抗法战争胜利而建的,1831年完成设计,8年后奠基。俄罗斯人干活相当扎实,教堂内的雕塑就做了17年,壁画描了23年。1887年最终启用的这座大教堂是莫斯科最大的教堂,有5个镀金的葱头状圆顶,中央圆顶高102米。十月革命后,莫斯科市政府于1931年炸掉了这座珍贵的古建筑,打算在原地造200余米高的苏维埃宫,仅顶上的列宁塑像就高达40米。打了地基后发现设计有重大缺陷,只好停工,在地基上别出心裁地盖了座露天游泳池,这座游泳池的水大冷天也热得冒蒸气。政制巨变后,莫斯科市政府于1994年决定在原址重建救世主基督大教堂,花了3亿美元和6年时间,总算让历史回到1931年。

同为纪念卫国战争的建筑,莫斯科凯旋门也遭遇过类似命运。1827-1834年修的这座漂亮建筑于1936年被拆除,理由是门洞太小,汽车不好钻。后来莫斯科政府官员发现,巴黎的汽车并不钻凯旋门,而是从两侧通过,这才恍然大悟,灵感顿生,又于1966-1968年照原图纸重建了凯旋门。

到过莫斯科的人,无不赞叹红场南端瑰丽奇巧的圣瓦西里大教堂。这座被誉为全俄最美建筑的大教堂,由9座彼此相接的小教堂构成,是1555-1561年为纪念战胜喀山汗国而建的。围成口字形的8座小教堂(纪念8天血战)和中央高顶教堂建在统一的地基上,由外廊和内廊联成一个整体。墙用红砖白石砌成,9个葱头顶的高矮、形状、花纹和色彩全不一样,给人以亲切、朴拙之感,体现了不对称和多样化之美。

圣彼得堡的伊萨基辅大教堂与梵蒂冈、伦敦和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并称世界四大基督教堂,高102米,重30万吨,内部可容14万人。这座教堂于1818年动工,44万工匠造了40年。教堂四面各有16根紫红花岗岩柱,成双排托起雕花的山墙。每根石柱重120吨,施工时由128条壮汉推绞盘,三刻钟树起一根。教堂用了400公斤黄金作装饰,仅镏金圆顶就用掉100公斤黄金。教堂1858年落成至今,从未重新镀金,始终光彩夺目。

“地下宫殿”和“露天建筑博物馆”

俄国人出的又一精品是地铁,特别是莫斯科地铁。莫斯科地铁是1966年前通车的,目前总里程已超过250公里,成为市内公交的主力。地铁既是交通动脉,又是颇具艺术价值的地下宫殿,尤其是斯大林时代建的候车厅,个个单独设计,采用贵重的天然石料,使用独特的照明灯具,饰以名师高手创作的大量雕塑和彩绘,豪华昂贵,成本可观。莫斯科-北京列车首发站所在地共青团广场地铁站的候车厅明亮高敞,拱顶是描绘前苏联青年劳动、战斗和生活的马赛克镶嵌画;阿尔巴特站装饰高贵典雅,令乘客恍若进入华丽的皇家客厅;马雅可夫斯基站犹如这位大诗人的纪念厅,用高强度不锈钢筑成轻巧的列拱,地面铺白大理石,用红大理石镶边,中间有一条紫红大理石通道纵贯候车厅,就像长长的红地毯,直抵候车厅尽头诗人的半身像。

赫鲁晓夫时期为了迅速解决市郊新住宅区的交通问题,使用统一设计、廉价材料和标准构件,快速、大量增建地铁,很少采用美术装饰,候车厅单调呆板。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建的候车厅,吸取了前两个时期的合理思想,既重经济实用,也讲艺术效果。候车厅单独设计,但尽量采用标准构件,适当点缀雕塑和壁画。地铁毕竟是现代建筑,更能反映俄罗斯旧时民间建筑风貌的,还是十九世纪留下的木建筑。莫斯科以东近200公里的古城苏兹达利有一座“露天木建筑博物馆”,由各地移来的十余座十九世纪典型农村木屋构成,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的住房,以及乡村教堂,一应俱全。俄罗斯50%以上的国土被森林覆盖,木材有的是,春天地面翻浆时,村路上铺的是木板,农舍围墙是木版,墙旁堆的燃料是劈柴,连教堂屋顶的鱼鳞状瓦片也是木头的。贫农和富农的房子,区别无非是大小和陈设。

直到今天,俄罗斯农村木屋依然维持老祖宗留下的结构。进门是穿堂,随后是厨房,用炉炕同正房隔开,一人多高的炉炕顶上双人床大小的地方,是爷爷奶奶的“卧室”。哪怕在夏季,俄国老人也喜欢用热炕烤烤老骨头。正房最明亮的一角为供耶稣像的“红角”,十月革命后改挂列宁像,一侧是长条桌和长条宽板凳,这是全家吃饭的地方,另一侧是木床,就算“主卧”了,旁边是保存全家衣服和细软的大木箱,孩子们睡偏屋。这种全木结构的农舍冬暖夏凉,即使年久失修,东倒西歪,也不会顷刻倒塌。我进过不少俄国农舍,其外表远不如我国富裕地区农民的楼房神气,但屋里窗明几净,显得很有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