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引领青少年的100个著名建筑故事
14034800000062

第62章 中古印度建筑

印度的婆罗门教排斥了佛教,后来汲取了一些佛教教义,得名为印度教。公元10世纪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起了大量的婆罗门庙宇。它们的形制参照了农村公社的公共集会建筑物和佛教的支提。庙宇既是神的居所,又是神的本体。

印度婆罗门教的建筑分北方的、中部的和南方的几种类型。帕瑞克·纽金斯说,北方的庙宇外形简朴,由塔门厅加上围绕的步廊构成,而且有一圈约6英尺高的墙,把圣地和世俗之地隔开。南方的德拉维式庙宇则十分复杂,在一条轴线上建有许多院子,从外面可以明显地看出其相互独立的部分。院落由走廊连在一起,但有各自的入口。庙内有两种主要结构,一是基础宽大的朝拜厅,轮廓呈又低又矮状;再一个是较小的方形神龛房间,高高覆于其上的锡哈拉。在奥里萨邦首府巴内斯瓦尔的婆罗门斯瓦拉庙(Brameswara),建于9世纪,坐落在印度东北部。它的外观为三段组合式,自下而上由台基、华丽的雕刻带和顶部的锡哈拉组成。另外还有马哈巴利普兰岩凿寺(RockhewnTemple,Mahabali-Puram)、科纳拉克太阳寺(TempleoftheSun,kanarak)以及松那特普尔卡撒伐寺(KesavaTemple)等。

耆那教(Jainism)是婆罗门教的一个分支,“耆那”(Jaina)是这种教创造者筏驮摩那的称号,意思为“胜利者”、“完成修行者”,因此,耆那教也称为“胜利者宗教”。但是由于耆那教否认吠陀的权威,所以被婆罗门教认为是异端。它像佛教和婆罗门教一样,也有自己的庙宇。

耆那教庙宇,主要是在印度的北部,盛行于公元1000~1300年间,英国学者A.麦唐那指出,北印度耆那教的庙宇量显着的特点是立在修道室门口前面的一个耆那教圣哲的塑像,他如佛陀一般地盘腿坐着。这个入口门是以支持在八个柱上的圆顶屋构成的,圆顶屋的每一对相邻的柱形成一个拱门,这是由圆柱顶端的下部“柱头”所分出的“支柱”所形成的。如此“支柱”予依附在柱头的“轩缘”以额外的支持,穹隆室是以平行方向的石材构造的,一层层向中心掩砌着,直到最高的屋顶部分,然后用一块石板封闭着屋顶。无疑的最初的平行圈本是八边形的,在交角的地方横放着平直的石板,但是渐高则石板逐渐被凿成构成圆圈中的弓石状,所以形成逐渐狭小的石圈环,直到最高处始将穹隆顶封闭着。使人难以理解的是,耆那教的教义提倡苦修、禁欲,甚至残酷地自我折磨,但是其庙宇却又非常重视华丽的雕刻。其中阿部山维乌拉寺(VimalaTemple,MountAbu)是一座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耆那教寺庙。

但是对于印度来说,印度教和耆那教都相继衰落了,而伊斯兰教却兴盛起来,莫卧尔帝国统治印度时崇拜的是伊斯兰教,建造了为数众多的以大穹顶为特色的清真寺、陵墓等建筑。清真寺最着名的是布兰·达瓦札,陵墓最着名的是泰姬-玛哈尔陵。

泰姬-玛哈尔陵(TajMahal)于1632年始建,于1647年建成,是莫卧尔王朝最杰出的建筑物,它以美丽着称于世界,号称“印度的珍珠”,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泰姬-玛哈尔是印度莫卧尔王朝第五代皇帝沙杰罕(1628~1658年在位)的妃子的墓。关于这个建筑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即皇帝和他的妃子的爱情故事,因此,也有人又把这个建筑称之为象征永恒爱情的建筑。这个建筑是由小亚细亚的乌斯达德·穆哈默德·伊萨·埃森迪(UstaMMuhammedIsaEthendi)设计建造的,是伊斯兰建筑的形式。它背依朱木那河,形成一个长576米、宽293米的长方形的大花园。一个十字形的水渠把它分为四份,中央开辟成方形的水池。水渠和水池里都有喷水口。草地之后,正中是白色大理石的陵墓,修建在高7米,长95米的正方形台基上。台基四角耸立着406米高的圆塔。陵墓本体是海边567米的正方形而抹去四角。中央穹顶的直径177米。在这个穹顶之上,一段不高的鼓举起一个葱头形外壳穹顶,它的顶端高于台基面大约61米,形成了一组布局完美的建筑群。诗人尼札米(Nizami)说这座宫殿“掩映在与空气和谐一致的面纱里”,它的穹顶“闪闪发亮像面镜子……里面是太阳外面是月亮”,它一天之中呈现出三种颜色……拂晓是蓝色,中年是白色,黄昏则是天空一样的黄色。这样的建筑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完美的存在。

印度的古代园林并没有原物保存下来。人们是根据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的记述和印度两大文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来推断,后来又参考中国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日本学者针之谷钟吉说道,印度的古典庭院的主要成分中,水居首位。而水常被贮放在水池中,具有装饰、沐浴、灌溉三种用途,即水池既是荡漾着清新凉爽气息的泉池,也是进行沐浴净身宗教活动的浴池,还是培育浇灌植物用的贮水池。尽管水及凉亭等使用也实现了这一目的,但他们还在庭园中创造更多的绿树浓荫。因此,作为庭园植物的绿阴树也备受重视,而不用花草造园,他们只在水池中种莲花,似乎还特别喜欢开花的树木。但是由于穆斯林进入印度,印度的园林艺术具有伊斯兰的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莫卧尔帝国的创建者巴卑尔建造的“诚笃园”(1508~1509年),可惜今已不存。这个园林是方形的花圃,以十字型的水渠将花园分成四块,交叉点的中心有喷泉。花圃种有树木和花卉。以水为特色的印度的园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印度建筑的风格,首先体现在平行法穹隆建筑。A.麦唐那说,此种平行建筑的穹隆建筑物的优点是没有横压力,而古典式与哥特式的建筑物则因用辐射式的穹隆常感到横压力的压迫。所以更细微而精美的支柱在印度建筑物中是可以用的。此型式的另一结果是在穹隆内部的顶中心使用吊钟饰物,穹隆的饰物也是向心的圈环形状,而不是罗马式或哥特式穹隆的垂直线条。此种样式可以有多种变化而不至失去良好的趣味,并且因之使耆那教穹隆成为精致屋顶的最优美的样式而为其他地方所不能见到的。而马里奥·布萨利则提出了印度建筑的三种方式,希卡罗式、维那摩式和瞿布罗式。

其次,是表现出装饰超过了建筑本身。在印度的寺庙中,装饰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像伊迪丝·汉密尔顿所说的那样,“印度的庙堂是光彩夺目的装饰品的荟萃,富丽堂皇的装饰把建筑物的轮廓线条都盖没了。雕梁画栋,各种形体仪态的雕刻以及装潢点缀,重重叠叠,使人眼花缭乱,给人的印象是,它们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各种图案的汇集,内容异常丰富,使人迷惑,似乎没有设计与安排,只是如此这般地适应装饰的需要而已。”在汉密尔顿看来,“每件装饰品都是精工细刻的佳作,具有一种神秘的含义。整个庙堂外观的重要性就在于让艺术家们在它的上面镌刻真理的形征”。因此,与其说这种寺庙是建筑,不如干脆说它是装饰。

德国哲学家谢林则将印度的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相比,认为印度的庙宇和塔式建筑与哥特式一样,类似于植物。谢林指出:“印度建筑和哥特式建筑之间的相似,饶有意味,并为人们所关注。……庙宇和塔式建筑纯属哥特风格;甚至一般建筑,也不能没有侧翼和尖顶塔。作为建筑装饰之叶片,无疑源于东方。东方情趣无处不归避所谓界限,而着意于无限;这种铺张在哥特式建筑中无疑同样有迹可寻;而且印度建筑以其宏大犹有过之。它的每一座建筑,其规模均相当于一座巨大的城堡;此情此景,同样可见于世上高大的植物。”而马里奥·布萨利则将印度建筑与巴洛克建筑相比,“印度神庙(仅限于印度教建筑)的整体性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讲很接近巴洛克风格,特别是建筑表面的动势和由此产生的光影效果。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厚重的、具有异国情调的巴洛克风格,但其多样化的艺术语汇和表现方式却产生了极为丰富而含蓄的效果。与西方的巴洛克建筑相比,印度教神庙外观上的装饰和处理的确都有一种陌生的、令人费解的风格。”印度建筑的这些风格特点影响了东南亚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