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非公企业党建新起点
14176300000034

第34章 构建“五共五双五联”非公党建工作体系

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

编者视点

“五共五双五联”工作体系是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和企业发展互促共建的有效机制。其核心是把党的建设融入企业发展,使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从而提升了党建工作水平,推动了企业健康发展,实现了目标同向、互促共进。

福建省非公经济总量占全省GDP 2/3以上,拥有非公企业8.5万家,从业人员近500万人,党员9万多名。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高度重视,以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目标,探索建立非公企业党建“五共五双五联”工作体系,实现党的建设和企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建,为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五共”:促进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互相融合

“五共”指的是发展共谋、和谐共促、管理共抓、人才共育、文化共建。

发展共谋。发挥党组织决策参谋作用,帮助非公企业理清发展思路,自觉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找准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结合点,组织党员广泛开展以“工作技能先掌握、技术革新先带头、岗位职责先做到、急重任务先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四先”主题实践活动,党员提合理化建议26万个、开展技术革新项目5.3万个。

和谐共促。开展劳动关系、环境关系和社会关系“三位一体”和谐企业创建工作。全省非公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达到建会企业的82.3%,近300万名职工受益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支援省内外一些灾区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全省非公企业捐款捐物达4.9亿多元,展示了良好社会形象。

管理共抓。全面实行党组织“目标管理”、党员“设岗定责”,深化公开承诺、群众评议、表彰奖励等工作,党组织和企业共同制定管理目标,共同实施工作考评,共同落实奖惩,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人才共育。大力实施非公企业党员人才工程,以党员人才队伍建设带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企业与党组织共选、共育、共用人才的新机制。全省有1600多家非公企业建立了党员人才储备库,拥有初级及以上职称的人才约3.5万人,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文化共建。统筹党组织和企业文化建设资源,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优势,培育企业文化,凝聚发展合力。非公企业党组织协调建设职工文化中心、职工之家3356个,牵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1万场,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福州市每年推荐评选100家“党员诚信店”,促进了诚信文化建设。

“五双”:凝聚企业发展力量

“五双”指的是领导班子成员双向进入、党务干部双向选聘、党员双向培养、党群组织双向促动、党组织和出资人双向互动。

领导班子成员双向进入。积极推进党组织负责人与企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把符合条件的出资人党员或管理层党员优先选配为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提倡企业党务干部兼任群团组织负责人。全省60%的企业党组织书记从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中产生,30%的党组织书记兼任工会主席。

党务干部双向选聘。在立足内选的基础上,采取市场化选聘、职业化管理、人性化激励的方式,逐步探索完善非公企业党务干部职业化制度。由地方党组织与企业联合招聘党务干部,实行共同选拔、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经济待遇由地方财政与企业按比例共同支付。近年来,全省双选双聘企业党务干部3100名。

党员双向培养。通过教育培训、岗位锻炼、技能竞赛、结对互助等多种途径,把更多党员培养成为企业优秀骨干,同时积极培养企业优秀骨干加入党组织。目前,企业党员担任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或技术业务骨干的占43%以上。

党群组织双向促动。坚持党建带工建、团建,以工建、团建促进企业党建工作,全省有8262家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建立工会,110家在闽世界500强企业全部建立工会,9000多家符合建团条件的非公企业全部建立团组织。

党组织、出资人双向互动。加强与企业出资人的沟通、引导和服务,争取出资人对党建工作的支持。厦门市先后制定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和台商投资优惠政策,为台商提供优质服务。莆田市开展思想政治、先进文化、法律政策、社会服务“四进企业”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用工等实际问题2400多个。

“五联”:夯实企业党建基础

“五联”指的是组建联抓、活动联办、阵地联用、经费联筹、工作联动。

组建联抓。采取领导挂钩联系、建账销号、工作旬报等措施,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采取行业联建、园区联建、市场联建、楼宇联建以及村企联建等方式,促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目前,全省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应建已建率达100%,规模以下非公企业党组织应建已建率为92.2%。

活动联办。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和载体,实行企企、企地、党群联合开展活动。2010年以来,各工业园区、乡镇(街道)组织非公企业举办大型活动1.2万场(次),增强了活动吸引力,扩大了活动效应。

阵地联用。按照“整合资源、集约利用、共建共享”的原则,开展企业党组织与农村、机关党组织结对活动,开放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业园区党员活动阵地,打造党建资源共享平台,覆盖企业3.3万家。

经费联筹。建立保障机制,多渠道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经费问题。省级财政每年拨付120万元用于补助培训企业党务干部。按照每名党员每年不少于50元的标准,把非公企业党建经费纳入县(市、区)级财政预算。在实行党费全额返拨制度的基础上,市、县两级留存党费每年拿出不低于10%的部分用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

工作联动。健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市、县建立非公企业党工委,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上下联动、一体运作。选派6000多名同志担任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为企业办实事4.1万件,受到出资人和职工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