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哥白尼
14188800000022

第22章 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时间过得飞快,春去秋来,花开花谢,就在哥白尼埋头苦读,穿梭于校园之间时,7年的时间眨眼过去。

这7年来,哥白尼完成了法律、医学、神学、数学、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学业,成绩门门全优。

在申请博士学位的关头,哥白尼考虑再三,决定转学到费拉拉大学。人们一直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他为什么不在就读的帕多瓦或博洛尼亚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呢?

原来,在当时有个风俗,一旦在授学位的仪式结束之后,每个新博士都需要自己花钱宴请导师、同学和朋友,这可是一笔相当大的花费。

哥白尼之所以选择费拉拉,很可能是为了在举办仪式方面省去那些过多的花销。因为在费拉拉熟人少,在费拉拉举办仪式的费用要比在帕多瓦和博洛尼亚低一些。

1503年5月31日,哥白尼在费拉拉大学迎来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考试。

5月的天气风和日丽,鲜艳的花朵争奇斗艳,气温不冷也不热,丝丝微风吹在人们的脸上。

含辛茹苦学习了7年,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哥白尼穿上黑色的礼服,一头金色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一双眼眸炯炯有神。他信心十足地站在礼堂里,等待主考教授们对他的检验。

“尊敬的各位老师,我宣誓已读完规定的各门学习课程。这是我的成绩单,请你们审阅。”哥白尼毕恭毕敬地将他的成绩单呈到教授们面前。

“哥白尼,你真是一个优秀的学子。”

据说,当时教授们看了他的成绩单,普遍称奇。评委席上一阵骚动。这样门门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是少见。教授们纷纷交头接耳,有的教授特意擦了擦眼镜,要仔细打量眼前的这位出色的学生。

“第一关通过,现在进行第二关,请你宣传一下你的论文观点。”评委席上,一名头发苍白的老教授严肃地说道。

哥白尼不敢怠慢,他知道这个仪式的庄严。哥白尼恭恭敬敬地将他准备了很久的博士论文当众宣读了一遍,朗读语速均匀。论文切中时弊,洋洋洒洒,朗读下来,深入人心。

评委席上的教授们一个个点头不止,显然对于哥白尼的论文都很满意。虽然说哥白尼参加答辩前已经将论文提交给他们看过,但是当哥白尼当众朗读的时候,他们还是感觉如沐春风,发人深省。

教授们一阵交头接耳之后,还是之前那名老教授发言:“第二关通过,第三关开始。哥白尼同学,请你将第68页至74页的三节教会法作出解释,答辩规定时间为两个小时,现在给你半个小时时间准备。”

尽管在平时的学习中哥白尼对于教会法已经了如指掌,烂熟于心,但是这个时候他仍然不敢有丝毫松懈,又认认真真地将教会法那三节的内容温习了一遍。

之后,哥白尼信心十足地对那三节教会法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洪亮的声音在礼堂中回荡着。哥白尼用他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优秀的临场发挥征服了教授们。

教授们纷纷点头,他们对于哥白尼的解释非常满意,一致同意给予他一个优秀的成绩。

答辩仪式自此正式结束,礼堂会场进入了不记名投票表决时刻。在当时,授法学博士学位是一件非常庄严的事情,如果参加评审的教授中超过三位认定该同学不合格,那么博士学位申请就意味着失败。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法学博士学位是十分荣耀的一个学位。哥白尼紧张地望着评委主席台,虽然他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但是真正到了决定命运的那一刻,他还是十分紧张。

礼堂里面鸦雀无声,哥白尼的手心都开始冒汗。主席台上,教授们交头接耳,一会儿之后,他们对哥白尼的申请作出了决定,决定授予哥白尼法学博士学位。

从当时公证人的一段文字记录来看,这是一次颇为郑重的仪式。

在哥白尼万分激动的这一刻,主考官对他宣读:“尊贵和博学的、来自普鲁士的尼吉拉·哥白尼先生——瓦尔米亚的神甫:在博洛尼亚和帕多瓦学习结束,批准授予教会法法学博士学位,无人反对。由上级助理教务主任先生授予。”

然后,哥白尼从自己的科学监护人、学位授予人安东尼厄斯·莱夫图斯教授手中接过一本书,表示要把所学的知识永远铭记在心中。

接着,学位授予人将这本书打开。这个举动表示考生迄今所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应该继续深入学习,以丰富所学知识。

随后便是授博士帽和戒指仪式,学位授予人给哥白尼戴上一顶博士四角帽,同时把一枚象征思想和行为纯洁的金戒指戴到哥白尼的手指上。

戴上了四角帽的哥白尼显得更具学者风度,那枚象征思想和行为纯洁的金戒指在他的手上闪闪发光。

最后一个程序是象征和平与和睦的亲吻。最后这个亲吻大概是从授权或封地仪式上学来的。

于是哥白尼的这段学习以获得教会法法学博士学位宣告结束,就这样他履行了享受弗龙堡神甫会助学金所承担的义务。

哥白尼获取了这个学位,与其说是为了自己,倒不如说是为了满足教会和瓦兹罗德舅舅的期望。他是个重感情的人,他不能让那么疼爱他的舅舅失望!

接受学位的仪式结束以后,哥白尼返回帕多瓦大学,继续学习他还没有完成的医学。

这时他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医学、天文学和语言学的学习,再也不用因学习法律而分心了;也可以更深入地钻研古代哲学家和天文学家的论著,更深入地推敲他们提出的观点。

在意大利生活期间,哥白尼进行了大量枯燥的计算工作,反复核算了各种历法。

出于编制历法的需要,哥白尼翻出了编制历法的卷宗,查看计算着大量的天象材料。哥白尼还保存着埃及和中国的历法,因为是东方学者首先开始研究天文学,即天体科学的。

其次是巴比伦学者,随后是希腊人也对星体发生了兴趣。巴比伦人计算了行星运动中不同时期所用的时间,把黄道带划分为12等份,对星体进行了编组,发明了早期的天文仪器。

埃及人把昼夜划分成24个小时,确定了一定的长度,提出了各月份的名称,发明了计算时间用的滴漏。

罗马独裁者恺撒在公元前1世纪制定的历法纯粹依靠太阳运行的阳历。他规定每年为365日,每4年加1日,放在2月来作为闰年。可是一年的实际长度比这个法定的年约短11分钟,这个差异年年积累下去,积到128年就会差一天。到了哥白尼的这个时代,这种误差已经表现得很严重了。

在克拉科夫大学学习期间,哥白尼已经掌握了计算时间和推算日历的烦琐技术。在意大利大学学习期间,随着数学知识的增长,他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计算技术。

所以,哥白尼冥思苦索,认真计算,希望在自己手下攻克这个堡垒。已经计算了多少个夜晚了,废纸扔得一堆又一堆,还是没有得出满意的结果。

这个历法的难题,直到几十年后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时,他的结论才成为改历的基础。

1582年,教皇格列高里才颁布了新的历法。当时的修订是,将1582年略去10天,以原来的10月5日改为10月15日。置闰的法则改为公元纪年能被4除尽之年为闰年,但逢百之年只有被400除尽之年才为闰年。

闰年2月加1日,这样每400年内少掉了3个闰日,使天象与历法在3000年后才差1日。这叫做格里历,即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阳历。

就这样,在哥白尼离开大学时,他学习了三个专业,那就是医学、天文和法律。因此他以后从事过三种工作,即医生、天文研究,以及政治和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