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
14206900000016

第16章 寻找代替惩罚的方法

惩罚往往是父母让孩子学会“规矩”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父母们不知有没有注意到,在以惩罚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出现了:孩子要么变得畏畏缩缩,要么变得谎话连篇。其实,这正是惩罚导致的“后遗症”。父母的惩罚手段对孩子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影响力。对于个性较软弱的孩子来说,他们会因为害怕被惩罚而做出一些违背自身意愿的事情,这常常会导致孩子焦虑不安、多疑和不知所措。而对于一些个性比较强硬的孩子来说,他们常常会用一些过激的行为同父母对抗,比如大声哭闹、发脾气以及经常撒谎。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其最终原因都是因为孩子希望可以由此逃避惩罚。

同孩子打交道的过程是需要技巧与知识的过程,父母千万不可以轻视。父母必须明白惩罚并不是教导孩子的最好方法。没有孩子在受到惩罚后会告诉自己:“我必须接受这一次的教训,因为我的行为让父母生气,而我将学会合作,这仅仅是为了让惩罚我的爸爸妈妈感到愉快。”不良行为和惩罚不会互相抵消,相反,它们会以大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互相滋长与增强。不当行为永远不会因为受到惩罚而终止,惩罚只会教给犯错误的孩子如何更有技巧地逃避父母的惩罚。孩子会变得小心谨慎,而绝不是顺从。因此聪明的父母绝不会将自己陷入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思考的不是怎样惩罚孩子,而是寻找代替惩罚的方法。

1.明确表达不同意的立场

小山和妈妈去逛超市,看到超市里漂亮新鲜的水果和冰柜里五颜六色的冰淇淋,小山兴奋极了。他在水果区和冷冻区之间跑来跑去,一会儿希望妈妈给他买水果,一会儿又希望妈妈给他买冰淇淋。

就在小山难以抉择地两头乱跑的时候,他一头撞在了一位同样是来超市买东西的老奶奶身上。小山吓了一跳,连对不起都忘了说。妈妈急忙走过来,向老人赔礼道歉。等老人走远了,妈妈立刻看着小山,表情坚决地对他说:“小山,妈妈不喜欢你这样。你想要什么东西可以跟妈妈商量。但是妈妈不喜欢你在公共场合里到处乱跑,尤其这里的过道这么窄,你撞到别人会显得很没有礼貌。”

小山立刻停下了准备跑开的脚步,乖乖跟在妈妈身后走了。

案例分析:

这个时候父母用不着向孩子掩饰自己的不满情绪,应该很清楚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立场:我不喜欢你这样做。立场的表明无疑代表着向孩子发出了警告。孩子不是傻瓜,他会立刻感觉到,并且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因为这个警告清楚而且确定,没有价钱可讲,也没有漏洞可以钻,对孩子当然具有相当的威慑力。这比扬言要怎样惩罚孩子的效果好得多。当然,向孩子表达不同意他行为的立场即可,千万不要使用攻击孩子人格的言语,否则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因为“面子”受损而拒绝配合。

2.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比比看到妈妈穿上外套拿好皮包准备出门的样子,问妈妈:“妈妈,你要到哪里去呀?”

妈妈说:“我要去舅舅家。”

比比说:“我也很想去啊,妈妈你也带我去吧。”

妈妈说:“不行,今天我不会带你出去。”

比比说:“为什么呢?”

妈妈说:“你自己仔细想想是为什么呢?”

比比想了想,说:“是不是因为昨天我在舅舅家乱翻舅舅的东西啊?”

妈妈说:“你知道就最好了。”

比比说:“妈妈,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真的很想去啊。”

妈妈说:“机会还会有很多的,不过今天我已经决定了自己一个人去。”

妈妈说完一个人离开了。

案例分析:

这样的处理方式将远比单纯的惩罚给孩子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孩子从自己的不当行为中尝到了自己亲自酿造的“苦果”。无疑他们会觉得这种滋味并不好受,当下次他们再企图做出类似行为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而考虑的结果将是,他们并不希望再“吃”一次苦的“果子”,这足以让他们决定放弃手头正准备实施的破坏行为。

3.表明你的期望

曼曼拒绝跟来家里做客的表姐一起睡,原因是她习惯了一个人用一个房间,身边忽然多个人她不习惯。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她不想让表姐睡她的小熊枕头。妈妈对曼曼不好客的态度很不满意,强行把给曼曼表姐准备的被子放到了曼曼的床上。

曼曼很不高兴,赌气把自己的小熊枕头从卧室里抱到沙发上,说:“那我睡沙发好了。”

妈妈当着表姐的面觉得非常尴尬,说:“你真是个任性的孩子,我想今晚你睡觉前我不会给你讲故事了,这是对你的任性的惩罚。”

曼曼撇撇嘴,要哭了。爸爸看在眼里,急忙制止了妈妈,对曼曼说:“曼曼,你喜欢童话故事里的公主吗?”

“很喜欢。”曼曼回答。

爸爸又问:“为什么喜欢?”

曼曼说:“因为公主很漂亮,很完美。”

爸爸说:“啊,是这个原因。爸爸觉得曼曼也很漂亮,不过比公主嘛还差一点点。”

曼曼急忙问:“还差什么?”

爸爸说:“漂亮不仅仅是外表,内心的漂亮也很重要。公主的外表很美丽,但是她善良的心才是大家喜欢她最重要的原因。曼曼当然也很漂亮,不过要是再有一颗充满友爱的心的话,在爸爸心里就更完美了。”

曼曼听了爸爸的话,什么也没说,抱着枕头走进了自己的卧室。爸爸妈妈在客厅里听到曼曼对表姐说:“姐姐,给你睡我最喜欢的小熊枕头。”

爸爸和妈妈会心地笑了。

案例分析:

孩子也并不是完全不讲理的,他们的潜意识里有获得认可的愿望。如果父母可以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期望,告诉他如果他愿意有所改善他们会更爱他,孩子就会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并且自然而然地按照父母的期望和意愿行事。期望就是一个坐标,孩子需要有人为他指明方向。而这一点是惩罚无法做到的。

4.当机立断采取行动

淙淙跟着爸爸妈妈到父母的朋友家去玩耍。父母的朋友是个枪械迷,家里有很多很多的枪械模型,挂满了整面墙壁。正巧淙淙也非常喜欢枪,第一次看到这样多的枪械模型,淙淙简直兴奋得不得了。恨不得把每一把都拿下来玩耍一番。开始的时候叔叔很耐心地把模型拿下来给淙淙讲解,但是淙淙总不满足,还想看更多的。慢慢地,叔叔有点累了,而且吃饭的时间快到了,叔叔要去厨房帮忙开饭了。但是淙淙一点要停下来的意思都没有,叔叔也不好离开。

爸爸看在眼里,说:“好了淙淙,吃完饭再玩吧。”说完大家一起走出了房间。

回到客厅的淙淙这下可觉得无聊了,他的手痒痒的,真想再玩一下那些漂亮的玩具枪。后来趁大家不注意,他自己溜进了叔叔的房间,抬手取下了枪架最下面的一支玩具枪。

“淙淙。”

淙淙一回头,看到妈妈站在自己身后。原来妈妈因为太了解淙淙的个性,所以一直很注意淙淙的举动。

淙淙有点害怕。妈妈走上前来,没有骂他,也没有威胁说回家会惩罚他,只是动作轻柔但却很坚定地从淙淙手里拿过玩具枪,说:“我想最好还是把它放回原处。”

淙淙虽然不情愿,但是却立刻松开了手。

案例分析:

只需要一个很小的燃点,孩子很容易就可以让自己的情绪高涨起来。处于兴奋状态的孩子往往是不会考虑事情的后果的。这个时候用言语的说教就显得太无力了,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会完全放在眼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孩子是不具备用理智来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因此这时无需多说,父母要当机立断地采取行动,这一警示动作会让孩子从兴奋的状态里抽离。父母动作不要太用力和粗暴,足以阻止孩子继续下去就可以了。当孩子的兴奋情绪被打断,他们就会开始衡量和考虑后果了。他们会知道立刻放手总比闯祸以后受到惩罚要好得多。

5.教会孩子弥补自己的过错

家里要来客人,妈妈准备煮饭,谁知道不巧电饭锅坏了。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妈妈就随便拿了一个锅淘好米放到炉子上。

小宁看到妈妈这次不用电饭锅煮饭觉得好玩极了,她跑到厨房掀开锅盖看,结果不小心被蒸汽烫了一下。妈妈下楼去买鸡精了,小宁很生气,拿起一个大碗接了满满一碗自来水,一边往锅里倒一边恨恨地说:“哼,叫你烫我,我用冷水浇你。”

这时妈妈回来了,正好看到小宁把水倒进锅里。妈妈吃了一惊:“小宁,你在干什么?”

小宁这下知道闯祸了,低着头说:“它烫我,所以……我就……”

妈妈又好气又好笑。当然可以把这一锅倒掉再重新煮一锅,然后狠狠地责骂孩子一顿罚她不准出房间。不过妈妈没有这样做,只是拿起小宁刚才接水的碗递给小宁,说:“再接一碗水,倒进锅里。”

小宁惊讶地看着妈妈,以为妈妈是在说反话。不过看着妈妈认真的样子,她只好又接了一碗水倒进了锅里。妈妈拿出几个皮蛋递给小宁:“把皮蛋剥了。”

小宁不明白妈妈要干什么,不过还是照着妈妈的话做了。小宁看到妈妈把皮蛋切碎,又煮了一块鲜肉撕成肉丝和切碎的皮蛋一起放进锅里,忍不住问:“妈妈,你在干什么呀?”

妈妈说:“煮一锅皮蛋瘦肉粥啊,正好妈妈的朋友里有两个广东人,他们很喜欢吃的。”

小宁惊喜地问:“原来饭放多了水可以煮成粥啊。”

妈妈说:“是的。有的错误发生了,是可以想办法弥补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错误都可以弥补,所以做事前应该多想想。下次不要这样了。”

小宁连忙点头:“我再也不会了。”

案例分析:

这样生动的一堂课达到了单靠惩罚达不到的目的,但又避免了惩罚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犯了错,又弥补错,印象何等深刻呢?孩子从这样的过程里学到的不会是只要是错误都可以弥补,而是会想“真幸运这次的错误可以想办法来弥补,下次我做事之前可要好好想清楚了,不然犯了不可弥补的错误,那就糟糕了”。只要孩子能够这样去想,父母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是否还要惩罚孩子已经并不重要了,毕竟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6.让孩子明白最后一次机会的重要

学校为了庆祝“六一”组织了一次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的活动,活动以班集体为单位,每个家庭都要表演一个节目。小豪和爸爸妈妈商量下来,决定一起演一出家庭剧。

爸爸妈妈为了孩子,两人都很积极地准备。很快,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戏份都很熟悉了。但是在家里排练的时候,小豪却总是忘记台词。开始,爸爸妈妈以为是孩子太紧张了所以爱忘词。但是爸爸妈妈很快发现,小豪并不是因为紧张而记不住台词,而是他根本就没有用功去背台词。

当再一次排练的时候,小豪又忘了台词。开始小豪很不在乎,觉得爸爸妈妈一定会迁就自己再来一次。谁知道这次爸爸妈妈都停了下来,爸爸严肃地看着小豪说:“能告诉我你为什么总忘词吗?”

小豪说:“忘了就忘了嘛,有什么为什么的。反正演出时间还早呢,到时候我一定可以记住台词的。”

爸爸说:“如果连排练都不用心,我不认为你到时在台上的表演会有多好。你认为我和你妈妈应该取消你的角色吗?”

小豪这时有些着急了:“那怎么可以啊,这可是我们班上的活动,没有我怎么行呢。”

爸爸说:“好吧,我愿意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给你一晚上的时间,明天我们再排练的时候,我不希望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否则我和你妈妈将会在活动那天演一出没有你参与的家庭剧。”

第二天排练的时候,爸爸妈妈都高兴地发现,小豪已经熟练地记住了自己所有的台词。

案例分析:

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别忙着大发雷霆罚孩子不许吃零食不许看电视,这还不到需要惩罚的时候。人都一样,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当机会多的时候大家都满不在乎,然而当机会只剩最后一个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紧张起来了。孩子当然无法例外,所以当气氛紧张到极限的时候,用“最后一个机会”给孩子希望,如果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他们就一定会好好抓牢这个希望,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

7.让孩子做“助手”

香香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走到蔬菜区,香香对那些漂亮的蔬菜水果感兴趣极了,尤其是一些菜市场没见过的蔬菜。她一会儿拿起这个看看,一会儿拿起那个看看。旁边的工作人员显然并不喜欢这个小女孩这样,因为有的蔬菜很容易碎,如果碎了就没有客人愿意买了。妈妈已经再三叫香香不要乱跑乱动了,不过孩子没放在心上。

妈妈想了想,说:“香香,你是个能干的孩子吗?”

香香骄傲地回答:“当然啦。”

妈妈说:“那就请你去帮我选三个柠檬吧,选漂亮一点的哦。”

香香很高兴:“好啊,我一定选三个最漂亮的。”说完跑到柠檬的货架前专心选起来。

过一会儿妈妈又请香香选几个漂亮的苹果、漂亮的马铃薯、漂亮的胡萝卜……香香忙得很开心,再没工夫去理那些蔬菜了。

案例分析:

跟对孩子大吼一通罚她不许离开自己身边相比,哪个效果更好?当你没办法让孩子老实听话地待在自己身边的时候,不妨试着找些孩子能做的事分散他的注意力。当他们专注于你交给他们的“任务”的时候,你的目的就达到了,甚至在无形中你真的为自己找了一个“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