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
14206900000028

第28章 妙用“角色扮演”法

人一生中扮演的角色总是在不停地变换。男孩子会从孩子变成丈夫,然后变成父亲;女孩子从孩子变成妻子,再变成母亲……在学校的时候,他们是学生;进入社会后他们又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果他们懂得如何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他们将成为一个与人相处融洽、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极强的人。而要让孩子长大后能具有这样的能力,从小培养非常重要。角色扮演法使孩子能够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只有当孩子将自己置身于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体验中时,他才可能知道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和态度。

1.阅读“动”起来,孩子最喜爱

多多对于阅读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爸爸妈妈知道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怎么才能让多多对那些故事书感兴趣呢?为了这件事,爸爸妈妈很伤脑筋。

市里的文化馆要上演一出木偶剧《绿野仙踪》,爸爸妈妈想,既然孩子不喜欢看书,那让他多看看这些根据著名童话改编的木偶剧应当也可以起到丰富孩子知识的作用吧,于是问多多想不想去看。多多想了想,觉得看木偶剧总比爸爸妈妈老是要他看书好,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爸爸妈妈带着多多到了文化馆,因为去得早,正好在馆门外看到了准备去后台化妆的小演员。有的孩子看起来和多多差不多大,爸爸看了看多多,多多正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

进场等待了一阵,演出开始了。在演出的过程里,爸爸多次观察了多多的表现,他惊喜地发现儿子看得津津有味,完全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爸爸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让多多爱上阅读的好方法。

看完演出回到家,爸爸问:“多多,今天的表演好看吗?”

多多说:“太好看啦,爸爸,我真想再去看一次。”

爸爸说:“你喜欢这样的故事吗?”

多多说:“嗯,喜欢极了。而且我觉得那些小朋友真厉害,他们可以表演那么好看的故事啊。”

爸爸说:“你也可以啊。”

多多很惊奇:“真的吗?”

爸爸说:“是啊,”说着拿出一本故事书,“他们表演的那个故事,这本书上也有哦。”

多多显然不排斥了:“爸爸,那你说我可以表演是什么意思啊?”

爸爸笑了:“你,我,还有妈妈,我们也可以在家里排练这个故事啊。怎么样,你选一个角色吧?”

多多兴奋极了,连忙说:“好。”

从那时开始,多多扮演了很多很多故事里的角色,他特别有兴趣,也很用心地演好。而他也渐渐知道了,书里的故事真的会让生活变得更加多彩。爸爸为他独创的这种“动”起来的阅读方式让他喜爱极了。

案例分析:

孩子对于书上的文字不感兴趣,只愿意看图画,甚至不愿意去看,而只希望爸爸妈妈讲,这是很正常的。对于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人,阅读其实是件很难受的事情。然而当孩子知道原来这些黑黑的字排成的故事里原来有这样丰富多彩的内容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那么排斥了。但是要让孩子接受,必须经历一个过程。爸爸为多多想出的这个“角色扮演”的阅读方法就很容易被孩子接受。爸爸引导孩子扮演故事里的角色,让他参与进来,从而发现一个多彩的世界,渐渐地不再排斥阅读。

2.纠正孩子偏食的妙方

月月是个挑食的女孩子。她这也不吃那也不吃,经常让精心为她准备了一桌子食物的妈妈又担心又失望。妈妈说:“月月,你不吃东西妈妈很难受啊。”

月月不解地看着妈妈:“妈妈,是我不吃,又不是你不吃,你为什么会觉得难受啊?”

妈妈说:“第一,妈妈辛辛苦苦地做了一桌子菜,可是你连尝也不尝;第二,挑食对你的身体一点好处也没有,你越挑食就越没有胃口。”

虽然妈妈苦口婆心,但这种劝解和分析对孩子一点用也没有。她就是没有办法吃下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妈妈想啊想,决定试试最近学到的一个新办法。

又到了吃饭的时候,面对一桌丰盛的食物月月却是愁眉苦脸的。今天妈妈却并不急着劝月月吃这样吃那样的,而是跟月月说:“月月,不如咱们俩来玩一个游戏吧。”

月月一听可以不吃饭玩游戏,当然高兴了,连忙答应了。

妈妈说:“这样,今天咱们就玩一个‘妈妈喂孩子吃饭’的游戏,怎么样?”

月月不乐意了,觉得妈妈就是想骗自己吃饭,小脸上立刻就表现了出来。

妈妈说:“你先别着急不高兴呀。今天呀,你演‘妈妈’,我演‘月月’,你说好不好?”

月月又笑了,可以当“妈妈”,那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于是游戏开始了,月月夹了一块青椒喂给妈妈,学着妈妈平时的语气说:“宝宝宝宝,你吃个青椒吧,维生素含量可丰富了。”

妈妈也学着月月平时的语气说:“我不要吃,青椒是苦的。”

月月想了想好像也是,就把青椒放下了。她又夹了一块洋葱,说:“宝宝,吃洋葱吧,也很有营养哦。”

妈妈还是摇头:“我不要吃,洋葱味道大。”

月月也不喜欢吃洋葱,只好又放下了,夹了一块羊肉:“那吃肉肉吧,香香哦。”

妈妈再次摇头:“不要不要,羊肉是膻的。”

月月这下可没耐心了:“你怎么这么挑食呀!”

妈妈说:“你觉得挑食的孩子不可爱吗?”

月月说:“那当然了,很不可爱啊。”

妈妈笑了:“可是这个孩子就是你呀。”

月月想了想也笑了。这天晚上,月月第一次尝试了吃青椒、洋葱和羊肉,她发现其实这些她平时都不吃的东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吃。慢慢地,月月再也不挑食了。

案例分析:

妈妈改变了以往的说教方式,用了新办法,果然取得了成效。孩子挑食的原因其实是有很多方面的,有时只是模仿旁人的行为。比如看电视,或是和其他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听到别人说某种食物有某种味道,不喜欢吃。孩子也会记住,从而排斥这种食物。但是妈妈巧妙地用“角色扮演法”让月月亲自体会了一下妈妈面对一个挑食孩子的苦恼,让孩子吃下第一口她排斥的食物,当她发现其实味道没有那么难以忍受的时候,她自然就会接受了。

3.“利他”行为从小培养

闪闪家有一张“奇特”的节目表,节目表是经常更新的,上面会编排不同的节目,比如:《无助的小伙伴》、《没人理的小椅子》、《给爸爸妈妈露一手》……很多很多。来闪闪家的人都特别不理解。不过经过爸爸妈妈的解释以后,大家都恍然大悟,不禁佩服闪闪的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

吃完晚饭,一天一个的节目表演又开始了。今天按照节目单上的安排,是表演《无助的小伙伴》。一家三口先分派角色,故事情节是小公主和两个好朋友去森林里玩,结果两个好朋友掉到陷阱里了,小公主营救伙伴的故事。

扮演小公主的当然是闪闪了,爸爸妈妈就分别演小公主的两个好朋友。

三个人一起上场了,妈妈说:“啊,森林好大啊,蘑菇特别多,我要到那边去采蘑菇。”

闪闪说:“你要小心啊,森林里有很多的陷阱。”

爸爸说:“没关系,我和她一起去,我们一定可以采到很多很多的蘑菇。”说完爸爸和妈妈两个人朝客厅的另一端走去,假装去采蘑菇的样子。走到电视机柜的位置,两个人又“啊”了一声,假装掉进陷阱的样子。

闪闪急忙跑过去:“好朋友,你们怎么了?”

爸爸回答:“我们掉进陷阱了,天就快黑了,小公主你走吧,不要管我们了。”

闪闪摇摇头:“不行,我不会丢下我的好朋友的,你们等等,我想办法救你们。”然后闪闪拿起爸爸妈妈早就准备好的一条绳子,做出抛下陷阱的姿势说:“你们抓住这跟树藤,我拉你们上来。”

过了一会儿,爸爸妈妈都被“救”上来了。三个人玩得都很开心。爸爸说:“女儿,今天这个游戏咱们学到了什么?”

闪闪说:“要勇敢,不可以丢下自己的小伙伴。”

爸爸妈妈笑着点点头,搂住了可爱的孩子。

案例分析: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对孩子来说,从小培养利他行为意识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伙伴关系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社会关系,它对于孩子心理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和需要,才能学会了解别人、约束自己,学会付出与接受,同情与友爱。

4.帮助孩子摆脱厌学阴影

霞霞跟爸爸说:“我讨厌学习,讨厌老师。”

爸爸没有发脾气,只是看着女儿说:“为什么?”

霞霞说:“老师总是不停地问‘懂了吗’‘会了吗’,总是用教训人的口吻,我不喜欢,而且学知识真的好累啊。”

爸爸想了想:“如果让你当老师,你会用什么口吻呢?”

霞霞说:“我一定好好地跟学生说,很和气。”

爸爸说:“看样子你可以做个很和蔼的老师。那我给你找个学生怎么样?”

霞霞吃惊地望着爸爸:“学生?真的吗?”

爸爸说:“对啊,我有个同事家的小孩子,比你低三年级。我的同事没有能力辅导他的孩子功课,不如你这个小老师教教他,怎么样?”

霞霞想了想,低三个年级的功课还是很容易的,应该可以胜任,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爸爸每天把这个同事家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来,霞霞就真的扮演起了“小老师”的角色。霞霞果然教得很认真,一副“为人师表”的样子。爸爸并没有问霞霞最近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怎么样,但是爸爸已经很久没听过霞霞说讨厌老师讨厌学校的话了。

后来一次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在大家面前表扬霞霞说她上课认真听讲,不懂就问,值得大家学习。爸爸一听就在心里偷偷地笑了。

案例分析:

大家应该都知道一种现象,就是当某一个人被提拔到更高的位置的时候,虽然他所要从事的工作内容的难度胜于从前,但是他会表现出更强的工作能力。爸爸正是利用了人的这种心理,让霞霞不仅仅是学生的身份,而且扮演了“老师”的身份。自己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学习,这种观点当然不能拿来教育自己的学生了。要想当个“小老师”教自己的学生认真学习,自己当然就得以身作则,认真学习。就算不爱学习也得爱上学习,为了教育“学生”,自己先得做到。持之以恒,孩子的心理和学习态度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爸爸的目的当然也就达到了。

5.悄悄走进孩子心灵的空间

帅帅最近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能感觉到他是个苦恼的孩子。但是他不说,爸爸妈妈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苦恼。逼问得紧了吧,孩子就扭头跑到自己的房间里把自己关起来,爸爸妈妈就更担心了,只好不问。

帅帅的样子一天比一天苦闷,爸爸觉得不能再耽误下去了,无论如何也得想个办法知道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除了孩子自己,还有谁能更了解他心里的想法呢?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孩子自己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一天吃完晚饭,大家坐在一起吃水果,爸爸说:“我提议,我们玩个游戏。”

听到游戏,孩子多少还是有点反应的,说:“什么游戏啊?”

“我们玩个‘编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游戏吧。我们先设定故事内容啊,就讲‘一个不开心的人’的故事好了。每个人都要讲,我先演‘编故事的人’,儿子你和妈妈就演‘听故事的人’,然后我们再轮换角色。我先开始了啊。”

说完爸爸讲了一个他精心准备的故事,妈妈当然也讲了,两个人是一早就商量好的。再偷眼看帅帅,他正认真地想轮到他的时候该怎么讲呢。

终于轮到帅帅演“编故事的人”了。孩子开始讲了:“从前有个小孩子,本来他挺开心的,因为他和爸爸妈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有一天他到外婆家去玩的时候,外婆跟他说:‘你是爸爸妈妈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哦。’那个小孩子这才明白原来他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所以他就变得特别特别的不开心了,因为他很苦恼要不要去找自己亲生的爸爸妈妈呢?”

爸爸妈妈终于明白了,原来是上个星期去外婆家玩的时候老人家一句玩笑话给孩子带来了困扰。

爸爸说话了:“其实呀,我觉得你故事里那个小孩子没必要这么不开心。因为老人家常常都会像这样跟小孩子开玩笑的。”

帅帅说:“你怎么知道是玩笑呀?”

爸爸说:“因为我小的时候我妈妈也这样跟我说过啊。你想想,垃圾箱里哪来的那么多小孩子可以捡啊。”

帅帅不说话了,好像是在想。不过第二天,爸爸妈妈发现帅帅又恢复了以前开心的样子。

案例分析:

孩子还小,遇到什么事情不懂得像大人那样找人倾诉来缓解自己心里的压力。这时做父母的就要想想办法了,巧用一个游戏中的角色,就能轻松走进孩子的内心。因为孩子毕竟还不成熟,为了玩好游戏,成功地扮演‘编故事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折射到扮演的角色身上去,细心的父母是可以一下就可以从孩子讲的“故事”里找到问题的症结的。知道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再要开解孩子当然就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