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14210400000106

第106章 初任左徒,因谗被疏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槁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点评”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竟然成了纪念一位诗人的节日,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有人说,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以节日的形式纪念一位诗人,不仅说明屈原有着感人至深的文化力量,也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很早就富有诗意、审美力和爱国忧民传统的民族。

是的,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

一、出身贵族,年轻有为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自称颛顼的后裔。

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楚怀王仿效齐威王置稷下学宫的有识之举,在楚国置兰台宫,招罗天下贤才。屈原入宫以文见长,怀王任命他为兰台宫文学侍臣,为繁荣楚国文化建功立业。

怀王很想出面约请关东六国君王在楚国聚会,缔结第二次六国合盟,将总部设在郢都。如能成功,怀王理所当然地将成为六国合盟纵约长,实现他理想的第一步。怀王担心雄心勃勃的齐宣王不买他的账,并有可能抢在他的前头做成此事,使他的计划落空。怀王想派人去试探一下齐宣王的意向,可派谁去合适呢?

屈原闯进楚宫,站在楚王面前。屈原入宫后对楚国现状和战国形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一眼看出了怀王的心事,虽有若干杂念,但跟他“联齐抗秦”的战略主张和统一中国的远大理想不谋而合。

楚王很想派他去,但他的资历太浅,地位太低,作为楚国特使去会见齐宣王,显然不合乎礼仪。考虑到屈原见闻的广博和口才的流利,怀王大胆起用年轻人,任命屈原为左徒,授意他去完成这项任务。这时候,屈原年仅二十二岁。

屈原欣然受命,率领使团赶到齐国首都拜见齐宣王。面对冷淡的齐宣王,屈原以其总览时代风云的敏锐观察力,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回国后秘密遣使去韩、赵、魏、燕诸国,约请四国君王赴郢都会盟。

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关东六君王聚会郢都,签订了战国历史上第二次六国联盟条约,公推楚怀王任六国纵约长。西汉刘向《新序·节上篇》说:“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

屈原第一次出使齐国,便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外交使命,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

二、草拟宪令,遭谗被疏

屈原辅佐楚怀王,正在七雄激烈争斗之时。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做主。

屈原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彰明法度,富国强兵,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阻止秦国人向东扩张。经过几年的治理,楚国经济开始复苏,国力增强,百姓安居乐业,怀王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日渐回升,屈原在楚国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到了不可动摇的地步,声望愈来愈高。

怀王让屈原“造为宪令”,即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宪令”涉及推行变法之事。楚国在悼王时,已有吴起变法的先例。怀王初年,也想有一番作为。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此时的楚国在传统意义上十分强大,但实际为奸佞权臣当道。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靳尚,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据为己有,屈原不给,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大王叫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

屈原坚持公正,行为耿直,对君王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长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篇。篇中反复申述作者远大的政治理想,诉说在政治斗争中所受的迫害,批判现实的黑暗,并借幻想境界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反动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使人读后受到极大的启发,并牢记于心久久不忘。

仕途上的不顺,成就了屈原不朽的文学才华,这是幸还是不幸呢?

楚王的疏远,对屈原来讲是个莫大的打击,而楚国的改革也因此而终止了。屈原在斗争当中失败了,上官大夫占了上风,从此,楚国政权落入了奸臣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