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14210400000117

第117章 士为知己死的豫让

“原文”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译文”

赵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做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做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哎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您,也足够了。您该自己做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点评”

豫让这个名字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陌生,他只是历史上一个人微言轻、而且相当失败的“刺客”,但正是因为他的失败以及失败的过程,成就了豫让的人格力量。“士为知己者死”“国士遇我,国士报之”的豪言,与其他刺客相比,豫让可以说是虽死犹生。

一、人生知己,虽死犹报

韩氏、魏氏、赵氏三家把智氏灭了之后,不但灭了智氏一族,分了智氏的土地,赵襄子无恤本来和智伯有私仇,加上又被智氏打了一年,把智伯的头砍下来,挖空,涂上漆,把他作为酒器。一旦和别人饮酒作乐,就把智伯的头拿出来装上美酒喝掉。

智氏树敌过多,加上智氏一族灭亡了,本来是没有人能反对的,可还是有一个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要为智伯报仇,这个人就是豫让。

豫让,是春秋晋国人,出身于大侠世家。

智伯对豫让有知遇之恩。在智伯之前豫让不是没有侍奉过其他人,范氏、中行氏都曾经是他的主子,他们用他却不懂他,不知道在他这普通的外表下有一颗怎样热烈而又渴望燃烧的心。

豫让先投范昭子,当时范昭子坐在酒席正中,笙歌管弦,觥筹交错,以一种蔑视的眼神问他:“你有什么能力可以让我用你啊?”豫让一言不发,右手抚胸,骤然翻起,五指朝天,手不离身。昭子哈哈大笑,连叹高人高人。豫让成了范门食客。然而日久见人心,昭子并不明晓其才志,只是觉得他的姿势可笑,之所以留下他来,一是为了开心,二是不想坏了爱才的名声。豫让长叹一声,夜行而去。

离开了范家,豫让继而投奔中行文子府邸,结果还没待上一年时间,豫让发现中行与范家不过是一丘之貉,就再次离开了中行家。

就在豫让以为自己的才能永远也碰不到可以赏识自己的人的时候,他遇到了智伯。当时智伯的话令他感动万分:“荀瑶(智伯)欲结识天下豪杰,不意得先生惠顾,实乃平生之幸也!”

豫让悲喜交加:颠沛流离,不就是觅慧眼之主吗?智伯待豫让以师友之礼,优厚有加,恭敬得度,交往甚恰。而且更令豫让感动的是智伯和范氏、中行氏他们不同,智伯了解他,视他为难得的勇士智者,使他在茫茫的人海中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可是,智伯死了。死于赵襄子的诡计中,赵、韩、魏三国合围智伯军队,智伯战死沙场,可恶的赵襄子甚至连死去的智伯也不放过,用他高贵的头颅漆成酒具,日夜把玩,这使得豫让杀他之心愈加强烈——士可杀不可辱,智伯高贵的头颅岂容你竖子小儿糟蹋!

逃入山中的豫让,誓言为智伯复仇,他说:“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豫让为智伯复仇,不仅是尽臣子之忠,更是全朋友之义,回报智伯的知遇之恩,在这里,我们与其认为豫让是复仇,倒不如说他是“全交”——智伯曾经给豫让以人格的尊严,所以,豫让誓死也要捍卫智伯的人格与尊严。

二、乔装改扮,只为报仇

为了报仇,豫让煞费苦心,不惜自虐残害身体,他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为智伯报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借整修厕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杀赵襄子。不料事情很快败露,赵襄子手下的人发现豫让形迹可疑,便将他抓了起来,进行审问,不料豫让豪气冲天地说:“我要为智伯报仇!”手下人要将他杀掉。

赵襄子止住了,说:“智伯死了,而且没有后人,他敢为智伯报仇,说明他是个有仁有义之人啊,这次就放了他吧。”

失败的豫让没有放弃,铁了心要杀赵襄子,一计不行,又生一计。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他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

他用漆涂自己的脸,脸上长起了很多脓疮,他还将烧红的炭火放进喉咙,烫哑嗓子,相貌大变,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了。

但他的朋友还是认出了他,泪流满面地劝告:“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装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亲近你,那你岂不就有机会报仇了吗?何必要这样虐待自己呢?”

豫让却说:“如果我向赵襄子投诚,我就应该对他忠诚,绝不能够虚情假意,用这种卑鄙的手段。”豫让还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复仇的使命。

有一次,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刺杀他。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

捉了豫让后,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现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为什么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

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根本都不重视我,把我当成一般人;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把我当成最优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报仇不可!”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慨,便说:“你对智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而我,也放过你一次。这次,我不能再释放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豫让知道这一次是非死不可,于是就恳求赵襄子:“请慢!我有一事要请求大王,上次大王饶小人一命,天下人都闻知了你的贤名,这次你要杀我,我无话可说,不过,临死之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请大王把衣服让我刺几剑,也算为智伯报了仇,我虽死无憾了。”

赵襄子于是脱下衣服递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跃起三次将衣服斩为两截,仰天长笑说:“我终于有脸去见智伯了。”说罢,伏剑自杀。

赵地举国之士闻之,无不掩面而泣下!

成语有“斩衣三跃”,就是豫让对世人显耀自己的剑术,证明他有能力杀死赵襄子,现在他的失败,只是因为他没有出手,而不是没有出手的机会。

其实司马迁的故事不完全,读《战国策》,后面还有:“衣尽出血。襄子回车,车轮未周而亡。”也就是说,赵襄子没有想到豫让完全有能力杀他,所以,受到了惊吓,不久就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