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14210400000134

第134章 终不封侯,愤然不平

“原文”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馀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译文”

没过多久,石建死了,于是皇上召见李广,让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杀敌人首级符合规定数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过了两年,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qiān)率领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分行两条路。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注意整顿军队。军中从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又去奋力作战,博望侯的军队也赶到了,匈奴军才解围退去。汉军非常疲惫,所以也不能去追击。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延误限期,应处死刑,用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时,李蔡累积功劳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时,做到代国的国相。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被任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间,代公孙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干在下等之中,声名比李广差得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没超过九卿,可是李蔡却被封为列侯,官位达到三公。李广属下的军官和士兵们,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有军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该如此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难道曾经有过值得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点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老话,李广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的敌人叫他飞将军。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这是为什么呢?

一、镇定自若,满弓怒射

公元前120年,武帝派李广率四千骑兵出右北平攻击匈奴。同时,派博望侯张骞率一万骑兵随后接应。按说张骞出使西域刚刚回来,对地形比较熟悉,这次李广出征取胜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不料,张骞出塞后就走了岔道,与李广失去了联系。李广孤军深入,被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包围。官兵于是惊慌不安起来。

为了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李广派自己的儿子李敢一马当先率少数精骑去冲击匈奴的围骑,深入敌阵后左右冲杀,然后回到本阵,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没有什么战斗力,容易对付。”李广用此一计,消除了士兵的恐慌,增强了斗志。

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李广列成圆阵队形,面向圈外敌人,加强防守。匈奴不敢冲阵,只从四面拼命射箭,箭如雨下,汉军损失惨重。李广在队伍死伤过半,箭也将用完的危急关头,毫无惧色。他命令士兵弓拉满,箭上弦,不虚发一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疲惫不堪,吓得脸色大变,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注意整顿军队,军中将士从此都更加佩服他的勇敢。

第二天,李广准备同敌人决一死战,冲出包围。这时,张骞的援军才赶到这里。汉军里外夹击,匈奴腹背受敌,不敢恋战,遂解围而去。汉军元气大伤,亦无力追击匈奴,罢兵而归。

在这次战争中,张骞未能如期到达指定地点,贻误军机,按军法应处死刑。他以钱赎罪贬为庶人。李广指挥有方,虽有战功,但损失过重,功过相当,故无封赏。

二、屡建奇功,终不封侯

自“马邑之谋”长达十余年的抗击匈奴战争中,诸将领多因斩首和虏获敌人的数量符合封侯的规格得到封侯的赏赐,李广却始终不得封侯。

李广的堂弟李蔡,汉文帝时和李广一同共事,汉景帝时也不过是个俸禄二千石的官。到汉武帝时,以轻车将军(杂牌将军)随从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右贤王,一次战争下来,就因功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公孙弘死,李蔡就出任丞相了。

李广的名声远远超出李蔡,而且参战的次数多,每战都打得很艰苦,但他却得不到爵位和封邑,官职长期在九卿之列,处于三公和封侯的下面。

李广深感不平,他与军中以占卜出名的王朔经常私下交谈,他说:“自武帝出击匈奴,我李广哪一次没有参加?各部队校尉级军官,能力不如中等的,都有数十人封侯。我李广不算落后的人吧,为什么连尺寸之功都没有,是什么原因呢?”王朔反问道:“将军请回顾一下,您一生中是否做过感到遗憾的事情?”李广说:“我过去在陇西当太守时,羌人造反,我诱而降之,答应投降后一概不杀,可是八百多人投降后,在同一天竟把他们全杀光了。就这么一件事心里有愧。”王朔说:“再没有比杀降更大的罪过了。这就是你的报应,所以至今不得封侯。”

王朔的解释是一种因果报应的迷信说法。在古代,很多人都相信这一套,唐朝诗人王维在诗中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他也说李广点背,命运不好。

纵观李广一生,他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与匈奴征战一生,官至二千石竟然四十多年,至死未得封侯。换句话说,他拿性命给景帝武帝打了一辈子工,最终也没有得到“大将军”这么一个“高级职称”,更不要说汉朝的股份。所以太亏了,以致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这么一种慨叹。

李广难封,原因到底何在?

首先就是他的运气太差,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

其次,还有个人性格原因。综观李广战绩,勇不必说,其智谋就表现得不够出色,极少以少胜多,或以计克敌的战例。

平心而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将军,是一个将才,却不是一个帅才。他单兵作战能力勇猛,却缺少通观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好的将军,却做不成一个好的元帅。

李广虽然难封,但他效命疆场、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却让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