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14210400000004

第4章 尧禅位于舜,成千古美谈

“原文”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驩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译文”

尧说:“谁可以继承我的这个事业?”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尧说:“哼!丹朱嘛,他这个人愚顽、凶恶,不能用。”尧又问道:“那么还有谁可以?”驩兜说:“共工广泛地聚集民众,做出了业绩,可以用。”尧说;“共工好讲漂亮话,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骗上天,不能用。”尧又问:“唉,四岳啊,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民众万分愁苦,谁可以派去治理呢?”大家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违背天命,毁败同族,不能用。”四岳都说:“就任用他吧,试试不行,再把他撤掉。”尧因此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了鲧。鲧治水九年,也没有取得成效。

尧说:“唉!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说:“我们的德行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尧说:“那就从所有同姓异姓远近大臣及隐居者当中推举吧。”大家都对尧说:“有一个单身汉流寓在民间,叫虞舜。”尧说:“对,我听说过,他这个人怎么样?”四岳回答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尧说:“那我就试试他吧。”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舜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guī)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任司徒之职,谨慎地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人民都遵从不违。尧又让他参与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变得有条不紊。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更认为他十分聪明,很有道德,便把他叫来说道:“三年来,你做事周密,说了的话就能做到。现在你就登临天子位吧。”舜推让说自己的德行还不够,不愿接受帝位。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文祖也就是尧的太祖。

“点评”

尧的传说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他首先推行了禅让制,成为千古美谈。

古人说“人人皆可为尧舜”,今人说“六亿神州尽舜尧”,所标显的都是以“禅让”为核心的仁政德治。

一、踏遍山野,求贤若渴

拜师访贤是尧的美德,他所以能治理好天下,就是从别人那里学到了很多的智慧。一个人的智慧和才能是有限的,成就大事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智慧学习过来,借鉴过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过,尧拜师访贤还有另一个意思,那就是选拔接班人。

说到接班人,人们会问尧不是有儿子吗,让他继位不就行了吗?在尧看来他的儿子丹朱没有能力治理天下。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么记载:尧说:“谁可顺应天理,继承帝位?”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尧说:“哎呀,丹朱生性顽劣,争强好斗,不可任用。”

至于丹朱怎么顽凶,这里过于简练,倒是《尚书·益稷》写了几笔:

“无若丹朱傲,唯漫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额额,罔水引舟,朋淫于家,用珍厥世。”

原来,丹朱不但傲慢,还喜欢游乐,经常不分昼夜,聚朋作乐,这样游手好闲,帝尧当然为之忧虑。他想尽办法要教育好这个儿子,据说围棋就是他为了教育丹朱而发明的。最早记载尧造围棋的典籍是战国时期史官撰写的《世本》,内中写道: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尧看见丹朱游手好闲,性情又十分暴烈,这样下去岂不成了害群劣马?决心想个良法改变儿子的性情。一连数天,他把自己关在屋里,闭门不出,思谋天道,回味地理。天道地理在他胸中山重水复,曲径通幽,化为棋局。就这么,围棋诞生了。

然后,尧就点燃松明教丹朱下围棋。丹朱也真聪明,父亲说的规则他一听就懂,试走几招,还真出手不凡。连续下过几个夜晚,帝尧要胜他也很难了。从此,丹朱喜欢上围棋,经常找人对弈。他棋艺长进,成了国中强手。从此围棋流传开去,直到今天,仍然盛行。在民间的神仙中,丹朱还是个围棋神呢!

尧用围棋教育丹朱,使他的性情得到很大改变,不再干坏事扰害众人,可是,要由他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尧还是不放心,所以,决心要另选贤任能。

屈指一数,帝尧拜访学习过的贤人还真不少,可考姓名的有:壤父、王倪、支父、齿缺、蒲伊、尹寿、许由。这些人,有的典籍留有名字,有的只见于神话传说,最有代表性的当是许由。

《高士传》中记载,许由为当时的名士,帝尧要让位给他,许由不接受。尧为什么要让位?许由为什么不接受?

《庄子》中写了他们的一段对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帝尧让天下给许由,对他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可火炬还燃烧不息;它要跟日月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及时雨降落了,可是还在用河水浇地,如此不是徒劳吗?先生若能当国君,天下定会大治,为什么我还要空居其位?我自知能力不够,请你出来治理天下吧!”

帝尧这话说得够诚恳了,可是,却没能打动许由。他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得到大治了,而我如果代替你,我是为了名吗?名实是虚无的东西,我何必去追求?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厨师即使不下厨房,主持祭祀的人也不会越俎代庖。”这便有了成语:越俎代庖。

《高士传》中又写道,帝尧又派人召许由担任九州长,清高的许由以为这污染了自己的耳朵,便跑到颍水来洗耳朵。在河边正碰见朋友巢父牵着牛犊饮水,便向他诉说苦衷,巢父听了,不屑一顾地说:“假如你一直住在深山高崖,谁能看见你?你到处游荡,换取名声,现在却来洗耳朵。别故作清高了,我真怕你洗过耳朵的水脏了我那牛犊的嘴。”说着,巢父牵着牛犊去上游饮水了。

看来,尧做的不是“帝”,是寂寞啊。这个帝位貌似个烫手的山芋,人见人拒,人见人躲。

大家都知道,后世的统治者为了得到权力,无所不用其极,秦二世为当皇帝欺父杀凶、李世民做掉兄弟、武则天毒死儿女等,不一而足,那个时代为什么人人躲着帝位走呢?

且以我的小人之心度一回君子之腹:

在尧的时代,估计帝位并不意味着权力。也就是说一切帝位继承人终其一生都是志愿者!那个时代是原始社会,也许大家不必经常饿肚子,但毕竟生产力还是有限,人们劳动的成果(产品),比如王二逮个兔子,张三摸了条鱼,大部分还是被部落的人吃了,除了给活人吃,还得给死人吃(祭祖),除了给死人吃,还得献给天地、山川、日月、神祇(祭祀)。能凑合着过就不错了,更别提剩下的了。总之,吃的用的得省着点,那年月日子不好过。大家的日子不好过,尧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他得成天琢磨着怎么生产,怎么分东西,怎么处理好原本就不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保证部落的人口,让更多的人活下去。自己呢,没有一分钱的工资,弄不好还要自己受饿。

没什么利益可图,所以,也就无人觊觎帝位了。

许由不接受尧的禅让,尧只好继续访贤,我们该将目光投向历山了。帝尧访贤来到了这里。一说历山,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舜耕于历山了。

二、历山访贤,舜露头角

一天,尧帝把大臣们叫到一块儿开会,又一次共同商量寻访大德大贤之人来接班的事。

帝尧在位七十年,已经老了,而他的儿子丹朱品德和才能都不行,不是当天子的材料。尧想把帝位禅让给四岳(主管四方诸侯的官员),四岳不受,向帝尧推荐了舜。

“开会”,应当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社会活动形式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帝尧的时代,洪水滔天。尧召集四岳开会,让他们推举治水的人。尧和四岳,也就是四个部族领袖的高层会议,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峰会”了。四岳推荐了鲧。帝尧认为鲧不能胜任。四岳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强请试之”。

这次选接班人,依然是“峰会”,四岳推荐了舜。

介绍了舜的情况,原来,舜是个苦命的娃儿,出生没几年,他妈病死了,他爸又给他娶了个后娘。舜对后娘和亲娘一样听话,一样孝顺。可后娘心眼窄,把他当成肉中刺,整天指派重活给他干,一不如意,就会打他。尤其是舜有了弟弟象后,后娘对他更差了,受气挨骂成了家常便饭。他爸受了后娘的影响,好歹不分,也常打骂他。舜忍气吞声,像从前一样孝顺父母,善待弟弟。在临汾不少地方,说继母不好是姚婆,这和舜有关系,因为,舜的家在姚墟,姚墟出了个歪婆,就说她姚婆。这里,还需要说清的是此时的舜还不是舜,他叫姚重华,舜同尧一样是庙号。不过,大家叫习惯了,我们姑且就这么叫吧。

尽管舜对父母那么好,但还是被赶出了家门。舜流着泪,离开了家门,来到了历山,搭了一个草棚,在这里安家,垦荒耕种。《尚书·大禹谟》中提到:当初舜在历山耕作,来往田间,每天对着天空大声号啕哭泣,对于父亲和继母,宁可自己背不孝的罪名。每逢去见父亲,他都恭敬而畏惧。他的瞎爸爸受了感动,和顺多了。

舜耕历山就这么开始了,也就不止一次走进了古籍。自《墨子》《孟子》到战国时期的《荀子》《韩非子》,再到西汉前期的《史记》《淮南子》,都有过关于舜耕历山的记载。

舜不仅在历山耕种,还帮助平民解决土地纠纷,和谐了关系。

《史记·王帝本纪》记载“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对于以上说法,王仲孚先生在《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一书中载文《尧舜传说试释》解释道:所谓“成聚”“成邑”“成都”,无非是因农业进步,粮食充足,人口增加而聚落逐渐成长扩大的表示。由此得知,舜耕历山后,历山的生产得到大发展,居住的人也增多了,成了远近闻名的聚落。这种情形便和《尧典》中的状况连接了。前面写过帝尧让推荐贤士,大臣一致推举的是虞舜。为什么会众口一词推荐他呢?自然是因为他小有名气了。他的名气不仅大臣知道,帝尧也有耳闻。

由于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尧帝也感到舜是一个旷世奇才,完全可以起用。但尧帝是一位非常谨慎的人。从介绍的情况看,他感到舜来接自己的班比较理想。为了慎重起见,他决定亲自到有虞氏部落去一趟,看看虞舜这个人到底怎么样。过了几天,尧帝带着一行人,包括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采取微服私访的形式,从平阳出发,前往东夷的有虞氏部落进行明察暗访。到了有虞氏部落所在地诸冯以后,尧帝与放齐、娥皇、女英一行四人,打扮成村夫山姑,徒步前往历山。

民间传说中,尧帝登上历山放眼望去,满眼都是坡地,大片坡地却被一条条垄线分割成条条块块。帝尧有些诧异,这垄线有什么作用?他走近田边问一位老农。老农告诉他,千万别小看这垄线,过去农家常因为田少地多,发生口角。自从有了垄线,人们各耕其田,再也没有起争端。

帝尧听得异常欣喜,禁不住问,这是谁的主意呢?老者用手指指正在耕田的一位后生。

尧举目看到一位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赤着上身,正在赶着两头牛耕地。

帝尧便朝那位后生走去。到了田边一看,他耕的地比别人的平整多了。远远望去,年轻人手里没有拿鞭子,后生的犁后挂着簸箕,当牛走得慢时,年轻人就敲敲簸箕。仅此而已,两头牛奋力向前。

尧帝感到奇怪,就问这位年轻人:“为何不用牛鞭赶牛,而只是用敲簸箕的办法来赶牛?”

舜微微一笑,对他说:“牛为我们耕作,辛辛苦苦,我怎么能忍心用鞭子去抽打它呢?”

帝尧欣喜地看着后生,说:“你真是个善良的人啊!”

后生又说:“再者,我一鞭下去打不到两头牛的身上。打黑牛,黑牛走得快了,黄牛仍然慢,一快一慢,犁头颠动,地就耕不平了。如果打黄牛也是一样呀!”

“哈哈,好呀!小伙子又仁爱,又有心眼。”帝尧高兴地笑着问:“请问你的名字?”

后生答:“重华”。

这不正是大家推举的贤人嘛!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帝尧非常高兴,待到日落天黑,相随回到他的茅棚,又谈了好些事理,越谈越觉得这后生是个好苗子。就想将王位揖让给他,但是,这么接触还是不深,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于是决定对舜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三、全面考察,禅位于舜

尧在历山访到舜,感到这后生既仁爱,又有智慧,便要进一步考察他。《尚书·尧典》记载帝尧的说法是:“我其试哉。”

怎么试舜?《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这就不仅将两个女儿嫁给舜,观察他在家中的行为,而且将九个儿子也送到他那里,观察他在外面的处事。这样察试够认真了吧?但孟子还觉不够,再加些财物给舜。《孟子·万章上》写道:“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

这一招厉害,不是要看他贫贱之时的态度,而是察看他富贵以后的品行。尤其是还给他百官,供他驱使,看看他到底是否人富了,脸阔了,行为就变横了。不过,历史学家对送之百官持有疑义,舜居僻地,百官没有用武之地啊!不仅对百官,对送九男也少见下文,而多见的是二女出嫁的情形。其实,从二女出嫁开始,一系列富有戏剧化的情节就展开了。

我们先说帝尧嫁女吧!

帝尧的大女儿叫娥皇,忠厚善良;二女儿叫女英,聪明伶俐。女英年小,姐姐事事都谦让着她。谦让惯了,女英事事都想掐尖拔头。听说父亲要将她们姐妹俩嫁给舜,女英又打开了小算盘,那谁当正房、谁是偏房呀?还找到父亲要当正房。父亲听了沉下脸说:“我考考你们,谁赢了谁当正房。”

帝尧出的考题是煮豆子,每人给十粒豆,五斤柴,先煮熟者获胜。

女英腿勤手快,马上抢来柴,往锅里加满水,放进豆子,点火一引,柴禾着了。她不停地添柴吹火,火苗呼呼着了,过一会儿水也响了。女英快手快脚地干着,很快水滚起来,开了,心想自己准胜。刚想到这里,就见父亲端着碗进来了,原来姐姐已煮熟了豆子。这娥皇常干家务活儿,很有经验,一见豆子不多,加的水很少,因而,妹妹的锅刚开,她的豆子就煮熟了。女英见了,一嘟嘴说:“不算,另来。”

帝尧说:“那我再出一道题,那就纳鞋底。”他给了每人一只鞋底,一条绳,一根针,先纳完者为胜。女英眼明手快,盘膝打坐,穿针引线,马上干开了。穿过针,拉着绳,拉紧了,又穿针,又拉绳,不一会儿干得胳膊酸痛。酸也不敢停,这一回再也不能落后了。背疼了,女英咬着牙,还是一下比一下紧地猛拉绳子。可是,这时姐姐的鞋底纳完了。这是怎么回事呀?原来姐姐嫌绳子长费劲,将之剪为数节,用完一节,再用一节,这便大大节省了拉绳的时间。娥皇又胜了,女英气呼呼地说:“不算,不算,再来!”

帝尧说,那就再来吧!他备了一辆马车、一头骡子,告诉她们一个坐车,一个骑骡子,谁先到历山,谁当正房。

女英马上来了主意,说:“马车稳当排场,姐姐理应坐呀!”说完,骑了骡子,扬鞭一打,飞快地跑出了门。赶到姐姐上车出院,女英早跑出好远了。她回头一望,嘻嘻一笑,又加一鞭,就把姐姐甩得看不见影了。这一回,嘿嘿,看来她这正房当定了。谁料刚这么一想,骡子停步不走了。她扬鞭要打,却发现这骡子开始生骡驹了,气得女英连声骂:“该死的骡子,误了我的大事,以后别再下驹了。”骡子很听话,从此骡子就再也不生驹了。可是,这生到一半的骡驹总得生出来吧,骡子不紧不慢地下驹,女英急得满头大汗。这时,姐姐的马车赶上来了,一看妹妹那气急败坏的样子,她连忙跳下车,将骡子安顿给路人,拉着妹妹上车,一同前往历山。女英大为感动,从此再也不和姐姐耍小聪明了,二人和睦相处,同心辅佐丈夫。

成亲后,舜带着两个媳妇回家拜见父母。后母真想把他们赶出去,可是弟弟象见了二位金枝玉叶般的嫂嫂,生了祸心,就和母亲合计要害死舜。舜当然不知道,还感觉到后母和弟弟对他好多了。那么,他们怎么害舜呢?这就产生了两个成语:落井下石、上屋抽梯。

我们先说落井下石。这天傍晚,父亲瞽叟将舜叫过去说,井浅了,有了淤泥,要他下去淘井。舜没有推辞,准备第二天就干。回到屋里,和娥皇、女英一说,都觉得应该长个心眼。待父母、弟弟都睡了,他们忙碌了大半夜。这半夜没有白忙,第二天舜刚下井,就觉井口一黑,像有什么东西掉下来,他赶忙闪身,躲进了昨夜挖好的洞里,悄悄钻回屋里。井口上的象可得意了,又是填土,又是倒石,把井埋了个严实,心想舜必死无疑了。他扔了工具,撒腿就往嫂嫂屋里跑。快近窗前,听见琴声悦耳,以为是嫂嫂弹琴呢!他喜不自禁,大步跨进屋去。一进门,他吓得差点儿爬下,哎呀!见鬼了,弹琴的竟然是舜。象讨个没趣,说几句闲话,溜了出来。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便有了上屋抽梯。这天父亲又叫舜,说谷仓漏雨,要他上屋修理。舜又答应了,回屋说过,娥皇、女英都说还得提防。第二天,舜上房顶时背了两个斗笠。他正在翻盖茅草,就见谷仓着火了,浓烟滚滚向他卷来。他去找梯子,哪里还有呢?早被象抽掉了。舜从背上拿下斗笠,一手一个,高高举起,跳了下来。不偏不倚落在自己的屋前,他抖抖灰尘,回到屋里。大火一会儿就烧光了谷仓,象没找到舜,以为他早成了灰烬。他高兴地跑来和两位嫂嫂成亲,一进门却又碰见了舜。他腿一软,跌在地上。舜拉起他说:“小弟以后不要多礼,更不要跪拜。”给了个台阶,让象退了出来。

这两件谋害舜的事,史书称之为“掩井”“焚廪”,孟子笔下曾有记载。

舜连续被害,却不计前嫌,一如先前那样孝敬父母,善待弟弟。后母和弟弟见害不死他,以为是天神相助,也不敢再动邪念了。一家人和睦相处,光景过得红红火火。

帝尧闻知,就将舜迎进宫中代为摄政,进一步考验他处理天下大事的能力。

综合《尚书·舜典》和《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舜进宫后经受了四种考验:

一是慎和五典,五典能从。帝尧让舜做的第一件事是推行五典。五典就是我们讲过的五种伦理关系。这五种关系的具体标准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件事舜做得怎么样?结果是五典能从,民众都能自觉遵守,显然教化成果是很突出的了。

二是遍入百官,百官时序。这是从务虚进入务实了。前面推行五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是看不见的工作,现在是要干点实际工作了。帝尧让舜和百官一起管理各种事务,越是具体事务越复杂,越棘手,也越能判断一个人的处事能力。舜又经受了考验,把各种复杂棘手的事情都干得井井有条。

三是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四门,实际是指四方各地。宾于四门,就是让舜迎接四方诸侯,或者说迎接招待各部落、部落联盟的酋长。这样的角色,不是分管外交的副总理,也是外交部长了。足见,帝尧对舜前面干的工作都很满意,不然不会将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因为,外交事务是关乎着国家,或说部落形象的大事,当然也是关乎着帝尧形象的大事。舜担当此重任表明帝尧对他更为信任了。好在,舜没有辜负帝尧的信任,他将外交工作干得庄重、肃敬。一个“四门穆穆”就完全肯定了他的成绩。“穆穆”在《尔雅·释训》中是敬重的意思,这等于说,舜将外事接待工作搞得井然有序,完全合乎礼仪。

四是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宫廷政务,样样得心应手,事事办得让帝尧称心如意,考验该结束了吧?还有更艰巨的考验在等待他,这就是“纳于大麓”。麓是管理山林的官吏,“纳于大麓”是选拔他出任这管理山林的官吏,让他去远离宫廷、远离都市、远离人群的偏远地方。那里气候异常,随时有狂风暴雨,别说管理山林,弄不好就会迷失方向,连自己能否回来也成了问题。但是,这也没有难住舜,他“烈风雷雨弗迷”,再恶劣的气候也不迷误。我以为,这里不仅指在暴风骤雨中能辨识方向,还指在各种复杂多变的矛盾中都能始终如一,保持冷静头脑,妥善处理一切问题。可以说,舜经受了最为严峻的考验。

经过长达三年的考察与考验,尧帝对舜感到非常满意。于是,他对舜说:三年来,你办事办得非常好,你讲过的话也都办到了,你就登帝位吧!对于尧帝的这番话,舜并没有喜形于色。他感到自己的德行还不够,不堪胜任帝位,婉言谢绝了尧帝的好意。帝尧还是要他总领政务,于是便让他代行天子之事,也就是代为摄政。摄政之后,舜挑起重担,将帝尧开创的基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所以,二十年后,尧将帝位禅让给了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