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14210400000007

第7章 五帝何以为篇首?

悠悠华夏族历史,漫漫五千年文明。

众所周知,咱们中国人打小就记得“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名句,然而,多少年之后,当别人问起三皇五帝究竟是谁时,有多少人能记得清楚?

在《史记》中,“三皇”指天皇、地皇、泰皇。据载,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群臣认为应冠以最尊贵的称号,于是李斯等人就奏请嬴政称“泰皇”。奏议中说:“古者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春秋纬》将“三皇”记为天皇、地皇、人皇。诸纬书所记之事,皆始于三皇。《春秋命历序》说,天皇有十二个头,地皇有十一个头,人皇有九个头,而且他们都活了一万八千岁。当然,这里并非实指其身上长有许多头颅,而是蕴指他们又各自分有许多部落,且延续的年代都十分久远。

此外,还有的古籍认为“三皇”是指伏羲、神农、黄帝,《世本》、孔安国《尚书序》和皇甫谧《帝王世纪》中都有这样的记载。有的则认为是指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皇霸》、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中都持此说。而在《白虎通·号》中又存有另外两说,一则认为是指伏羲、神农、祝融;一则认为是指伏羲、神农、燧人。由此观之,三皇之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三皇到底所指何人,还有待后人考证。

说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啦,三皇所处时代在五帝之前,可是《史记》却以《五帝本纪》作为卷首,而没有记载《三皇本纪》,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都知道,五帝以前的历史,处于原始社会的混乱期,各原始部落之间分崩离析,征战频仍,虽有传说中的三皇出现,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混乱却没有因此而结束。黄帝出现以后,兼用仁德和武力,征服了天下诸侯,他被尊为一统天下的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帝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生活在国力强盛的武帝时代,大汉气象孕育出作者恢宏的气度和宏阔的视野,由伟大时代催生出的儒家大一统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倾向,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司马迁截取五帝作为《史记》开端的初衷。

此外,三皇时代较五帝时代更为古远,其相关资料更为零散,其传说内容的神话色彩也更为浓厚,人多以为有荒诞不经之嫌。再加之三皇的具体所指不一,而且次序不清,难有定论。比较而言,五帝的具体所指较为确定,其次序也较为清晰,而且有关传说资料可以在一些典籍中查证。这一点,也应该在司马迁的创作考虑之中。

大约可能基于以上原因,司马迁才未将三皇作为《史记》开头,而将《五帝本纪》置于《史记》卷首吧,我们也只能猜测了。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的最后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述说了他设置卷首第一篇的一些考虑和具体考证过程。他说,学者们常称“五帝”,而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尚书》的记载只从尧开始,百家叙说黄帝的历史,文辞粗疏且不典范;《大戴礼记》中所载《五帝德》篇、《孔子家语》中所载《帝系姓》,其记叙都从五帝开始,而这两部书皆不被视为儒家正统经典,儒者也多不传习。为了对五帝的历史有一个较为完整、较为可信的记叙,司马迁本人曾经“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实地考证有关史实。

同时参照《春秋》《国语》等典籍,再把这些材料加以评议编次,选择其中言辞最雅正的,著录成了《五帝本纪》,列于全书的开头。

值得一提的是,《史记》中《三皇本纪》的缺失令后世有些学者感到遗憾。他们认为虽然有关三皇记载的典籍很不完备,但是三皇的缺失将无法明“君臣之始,教化之先”,因此,后世不断有人执笔弥补这一遗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和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而唐代司马贞则专门补作了《史记·三皇本纪》。

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