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14210400000077

第77章 颠沛流离,九死一生

“原文”

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郑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适晋,晋顷公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灭郑而封太子。”太子乃还郑。事未会,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胥惧,乃与胜俱奔吴。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译文”

伍子胥到宋国以后,正好遇上宋国华氏作乱,就和太子建一同逃到郑国去。郑国君臣对他们很友好。太子建又前往晋国,晋顷公说:“太子既然跟郑国的关系友好,郑国信任太子,太子要能给我们做内应,我们从外面进攻,一定能灭掉郑国,灭掉郑国,就把它分封给太子。”于是太子回到郑国。举事的时机还没成熟,正赶上太子因为个人私事打算杀掉一个跟随他的人,这个人知道太子的计划,就把它告诉郑国。郑定公和子产杀死了太子建。建有个儿子叫胜。伍子胥害怕了,就和胜一同逃奔吴国。到了昭关,昭关的官兵要捉拿他们,于是,伍子胥和胜各自只身徒步逃跑,差一点不能脱身。追兵在后。到江边,江上有一个渔翁乘着船,知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过江后,解下随身带的宝剑说:“这把剑价值百金,把它送给你老人家。”渔翁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赏给粮食五万石,封给执珪的爵位,难道是仅仅值百金的宝剑吗?”不肯接受。伍子胥还没逃到吴国京城,就得了病,在中途停下来,讨饭吃。到达吴都,吴王僚刚刚当权执政,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就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吴王。

“点评”

伍子胥忍辱逃命,不明就里的人纷纷指责伍子胥的人品有问题,连父兄的死活都可以不顾。子胥肚里咕咕咕泛着苦水,为了报仇,他只能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包袱,开始了流亡生涯。

在这个世间,许多人凭着他们的无知,对人事妄加评论。要是在意他们说的,就不要活了。伍子胥果然是个刚强的男人,心理承受能力极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他逃到了宋国,投奔太子去了。然而,此行是否如一首歌里所唱:“外面的世界特别慷慨,闯出去我就可以活过来”?

一、英雄丧家,亡命天涯

伍子胥生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当得知楚平王派兵来捕,便知父兄终不能幸免。如何是好?还是尽快逃命。但逃跑免不了要拖家带口,可如此将拖累行程,不利于逃脱;如若不带,自己的妻子家人定会惨遭楚兵毒手,奈何?

伍子胥的烦恼被妻子识破:“大丈夫含父兄之怨,如割肺肝,何暇为妇人计耶?子可速行,勿以妾为念!”妻子说罢竟进里屋自缢而死。

妻子的刚烈大义让伍子胥感激涕零,他大哭一场,把妻子草草掩埋,收拾好行李就匆匆离去。

而当伍奢父子在楚国引颈受戮的时候,伍子胥已经逃到了长江边上。他将所穿白袍挂在路旁的树上,引开追兵,孤身逃入了茫茫的大山之中。(聪明!)

追兵扑了个空,只好垂头丧气地跑回去复命,楚平王大怒,命令全国通缉伍子胥,画影图形,重赏报信者。

与此同时,伍子胥得知了父兄的死讯,他痛哭着奔跑在莽荡山间,悲愤逆流成河。

伍子胥听说太子建逃至宋国就奔宋而去,并找到了太子建。

伍子胥刚到宋国,宋国就发生了内战,局势十分不稳定。伍子胥和太子建待在那儿不是个滋味,就一起离开了。他们的下一站将会是哪里呢?春秋战乱,要找个幸福的终点站还真不容易!他们后来到了郑国。虽然郑国人民很友好地接待了他们,但是迫于楚国的压力,郑国并不敢久留他们。

于是他们又辗转到了晋国,而晋国才不会白留他们呢。那晋顷公倒是很会打算盘,他对太子建说:“听说你跟郑国的关系不错。我看这样吧,不如你回到郑国去,做我们的内应。等到我们一举把郑国打败了,我们就把它分封给你,怎么样?”太子建正愁失去了原本高贵的地位,很想弄个王来做做,这下正合他的心意。于是,他回到了郑国,郑国也来者不拒。

太子建便在郑国当起了间谍。这郑国还真够冤大头的,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好在后来事情败露。正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太子建正在火热地筹划如何与晋国内应外和,攻下郑国,却因为一点个人的私事跟底下的随从闹翻。太子建的脾气也真够躁的,动不动就说要杀了那随从。随从产生了背离之心,便向郑国国公告发了太子建这次回来的真正原因。郑定公听了很气愤,便与子产一起将太子建杀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太子建就算能活下去,也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相比较而言,倒是伍子胥更沉得住气。

太子死后,子胥感叹建的轻率,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太子的儿子熊胜,往吴国的方向出逃。

二、昭关白发,天不绝人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今安徽含山县北)。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令人画了伍子胥的像,张贴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

面对眼前高高耸峙的昭关,伍子胥他们只能在破晓的丛林中逡巡,踟蹰,像游魂一样飘荡。伍子胥长得高大威猛,好认之极,如何能躲得过如此严苛的盘查呢?

危急时刻,伍子胥碰上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东皋公。

东皋公非常同情伍子胥,便把伍子胥等人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一好友皇甫讷长相酷似子胥,他想让此人来冒充伍子胥过关。可皇甫讷那时并不在家中,他们足足等了六日还不见皇甫讷回来。

伍子胥心急如焚,到了第七天夜里,伍子胥实在受不了了,整整一夜,寝不能寐,辗转寻思,反侧不安。到了第七日早晨,恰逢东皋公来告知其好友皇甫讷已回,却见伍子胥须发全白,便告知于他。伍子胥起初不信,拿镜子一照,痛哭流涕,将镜子摔至地上,叹曰:“一事无成,双鬓已斑,天乎,天乎!”可东皋公却认为这恰是好事,因为这样守关楚兵更不好辨识,正好能助其顺利过关。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就出自于此。

在东皋公帮助下,经过一番仔细装扮,伍子胥等四人便一起朝昭关方向进发,并于第二日黎明时分赶到昭关。当时正值开关时间,守关楚兵果然把守严密,皇甫讷很快被楚兵发现,并立即被抓获,而白头发的真伍子胥趁机混出关去,神不知鬼不觉地带着村家小儿状打扮的公子胜,趁混乱之际顺利通过昭关。

伍子胥的确命大,若不是如此,历史上也许就不会有他伍子胥的威名了。

三、渔父救助,终至吴国

伍子胥出了昭关,怕有追兵赶来,急忙往前奔跑,但遇到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

重获新生的伍子胥但见滔滔江水,茫茫浩浩,波涛万顷,竟无一舟踪影。伍子胥前阻大水,后虑追兵,急得直跳脚:老天爷,难道真要我的命吗?

恰在这时,伍子胥又碰上了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渔丈人,一个打鱼的老头。

伍子胥搭上了他的船,过到了江对岸。子胥十分感激,便摘下随身佩带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一直留传了下来,和传家之宝无异。虽然不值什么,但也有一百两金子。我现在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渔夫回答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的米粮作为赏金,还答应封告发者为大夫的爵位。我不贪图赏金、爵位,怎么还会贪图你的宝剑呢?”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致歉,收了宝剑,告别而去。

他的目标是吴国,可是还没到吴国,他就生了病,不得不停下来。这样的话,路上的费用就得增加。他实在是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只能靠乞讨为生,终于到达了吴都。

来到吴国后,伍子胥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拜见了吴王僚,可是并未得到重用。

有一次,在楚国与吴国的交界处,两国养蚕的女子因为争夺桑叶而发生了争执。两国为此出动军队,大动干戈。吴国把楚国打败了,并夺了几座城邑回去。子胥可高兴了,想要劝吴王僚趁热打铁,把楚国整个都灭了。公子光知道子胥恨楚国,便疑心他是公报私仇,于是对吴王说:“您不要听他的,楚国也没那么容易被打败。”吴王僚便没有动兵。

伍子胥看出这公子光不是真心为吴王僚着想,他有篡位的野心,想杀死吴王僚而自立为君,不可以用对外的军事行动劝说他,就向公子光推荐了专诸。然后,伍子胥离开吴国朝廷,和太子建的儿子胜到乡下种地去了。

伍子胥的逃难历程可谓艰辛、离奇,如果没有妻子的大义而死,以及路人的相助,他是根本逃不出楚国的。假如我们把伍子胥放到其他任何一个朝代,历史将难以展现出一个这样的伍子胥,伍子胥只属于那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