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14210400000098

第98章 名文传世,风范长存

“原文”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獘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译文”

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占领的齐国土地;可是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没有不震动的,我哪里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遇上先王辞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误了我。我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年在外,风餐露宿,因此召回将军暂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计。不想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从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谊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

“臣下没有才干,不能恭奉您的命令,来顺从您左右那些人的意愿,我恐怕回国有不测之事因而有损先王的英明,有害您的道义,所以逃到赵国。现在您派人来指责我的罪过,我怕先王的侍从不能体察先王收留、宠信我的道理,又不清楚我用来奉事先王的诚心,所以冒昧地用信来回答。……”

“点评”

新君燕惠王发现自己选错了人,亏待了乐毅,怕乐毅借赵伐燕报复,就派使者传话给乐毅,乐毅回了封信,双方的说辞很有意思,下面咱们就来看看。

一、惠王传话,乐毅回信

燕惠王后悔了,就像金融海啸之后的金融投机商眼看着自己名下的资产财富突然变得不值一文,七十多座城邑不再是燕国的领土,那一场富贵如过眼烟云。

燕惠王一边后悔没有继续留任乐毅,一边怨恨乐毅投靠了赵国。乐毅的跳槽更加衬托出了他的愚蠢,本来燕惠王只要延续父亲的用人政策就可以保持燕国强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自己刚上台,就成了各国诸侯的笑柄,这让燕惠王更加怨恨乐毅:你明知道我当时犯了糊涂,为什么不犯颜直谏呢?

而此时更让燕惠王害怕的是,如果乐毅也对自己同样充满怨恨,很有可能会鼓动赵惠文王趁火打劫出兵进攻燕国,燕国大军此时刚从齐国大败而归,不仅士气低落,而且缺少能与乐毅抗衡的大将,如果此刻赵惠文王委派熟悉燕国军情和国情的名将乐毅担任大将率军攻打燕国,那么燕国很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燕惠王睡不着了,他想得越多,对乐毅的怨恨和惧怕就越强烈,最后燕惠王决定去试探一下乐毅的态度。他派出使者来到赵国见到了乐毅,从政治和道德的高度向乐毅提出了质疑,使者转述燕惠王的话冠冕堂皇:“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从燕惠王派人转述的这段话来看,燕惠王首先肯定和表扬了乐毅帮助先王燕昭王大破齐国,为燕国雪耻报仇的功劳,并且强调自己从来也没有忘记乐毅对燕国的巨大贡献;自己刚上台就被身边的大臣们误导了,所以派出骑劫接替乐毅担任对齐作战前线司令。燕惠王解释自己当初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心疼乐毅长年在外指挥作战非常辛苦,所以想把乐毅调回总部休养身体,同时也方便自己随时向乐毅请教。燕惠王表白了自己对乐毅的关心和尊重以后,话锋一转把乐毅投靠赵国的责任全推到了乐毅身上。燕惠王认为是乐毅听信传言,失去了对他的信任才跳槽投奔了赵国。燕惠王最后对乐毅的道德和人品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乐毅这么做纯粹是为自己打算,这样自私自利怎么能对得起先王燕昭王对乐毅的知遇之恩呢?

燕惠王听信谣言临阵换将后,遭遇惨败,他不仅不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将责任全部推给了“左右”大臣和乐毅,这样的君王实在是很糟糕。聪明过人的乐毅当然知道燕惠王这次派人声讨自己的原因和动机,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下了千古第一雄文《报燕惠王书》。

二、报燕惠王书,抒赤诚之心

燕惠王派人列举乐毅的罪状并斥责说:“你何以报答先王知遇之恩?”

乐毅回信说:“我虽然不才,可是怕您听信左右不实之言,因此斗胆献上此信,望大王明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报燕惠王书》。

信中,他针对燕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

主要内容包括:

一、有才能的人要靠君王的知遇,才能建功立业。乐毅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相知相惜,并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也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效愚忠、不愿屈死的志向。

二、主张为人要宽容,与人为善。燕惠王托词误会,他不揭短,依旧礼尚往来。末段以“臣闻古之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这段话,是告诉燕惠王:你错了,但我不怪你,对你也没有恶意;虽然我很冤枉,可是我不会去申冤,而坏了你的名声。

乐毅的回信恳切真挚,忧愤深沉,感人至深,燕惠王看到却感到无比轻松。既然君臣缘分已尽,乐毅不可能再回到燕国,燕惠王就让乐毅的儿子继承他的封地,以表达自己对乐毅的尊重和感谢。

此后,乐毅身兼赵、燕两国客卿,频繁地往来于燕赵之间,为两国的和平鞠躬尽瘁,耗尽余生。

两千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王朝替换。乐毅以他协助燕国战胜强大齐国的功绩而名垂青史、彪炳史册。后世许多人都把他当做战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将星而推崇。

当我们再次把景仰的目光投向乐毅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精明的政治洞察力,唯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消化他直下齐国七十余城的军事奇迹、军事神话!

譬如一颗巨星的陨落,形骸固然消逝在茫荡宇宙间,但它那辉煌灿烂的一瞬,却留给世人永久的思念,这该是乐毅万古流芳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