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者精品(人生点滴)
14212900000015

第15章 人生的意义(4)

读到这里我明白了,同时也惊呆了。恩人的妻子就是妈妈,女儿就是我,那个舍己救人的年轻军人就是我的生身父亲,而我现在父亲只是我的养父!妈妈继续写道:“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要不是你爸爸我活不到今天。他给了我一个男人最温暖的呵护和最深沉的爱。艺艺,有一件事我也是在两年后才知道的。你爸爸在和我结婚以前已经有了女朋友,她是他的大学同学。他们爱得很深,本来也准备结婚了,可由于你爸爸的放弃,使她痛苦地去了美国。她也是后来才知道你爸爸选择离开她的原因的。你爸爸做出的选择,也许你们这一代人不能理解。这十几年来,你爸爸以前的恋人、你那个阿姨一直没有忘记他,她给他写了很多信。那些信你爸爸也拿给我看过。他们的爱已经化成了一种无私的友谊。妈妈生病的时候,阿姨也从美国回来了,她还来医院看过我。妈妈知道你爸爸的情况后,决定再为他生个孩子,可他考虑到妈妈身体虚弱,坚决不同意,还独自到医院做了结扎手术。你爸爸对妈妈说,我们有艺艺就够了,她就是我的亲女儿。就这样,你爸爸陪着妈妈和你,过了这么多年。其实,你对你爸爸的误会,我们早已从你的同学陈丽那里了解到了。可是你爸爸不让我说,他说孩子生活得很好,不能再把她扯到往日的遗憾里了。我就写了这封信,对他说,如果将来艺艺还不能理解你,一定要把这封信拿给她看。孩子,妈妈肯定不久于人世了,但你要记住妈妈的话,永远爱你的爸爸,虽然你不是他亲生的,可在这个世界上,他最爱的人是你啊……”

信还没有看完,我早已哭成了泪人。父亲,我错了,这18年,你是用怎样宽厚的胸怀才接纳了我这个原本不属于你的生命!这半年来,你又是用怎样的宽容才承受了无知女儿带给你的委屈!你是一座巍峨的山啊。我跑出了门去,我要回家过年……人们经常埋怨命运、埋怨没有机会,其实命运更多的时候是公正的,机会也一直存在。

另开一扇窗--川妮

我常常抱怨命运不公,导致机遇与我擦肩而过。

年前我考上重庆一所军校的建筑系,当时如果我报同济大学的土木系,录取应该不成问题,因为我的分数比它在我们省的录取线高31分,有两个分数比我低很多的同学都被录取了。

四年以后,我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一个濒海小城的军队医院当营房助理员。虽然能和专业沾点边,但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对口,因为我学的是建筑设计,而实际工作只是负责组织维修房屋、换电灯泡、捅下水道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生活琐事。尽管当着领导我不敢说,但心里总以为是大材小用;而且这座城市很小,差不多是一片文化沙漠,单位的级别也只是个团级,我们在这里干的确没有多少前途,因为晋升的机会和空间都非常有限。而我的那两个同学呢?一个已经到了德国,另一个则分配到了省建行,在郑州。出国的那个同学我一直没见过面,但还和郑州的那个同学保持着联系。当然了,如今我们俩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水平是没法比的,说存在着天壤之别也并不过分,这正是我经常抱怨的主要原因。

这天在办公室里和对桌的一个同事闲聊,我又说起了这件事情,但没想到他却给了我一个很有分量的回答。他说如果你也像你那个同学一样分到省城郑州,生活好了、工作顺利了,没准也就像他们那样整天忙着喝酒打牌去了,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在写作上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他说得不错。在最初的怨天尤人之后,为了给单调平庸的生活增添一点点色彩,我又捡起了尘封已久的秃笔。开始当然是屡战屡败,但生活是如此沉闷,环境是如此窒息,前途是如此渺茫,迫使我不得不屡败屡战,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最后终于杀开了一条血路。尽管目前看来没有成名成家的希望,也没有多少像样的作品可以自夸,毕竟还是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24万字的书,而且稿费收入已经大大超过了工资水平,同事口中所谓的成功主要就是指的后者。可以肯定,如果一切如意,我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的,因为此前我虽然一直钟情于读书和写作,但也一直缺乏足够的毅力和自信。

这个同事只是个工人,的确没有多少文化,但他却说出了这样一番饱含哲理的话,使我当时如听佛音一般顿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人们经常埋怨命运、埋怨没有机会,其实命运更多的时候是公正的,机会也一直存在。正如一句西方俗话所说的那样,上帝在这个地方关了一扇门,肯定会在另外的地方开一扇窗,就看你自己能不能去感受和发现了。

生命只有一次,而人生也不过是时间的累积。我若让今天的时光白白流逝,就等于毁掉人生最后一页。

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奥格·曼狄诺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要如何利用这最后、最宝贵的一天呢?首先,我要把一天的时间珍藏好,不让一分一秒的时间无端浪费。我不为昨日的不幸叹息,过去的已够不幸,不要再赔上今日的运道。

时光会倒流吗?太阳会西升东落吗?我可以纠正昨天的错误吗?我能抚平昨日的创伤吗?我能比昨天年轻吗?一句出口的恶言,一记挥出的拳头,一切造成的伤痛,能收回吗?

不能!过去的永远过去了,我不再去想它。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该怎么办?忘记昨天,也不要痴想明天。想着明天的种种,今天的时光也将白白流逝了。明天是一个未知数,为什么要把今天的精力浪费在未知的事情上?

企盼今早的太阳再次升起,太阳已经落山。走在今天的路上,能做明天的事吗?我能把明天的金币放进今天的钱袋里吗?

明日瓜熟,今日能蒂落吗?明天的死亡能将今天的欢乐蒙上阴影吗?我何必担心未知的东西呢?明天和昨天一样被我埋葬。我不再想它,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这是我仅有的一天,是现实的永恒。我像被赦免死刑的囚犯,用喜悦的泪水拥抱新生的太阳。我举起双手,感谢这无与伦比的一天。

当我想到昨天和我一起迎接日出的朋友,今天已不复存在时,我为自己今天的幸存而感激上苍。我是无比幸运的人,今天的时光是额外的奖赏。

许多强者都先我而去,为什么我得到这额外的一天?是不是因为他们已大功告成,而我尚在途中跋涉?如果这样,这是不是成就我的一次机会,让我功德圆满?造物主的安排是否别具匠心?今天是不是我超越他人的时机?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生命只有一次,而人生也不过是时间的累积。我若让今天的时光白白流逝,就等于毁掉人生最后一页。因此,我珍惜今天的一分一秒,因为它们将一去不复返。我无法把今天的时间存入银行,明天再来取用。时间像风一样不可捕捉。每一分一秒,我要用双手捧住,用爱心抚摸,因为它们如此宝贵。垂死的人用毕生的钱财都无法换得一口生气。时间无法计算价值,它们是无价之宝!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憎恨那些浪费时间的行为。我要摧毁拖延的坏习惯。我要以真诚埋葬怀疑,用信心驱赶恐惧。我不听闲话、不游手好闲,不与不务正业的人来往。我终于醒悟到,若是懒惰,无异于从我所爱之人手中窃取食物和衣裳。我不是贼,我有爱心,今天是我最后的机会,我要证明我的爱心和伟大。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今日事今日毕。今天我要趁孩子还小的时候,多加爱护,明天他们将离我而去,我也会离开。今天我要深情地拥抱我的妻子,给她甜蜜的热吻,明天她会离去,我也是。今天我要帮助落难的朋友,明天他不再求援,我也听不到他的哀求。我要乐于奉献,因为明天我无法给予,也没有人来领受了。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如果这是我的末日,那么它就是不朽的纪念日,我把它当成最美好的日子。我要把每分每秒都化为甘露,一口一口,细细品尝,而且满怀感激。我要每一分钟都有价值。我要加倍努力,直到精疲力竭。即使这样,我还要继续努力。我要拜访更多的顾客,销售更多的货物,赚取更多的财富。今天的每一分钟都胜过昨天的每一小时,最后的也是最好的。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如果不是的话,我要跪倒在造物主面前,深深致谢。

只要我们扮演好这一生所注定的角色,为人谦卑、诚实等等,那么作为奖赏,这个世界的痛苦和动乱将被来生摆脱掉,我们可以在永久避难所中愉快地生活,直到时间的尽头。

生前·死后--卡尔·萨根

有的人尚在母亲的怀抱里就开始饱受饥饿,夭折似乎成了他们的最好归所;而另一些人,仅仅是由于出身的原因,过着富足华丽的生活。这个世界看来似乎非常不公平,一个人可能生在被凌辱的家庭或被咒骂的种族,或天生有某种残疾,于是在命运的捉弄中生活一辈子,直至死神带走他的灵魂。

生命的结局难道只能如此吗?仅仅是一场无梦、永无尽头的睡眠吗?公正何在?这是惨淡、残酷而无情的世界。难道我们不应在公平的竞技场上有第二次机会吗?如果不管前生命运如何与我们作对,我们来生的出身取决于我们今生努力的程度,这似乎是美妙公平的。或者,如果我们死后存在一次审判,只要我们扮演好这一生所注定的角色,为人谦卑、诚实等等,那么作为奖赏,这个世界的痛苦和动乱将被来生摆脱掉,我们可以在永久避难所中愉快地生活,直到时间的尽头。

如果这个世界是经过考虑、事先设计好的,而且是公平的,它就会是这个样子。如果想使承受痛苦和磨难的人得到他们应得的安慰,它就会是这个样子。

因此,这样的社会--引导人们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状况,期望死后有所回报的社会--倾向于灌输给人们安于现状、反对变革的思想。更有甚者,对死亡的恐惧,在某种程度上本来是生存斗争和进化中的一种适应,在战争中反而变得不适应。那些宣扬英雄来生会得到极大幸福的文化,或者甚至那些仅仅是按照权威的吩咐来行事的人,可能会赢得一些竞争性的优势。

因此,宗教和国家在兜售死后精神永存的思想和关于来生概念时,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期望存在广泛的怀疑主义。尽管几乎毫无证据,人们仍然愿意去相信它们。不容置疑,大脑损伤会使我们丧失大部分记忆,会将我们由疯狂变得平静,或由平静变得疯狂。大脑化学的改变,会使我们相信有一个针对我们的大规模的阴谋,或者使我们自己感觉听到了上帝的福音。尽管这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正如我们的个性、特征、记忆等根源于大脑的物质之中一样。但是,不重视这一证据,回避这一证据的可信度仍是很容易的。

如果由一个强劲有力的社会制度坚持来生的存在,那么持异议者人数很少,并且保持沉默、遭到憎恶是不足为奇的。

人想生存。他钟爱生活,他期冀于生活,期冀于自己,期冀于未来……啊,对于未来,他期待着多少幸福!

明天,明天!--屠格涅夫

过去的日子,多么空虚,多么乏味,多么渺小!它在身后留下的痕迹,多么稀少,多么无聊,多么愚钝,那逝去的一个个时辰!

然而,人想生存。他钟爱生活,他期冀于生活,期冀于自己,期冀于未来……啊,对于未来,他期待着多少幸福!

可是,他总认为,那些未来的日子将和刚刚逝去的这个日子不会相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是啊,这是他想不到的。他根本不爱思考,他不想倒好。

“啊,明天,明天吧!”他自我安慰,一直到这个“明天”把他送到坟墓里去。

好了,一旦进入坟墓,自然就不再思考了。

真正的行善,是为别人做好事。为了了解对别人来说什么事是好事,我们必须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

止于至善--托尔斯泰

每当有人问我“如何服务他人?”的时候,我会这样回答:“对别人行善,不是捐钱给别人,而是行善。”行善,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捐钱。但在我的心目中,行善和捐钱不仅是完全不同,而且几乎是相反的两件事。

金钱本身就是一种罪恶,捐钱就如同行恶。把捐钱当做行善的错误想法,或许在人们行善之时,可以让人们逃离拥有金钱的罪恶感。然而,捐钱的举动,却只能稍微让人们减少一点罪恶感。

真正的行善,是为别人做好事。为了了解对别人来说什么事是好事,我们必须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行善不需要金钱。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勇气,暂时抛开生活上没有意义的一些习惯。不要老是担心衣服和鞋子会不会弄脏,不要害怕蟑螂或虱子之类的小虫子,也不要惧怕伤寒、白喉或天花。我们要做的是亲近衣衫褴褛的人,坐在他们床边与他们闲话家常,让他们感觉到我们一点都不装模作样,一点也不骄傲,而且尊重他们,敬爱他们。我们必须在为达到这个目标而舍弃自我的过程中探索人生的意义。

音乐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创作悦耳的旋律,它还应表达丰富的感情。

贝多芬百年祭--萧伯纳

一个世纪以前,一位五十七岁的老人,最后一次举着拳向天空呼喊,尽管他听不到天空的雷声和大型交响乐队演奏他的乐曲。

就这样,他永远地离开了世界,至死,他都还像生前那样唐突神灵,蔑视天地。

他是反抗性的化身;他甚至在街上遇上一位大公和他的随从时也总不免把帽子向下按得紧紧的,然后从他们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

他有那种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事实上,有一次他竟被当做流浪汉给抓了起来,因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这样破破烂烂的人竟会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能相信这副躯体竟能容得下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

贝多芬的灵魂是伟大的,但是如果我使用了最伟大的这种字眼,那就是说比汉德尔的灵魂还要伟大,贝多芬自己就会责怪我。而且谁又能自负为灵魂比巴赫的还伟大呢?但是说贝多芬的灵魂是最奔腾澎湃的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他的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他自己能很容易控制住,可他常常并不愿去控制,这个和他狂呼大笑的滑稽诙谐之处是在别的作曲家作品里都找不到的。

毛头小伙子们现在一提起切分音就好像是一种使音乐节奏成为最强而有力的新方法。但是在听过贝多芬的第三里昂诺拉前奏曲之后,最狂热的爵士乐听起来也像“少女的祈祷”那样温和了。

可以肯定地说,我听过的任何黑人的集体狂欢都不会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最后的乐章那样可以引起最黑最黑的舞蹈家拼了命地跳下去,而也没有另外哪一个作曲家可以先以他的乐曲的阴柔之美使得听众完全溶化在缠绵悱恻的境界里,而后突然以铜号的猛烈声音吹向他们,带着嘲讽似的,使他们觉得自己是真傻。

除了贝多芬之外,谁也管不住贝多芬,而疯劲上来之后,他总有意不去管住自己,于是他的乐曲就像他的人性一样奔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