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14216400000002

第2章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放手,给孩子属于他们的自由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受民众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任职长达12年。他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人,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罗斯福出生于纽约,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执政后,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曾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罗斯福出生于富豪家庭,父亲学过法律,又经过商,很有钱。罗斯福的父亲和母亲相差26岁,当罗斯福出生时,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罗斯福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可是很早就离家在外,罗斯福的降生给这个本来就十分幸福的家庭又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幼小的罗斯福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然而,罗斯福的父母并不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特别是罗斯福的母亲。

为了使小罗斯福成为一个心灵纯洁高尚的人,母亲从他降生那天起就开始为他记日记。在日记中,她详细记录了小罗斯福的成长过程和兴趣爱好。

为了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母亲千方百计地培养他。当他7岁时,家里为他请来了家庭教师,教他法语和德语。为此,母亲还为小罗斯福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7点起床,8点吃饭;跟家庭教师学习二三小时,休息;下午1点吃饭,午饭后又学到4点,休息(自由活动)。

除了教孩子语言外,母亲还给他安排了钢琴、绘画课。但小罗斯福的兴趣不在这上面,他怎么也学不会弹琴和绘画。于是,这个表面听话的孩子,对不喜欢的课程开始巧妙地加以抵制了,他总是寻找各种借口逃避上课。他最不喜欢周日去教堂做礼拜。每逢去教堂的日子,他总是借口头痛来逃避。当他长到12岁时,“发病”已很有规律,母亲诊断为“礼拜天头痛症”。

幸亏罗斯福的家庭是民主的。小罗斯福不满意母亲制定的严格作息制度,一次他提出了抗议,要求母亲给他“自由”。母亲认真地考虑了儿子的要求,允许他“自由”一天。到了晚上,6岁的儿子满身灰尘、一脸疲惫地回来了。这一天儿子去干什么了呢?母亲没有过问。

罗斯福的母亲知道尊重孩子,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严管不等于束缚,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松弛一下,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母亲认为,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严格的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吃苦教育更为重要。人生要经过许多磨难,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于社会,更不能为社会献身、为他人造福。既然孩子需要“自由”,不妨带他出去走一走,以开阔他的眼界,让他接触社会。为此,父母经常带罗斯福出去旅行。在旅途中,他看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是多么不幸,对造成人民贫困的非正义行为感到无比义愤。他开始感到,富裕的人们应该对不幸的人们负有责任,应该帮助他们。这时,一种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已深深印在他的脑子里了。

1896年,14岁的罗斯福接受了在父母看来是完全必要的教育后。终于离开了自己的庄园,走进了美国著名的格罗顿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和生活。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觉得自己小时候自由,还是现在的孩子自由?

2.你是否像罗斯福的母亲一样,给孩子制定了严格的作息、学习时间?

3.你明白“自由”对于孩子的意义吗?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孩子是为了自由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扼杀了孩子的自由,就等于扼杀了他们的生命。孩子失去了自由,犹如失去了阳光和空气,他们会时时刻刻感到一种压抑,心弦也总是绷得紧紧的。

在某些家庭,孩子没有蹦蹦跳跳的“自由”,没有活活泼泼的“玩耍”,节假日里只有父母相陪,在辅导老师的言传身教下,过着一种无奈而又烦心的生活。自由被剥夺了,天性被埋没了,才智被压抑了,童心被葬送了。这些父母往往像罗斯福的母亲刚开始一样,规定孩子几点起床、几点入睡、看什么书、玩什么游戏......不但过问,还要干涉。这样没有自由的强制生活对于孩子来说,几乎和牢狱没有什么不同。父母要懂得放手,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因为这对孩子来说真的非常重要!

第一,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可以让孩子早自立。让孩子有更多接触外界的空间,孩子就会明白大自然有多美丽。人世间有多美好,就会明白自己应该怎样生活,应该如何为人处世,有了问题该怎样解决。当孩子自行把问题一个个解决,孩子就真正长大了。人生的道路很长,父母和教师不可能陪伴终生,早给孩子自由空间,早让雏鹰出谷,自由飞翔。

第二,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实际上也是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现在的孩子“被动”的东西太多:在学校听老师的,回到家里听家长的,听课、自习、作业、兴趣班,忙得团团转,没有时间去读书,更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这点是可怕的。如此被动的人生,有何幸福感而言?没有自己的思考,有何创造力可言?“带着问号进学校,带着句号出学校”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孩子在忙碌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三,给孩子自由的空间,更是交给了孩子培养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时间。现在教育上的“强迫性”手段太明显,孩子的压力太大,孩子在被动中学习着知识,时间被大量的课业所占据。根本没有空间选择他自己想关注的事物,不能充分地解放自己,这就影响了孩子的想象力。

当然,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并不是毫无原则地放任自流。比如孩子去同学家玩,一定要了解这个同学是怎样一个人。然后限制时间让其回家,切不可在外过夜,特别是女孩。总之,在家长所营造的自由空间范围内,让孩子从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获取一种轻松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