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14216400000007

第7章 英迪拉·甘地——换种方式和孩子沟通

英迪拉·甘地(1917~1984),印度近代最为著名的政治人物之一。1959~1960年间,参加国大党主席的竞选并成功当选,同时兼任其父的幕僚长。1966~1977年至1980~1984年,两度出任政府总理。她领导印度16年间的政治方针相当硬朗、立场坚定,被称为“印度铁娘子”。她的父亲尼赫鲁(1889~1964),印度民族主义运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1912年末参加国大党年会,他先后两次担任国大党总书记(1924~1926,1928~1929)。1928年与鲍斯共同建立全印独立同盟。1929年当选为国大党主席。印度独立后他任第一任总理,任职17年(1947~1964)。

尼赫鲁本人是英迪拉的第一个也是最好的老师。从英迪拉的童年时代起,父亲就把她当做一位亲密的朋友,父女俩开始通信。尼赫鲁长年在外从事民族独立运动,其间多次入狱,但这都不能影响父女间交流感情。

英迪拉13岁生日的时候,尼赫鲁正在狱中,他给女儿写了一封祝福信。在信中,他提出了一些期望,但他特别申明,这些期望绝不是说教,也不是施舍忠告。他说:“你知道,亲爱的孩子,我是多么不喜欢说教,或施舍什么忠告,绝不能像布道般地说教......如果我说出听起来像是忠言的话,不要像吞苦药一样接受它。想象着我给你提出建议,让你思考,就像我们真正在谈话一样。”

在英迪拉16岁时,不知什么原因,她在一封给父亲的信中写了许多自责的话。她写道:“我常常做不该做的事,说不该说的话。有时惹你生气了,当然是我的错,您能原谅并忘掉吗?”

按照一般的观点认为,这些话表明孩子已经长大懂事了,应该表扬她才对。但尼赫鲁在回信中这样写道:“但你为什么突然为一些我并不知道的事而道歉?“原谅并忘掉”——原谅什么?忘掉什么?朋友之间不存在原谅和忘掉的问题,我希望你和我成为朋友。虽然,同时你碰巧又是我可爱的女儿。最重要的是互相理解。”

可以说,书信往来已经成为父女俩相互理解、沟通心灵的主要渠道。无论何时何地,父女俩的书信交往从来没有间断,信中无所不谈,无拘无束,相互鼓励,坦诚交换意见。尼赫鲁认为,信如其人,信反映着一个人的人格,是“真正自我的活影子”。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觉得你是孩子无话不谈的“朋友”吗?

2.你和孩子的沟通方式除了“面对面”外,还有哪些?

3.你曾经给孩子写过信或是各种形式的书面文字吗?

“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一位和孩子难以交流的母亲发出的无奈心声。

“找不到好的沟通方法”已成为许多孩子家长的最大苦恼。英迪拉·甘地的父亲尼赫鲁就很聪明,他因为环境的原因,不能跟女儿面对面沟通。但是这恰恰帮助他找到了另一种沟通的方式——书信,结果他与女儿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其实,只要家长开动脑筋想一下,改变一下交流的方式,会发现和孩子沟通其实并不难。

第一,书面交流。“知心姐姐”卢勤曾说:“给孩子写信,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不失为一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好方法。”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也说:“有时候,对于某些我觉得不便用口头表露的情感,我会把要表达的意思以书面的形式写在纸条上。这使它们加重了自身的分量,并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书面交流方式相对于面对面的口头交流,有着独特的优势。与家长,可以尽量斟酌语句,努力使自己的表达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与孩子,在嗅着温馨墨香、感受来自家长亲笔关爱的同时,不知不觉和父母进行心灵的对话。并且,书信交流还有利于孩子反复阅读,仔细揣摩。父母平时可以给孩子留言或写信;也可以准备一块白板,随时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可以将写好的纸条放在孩子的书包里,夹在他的书中;也可以把信通过邮局寄给孩子;如果条件允许,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共同来写亲子日记。

第二,电话交流。电话交流有直接交流的优点,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面对面的尴尬。短信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你给他发一条温情的短信,他的内心就会撒满阳光。在和孩子交谈遇挫的时候,一条短信可能会打破言语的坚冰。

第三,委托他人。在和孩子交谈无效的情况下,家长可以邀请别人(比如亲戚、老师、同学等)和孩子交谈,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做有时候会比家长自己直接说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