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14216400000077

第77章 曾宪梓——找机会让孩子吃一吃苦

曾宪梓(1934~),出生于广东梅县,幼年丧父,与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母亲相依为命,靠新中国的奖学金以优异成绩读完大学。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1963年,赴泰国定居,1968年,移居香港。以后与夫人黄丽群一道,靠一把剪刀艰苦创业,创立了享誉世界的“金利来”名牌,享有“领带大王”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捐助家乡和祖国的公益事业,捐款已逾4.5亿元。

1934年2月2日,曾宪梓出生在梅州一个客家人大家庭里。曾宪梓这个名字还是他的父亲给取的,相传曾家是春秋时代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后裔,传到这一代是“宪”字辈。

曾宪梓的父亲曾荣发,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勤劳朴实的客家人。但是,过度的劳累使父亲于1938年4月永远地倒下了。父亲去世之后,年仅32岁的母亲,带着9岁的宪概、4岁的宪梓,半饥半饱、含辛茹苦地度日。

曾宪梓的母亲蓝优妹是贤良淑贞、勤俭刻苦的客家妇女的典型。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她必须精打细算,万事从长计议。为了孩子们,她不能改嫁,儿子是支撑她活下去、奋斗下去的唯一希望。

为了活下去,母亲不得不用柔弱的肩膀,大担大担地替人家挑石灰。那个时候的房子不是用水泥做的,而是用石灰做的。母亲像男人一样一担一担地挑,然后主家也像对待男人一样,按担子计数,给母亲工钱。母亲赚的工钱用来购买一家人的口粮和油盐。

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中国,正是国民党统治时期,货币贬值非常厉害。母亲一口气不歇地挑整整一个上午,所赚的钱只可以买到一斤盐。母亲没有去买,她顾不得吃饭,继续挑一个下午,当她拖着疲惫的躯体,拿着一天的工钱,再去买盐的时候,还是只能买到一斤盐。

挑石灰的工作不是每天都有,为了生活下去,母亲安顿好两个小兄弟之后,决定跟着盐商雇佣的挑盐的队伍,从梅县挑盐到江西去卖,并且也像男人一样挑着满满一大担盐,遇山爬山、遇水涉水。

这是一件连男人都不轻易做的苦差事,因为只有等到挑一担盐到达江西后,盐担无亏无损,刻薄的盐商才会记工算钱。母亲通常一去就是十来天,在泥巴地里玩累了的小宪梓,常常用他泥乎乎的小手托着小脸蛋儿,坐在自家的门槛上,眼巴巴地盼着他的妈妈回来。

在母亲离去的日子里,兄弟俩每天只吃一顿盐味捞的杂菜粥,哥哥告诉宪梓,是因为妈妈去江西送盐还没回来,怕家里的粮食不够吃,所以必须节省些口粮。到了下午,小宪梓的肚子总是饿得咕咕直叫。

一天下午,小宪梓正饿得难以忍受,偏偏这时候村里面传来了卖“味酵饭”的吆喝声,并有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味酵饭”是客家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风味小食,小宪梓看见村里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买来吃,他盯着慢慢消失的美食,想起妈妈曾经告诉过他的话:“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要羡慕人家,以后我们的日子也会好起来的。”

于是,小宪梓躲在土墙的外面,一边看着其他小朋友吃,一边直咽口水。

这时候,同村一位叔母路过小宪梓身边,正好看见了馋涎欲滴的小宪梓。好心的叔母非常心疼这个苦孩子,就去买了一个“味酵饭”,一边塞给小宪梓一边说:“孩子,你吃吧,我请你吃一个。”

小宪梓想着妈妈的话,尽管他非常想吃,但他迅速地将一双小手藏在身后,并涨红着小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叔母自己吃吧,我不饿,不要。”

母亲回来后,得知此事后专门表扬了小宪梓。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会给孩子“忆苦思甜”吗?

2.你认为有必要让孩子吃吃苦吗?

3.你有没有想过要给孩子创造一些“吃苦”的机会?

今天的曾宪梓认为自己不怕困难、遇事沉着冷静又好钻研的性格,是他的母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教育的结果。这种艰苦的日子,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宪梓来说,起到非比寻常的锻炼作用。使得他对于接下来的漫漫人生当中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都能勇于面对,也能善于面对。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要做到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就必须从小加强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冬冬是个独生子,可爱,活泼,很招人喜欢,全家上下都非常疼爱他,尤其是他的爷爷,没事就会带着孙子出去玩,这里转转,那里逛逛;冬冬也很喜欢爷爷,爷爷年轻的时候还参加过抗日战争呢,有很多的奖章,冬冬为此感到很自豪。

这天是个星期天,爷爷对冬冬说:“春天来了,咱们今天去山上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好不好?”冬冬高兴地答应了。

爷孙俩来到山上,只见爷爷在地上仔细寻找什么,冬冬不禁问道:“爷爷,你在找什么呢?”

爷爷这时兴奋地看着地上的一种草说:“找到了!冬冬,你看,这就是当年我们常吃的野菜!咱们再多找一些!”

冬冬好奇地看了看这些像是野草的“菜”,说:“爷爷,这种草也可以吃吗?”爷爷说:“当然了!乖孙子,来,咱们把它带回家去。”

冬冬不解地问:“带回家做什么?”爷爷笑了笑,没有回答他。

到了晚上,吃晚饭的时候,爷爷端出一盘颜色有点黄的菜,放到冬冬面前,说:“吃吧!”

冬冬问:“爷爷,这是什么东西?怎么这么眼熟?”说完就用筷子夹了一根放进嘴里。

“唉呦!”冬冬跐牙咧嘴地把菜吐了出来,“真难吃!”

爷爷哈哈大笑,对冬冬说:“冬冬,这就是咱们今天采到的野菜。当年,生活贫困的时候,我们就是吃这种菜糊口的。而且,就连这,也很难弄到呢!”

冬冬有点生气地说:“可是,我们现在生活都好起来了,干嘛还要吃这个?”

爷爷摸着冬冬的头,慈爱地说:“就是因为现在生活好了,才应该时不时地吃些这样的菜,这样,你才会体会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所以要好好珍惜,明白了吗?”

冬冬这才明白了爷爷的用意,只见他低头又吃了一口这有些“难以下咽”的野菜,当然,这一回,他没有吐出来。爷爷欣慰地笑了,冬冬也不禁笑了。

当然,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并不是简单地指给孩子做一碗“忆苦饭”,而是希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孩子密切相关的活动中,培养他良好的独立自理能力,培养他敢于挑战、不怕困难和失败的勇气,培养他坚定的决心和信念以及坚持不懈的毅力和耐力,这些才是吃苦精神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