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了再打
原文
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华杉详解
《孙子兵法》第四篇是《形篇》,《形篇》后面是《势篇》,“形势”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
什么是“形”?曹操注解说:“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形,是可以观察到的,我动彼应,我动一动,看你怎么回应;你动一动,看我怎么回应,相互试探,相互观察。比如我们熟悉的“火力侦察”,就是先给你打一梭子,看你暴露出什么“形”来。
张预注解说:“两军攻守之形也,隐于中,则敌不可得而知,见于外,则敌乘隙而至。”双方军形都尽量不让对方刺探,一接战,一攻一守,两军的军形就相互暴露了。
所以,“形”,是在战前。“势”,则是在战斗中。
汉代荀悦有一段话讲形势,比较准确:
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形”是大体得失的计算,你胜算有多大,这是算得出来的。算清楚了再做,算不清楚别做。
做事先看形,行不行。做起来就靠势,荀悦说是“临时之宜,进退之机”。可以这么说,不过孙子在《势篇》里讲得更深刻。荀悦还讲了“情”,就是主将的意志力和团队的士气,“心志可否”,这个“情”,在《孙子兵法》里也归为“势”。所以荀悦的“形”“势”“情”三要,实际还是“形”“势”二要。
“形”和“势”讲清楚了,战胜的过程,就是形胜和势胜两个过程。《形篇》,就是讲形胜的。
接下来我们开始读《形篇》: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古代真正善于作战的人,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不可战胜,在于你自个儿,能否战胜敌人,在于对方有没有给你可胜之机。所以说,善战者,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做不到敌人一定会被我战胜。胜利可以预见,但如果条件不具备,是不可以强为。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正可以和上一章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对应。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就是知己;然后等待敌人什么时候可以被战胜的时机,就是知彼。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一句话,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管好自己,再观察别人。敌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办法取胜的。
“胜可知,而不可为”。可以判断我们能胜。但如果没有胜的形势,不可强求。
不可胜,不可强求,怎么办呢?
首先是不办。很多人,败就败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办。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办不到的事,就不要强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非要办,就会输光了老本。
不能取胜,就不要出战。抓紧练自己。孙子的思想是先胜后战,后面还会讲。我称之为赢了再打。没有赢,就不要打。
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一点,认为这是不作为,必须要有所作为,自己才心安。这是一种“战略焦虑症”,忘了“作为”的代价、损失和风险。事实上不出手并非不作为,而是积累自己、等待时机。三国争霸,诸葛亮就是不停地作为,可以说没有任何胜算的作为,最后把自己累死了。他应该等,等待时机,锻炼身体。一是争取自己活得长,二是把国内治理富足强大,把儿子教育好传承下去。但他像很多人一样,认为不能等。不能等的结果是什么呢?司马懿活得最长,活过了诸葛亮,活过了曹操,甚至活过了曹丕,就没有人能阻挡他了,结果是三国归晋。
所以第二个策略,就是等待。
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选择。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等待什么?等待形势变化。什么叫形势变化,就是形变化为形胜,势变化为势胜。
形胜,是在等待中积累,让自己不可胜,越来越强。势胜,是胜机出现,抓住机会,一战而定。
最能等的人,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德川家康。有一个笑话,讲日本战国三大英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说三个人一起遛鸟,那鸟就是不叫。怎么办呢?织田信长说:“再不叫,再不叫就把它杀了,换一只鸟。”
丰臣秀吉说:“不用杀,叫就奖,不叫就罚,总有办法让它叫。”
问德川家康,家康说:“什么也不用做。等!是鸟嘛,它总要叫的。”
三人中,就德川家康能等,而且他活得最长,结果就是他成了天下之主,德川家族统治了日本三百年。
等什么呢?一是等形胜,积累自己;二是等势胜,等对方失误。对方一失误,胜机就出现了。对方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或者战胜的代价太大,不如再等一等划算。
所以又有了第三个策略:能不能引诱对方失误?
这就是《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说的:“观古今兵法,一言以蔽之:多方以误。”想方设法引他失误。前几章讲了王翦灭楚国的故事,他找秦王要了六十万大军,开到楚境,却不发动攻势,安营扎寨,每天开运动会练兵,等楚国的动作。这一等,就等了一年。楚国人憋不住了,开始频频调动。楚军一动,他看到机会,一举出动,就灭了楚国。
成功必有大量的、充分的、长期的积累,
便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华杉详解
不可胜者,守也。
何氏注解说:没有看见敌人的形势虚实有可胜之理,则亦固守。
曹操的注解就三个字:“藏形也。”观察对方的军形,发现没有可胜之机,那我就把自己的军形藏起来,守起来,也不要让对方找到破绽。
可胜者,攻也。
杜牧注解说:“敌人有可胜之形,则当出而攻之。”前面讲王翦灭楚的例子,就是“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六十万大军开到别人家门口,看你严阵以待,我就等着,守着,守了一年。等楚军一动,露出破绽,出现可胜之形,马上出击,一举得胜。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孙子的思想,一贯谨慎。守则不足,知道自己力有不足,就守。要力量多大才攻呢?一定要“有余”才攻。光力量够了还不行,一定要有余,要留有余地,要多留余地,要有压倒性的优势才攻。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梅尧臣注解说:“九地,言深不可知。九天,言高不可测。”
杜牧注解说:“守者,韬声灭迹,幽比鬼神,在于地下,不可得而见之;攻者,势迅声烈,疾若雷电,如来天上,不可得而备也。”
所以善守的人,如藏于九地之下,守得敌人一点都不知道。善攻的人,一攻起来,雷霆万顷,覆天盖地,让人根本没有反应的机会和还手之力。“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守,能保全自己。攻,能获得全胜。
孙子的全胜思想,全胜的全,不光是要保全自己,也要保全城池物资,甚至还要保全敌人。
一是自己保全,不要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二是争取把对方也保全,不要他败退的时候把桥梁、道路、城池等基础设施都破坏了,把粮仓物资也烧了,要把这些东西都保全,为我所用。最好,人也不要杀他们的,把他们的军队也保全,一看我们从天而降,没有战斗意志了,放下武器投降,加入我们的军队,我们的队伍就壮大了。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千万别以为“守”是保守的,是不进取的。
守,本身就是胜的积累,而且是加速积累!
从企业经营来说,简单的类比可以讲专业化和多元化的问题,你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都是攻,深耕在一个领域就是守。王石当初把所有的公司都卖掉,就守住一个房地产,就守出了一个万科。
从个人来讲,行行出状元,就是专注、坚持。任何一个人只要专注一个领域,五年成为专家,十年成为权威,十五年成为世界顶尖。
在经营上,你守住一个地方,能守出一个世界顶尖来,就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所以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是深深地藏于九地之下,没人知道你水有多深,因为他们没有在一个地方耕耘过这么久,没有达到过这么深,你就能形成最高的竞争壁垒,我把它称为竞争堡垒,别人进不来。
那什么叫“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呢?就是你觉得他在攻击你的时候,他根本没攻击你!
因为,他在九天之上,他跟你不在一个平台,不在一个层面,不在一个战场。现在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要拿移动互联网门票,那门票却不是由谁来发的,都是你自己画的,画成什么样?每个人逻辑都不一样,各在各的天空,不是一回事,哪有什么竞争!都是自己的事。
什么叫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要你没法跟我争,而不是我要跟你争。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善战者先为己之不可胜”,也是《道德经》说的“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一旦你想去跟某某争,你已经输了。动于“九天之上”的人,根本没觉得自己在跟谁争,只是被他带起的风刮倒的人,自己觉得自己的东西被他争走了。
当你在“九地之下”的时候,你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别人比自己风光,就像当初华为不进房地产,阿里巴巴不做游戏,专心磨炼自己的核心能力。当你厚积薄发、横空出世,人人看你都是“动于九天之上”,别人想学你,得坐时光机器回到十年前去学,甚至回到你的幼儿园去跟你一起学起,哪里学得来!他们看到的,都不是你成功的原因,因为你已经活在众人的想象之外。
真的智将,他的功劳,常常只有他自己知道
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华杉详解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人人都看得出来的胜,你也看出来,那不算本事。
曹操注了四个字:“当见未萌。”没发生的,没显现出来的,你能洞察到,那才是本事。
我们评论一件事时,总是说:“看结果!结果最说明问题!”结果不一定能真正说明问题。因为今天的结果来自昨天的决策,换一个决策,结果是比这个好,还是差,谁也不能回去再走一遍试试,而且对结果的认识和解释,每个人还不一样。我们要讨论的,永远都是对未来的判断,这一步下去,未来会怎样,那每个人看法差距就大了。
李筌注解说:“知不出众知,非善也。”
你能看到的,都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那不算本事。要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韩信破赵之战,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战”。韩信拂晓带兵出井陉口,先传令开饭时间,说破赵之后开饭。诸将都不信,假意答应:“诺!”之后背水列阵,赵军看见大笑。结果韩信一鼓破赵,刚好到饭点。这就是知道众所不知的案例。
韩信知道的是什么呢?一是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让士兵们没有退路,拼死作战;二是两军接战后,派两千骑兵突入敌营,把赵军军旗拔了,全插上汉军旗帜,大喊赵军败了,让赵军心惊胆裂,一哄而散。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你打赢了,全天下都说精彩,那不算“善之善者也”。
按孙子的标准,韩信的背水一战又不是“善之善者也”了,因为这事不常发生,不是有把握的事儿。比如你用一万人击败了敌军二十万人,那必然天下闻名,全天下人都说你厉害,两千年后史书上还写着你的案例。你若用二十万人吃掉了敌军一万人,没人会记你一笔。但是,一万人击败二十万人是小概率事件。你这将军怎么带的兵,居然让一万人和敌军二十万人遭遇呢?靠着运气和对方是个笨蛋,居然让你赢了。
正如韩信破赵之战,本来他没那么容易取胜。他出井陉口之前,广武君向陈余献计说:“井陉道路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程数百里,运粮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您拨给我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不与他交战。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截断他们后路粮草,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韩信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
但是陈余不听。韩信得到谍报,陈余不用广武君的计策,才敢进兵。破赵之前,传令活捉广武君,不得杀害。广武君抓来,韩信马上亲自为他松绑,尊他为师。广武君说:“败军之将不敢言勇。”韩信说:“百里奚在虞国做大夫,虞国亡了。到了秦国,秦国却因他而霸。不是说百里奚在虞国蠢,到了秦国变聪明了。而是在于主公用不用他,听不听他的。如果陈余用您的计策,我已经被您擒了,就是因为他不用您,我才有机会侍奉您呀!”于是韩信用广武君之计,又降服了燕国。
从赵军方面来说,陈余不是败给了韩信,是败给了自己。用广武君的话说,他有必胜之计,但是陈余不用,在那一刻便已经败了。只要让韩信出了井陉,那谁也挡不住。至于什么时候开饭,听故事的喜欢这样的精彩细节,“天下曰善”,事实上什么时候开饭无所谓。
我们要特别警惕那种“战胜而天下曰善”的精彩案例,自以为可以复制,结果你一上手却复制不了!韩信背水一战得胜,你背水一战,可能就被人撵水里喂鱼了。
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能举起一根毫毛不能算力气大,看得见太阳、月亮不能算视力好,听得见打雷不能说你耳朵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