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14218400000002

第2章 计篇(1)

《孙子兵法》的价值观

我们读《孙子兵法》,往往第一个字就读偏了,偏得很深刻,是价值观的偏差。这第一个字,就是第一篇的篇名,《计篇》的“计”字。

人们常常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并列,甚至并为一本书,叫《<;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不过,《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计的“计”,是奇谋巧计,阴谋诡计;《孙子兵法》的计,不是用计,不是奇谋巧计,而是计算的计,是讲计算,不是讲计谋。

为什么说把“计”理解为奇谋巧计,是价值观问题?因为那是人性的弱点,贪巧求速,总想设个奇谋巧计就搞定了。这恰恰是孙子反对的。《孙子兵法》不是讲奇计得胜的书,是讲实力决胜的书。

孙子的“计”,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计”,是计算实力对比,对比计算的科目有五项,叫“五事七计”。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

所以孙子的计,相当于咱们现代管理学讲的SWOT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

计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知胜。比较这五个方面,七个科目,在战前就能判断胜负。计算比较后,就知道有没有“胜算”。

杜牧注解说:

计,算也。曰:计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谓道、天、地、将、法也。于庙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计算优劣,然后定胜负。

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为篇首耳。

杜牧此注,高屋建瓴,精准明白。

通过计算定胜负,胜了才打,这就叫胜算。没有胜算,那就不要兴师动众。这就是孙子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我称之为“赢了再打”。

中国历史上谁最会用计呢?一说计,就想到诸葛亮。不过诸葛亮的计,恰恰是奇谋巧计的计,不是“五事七计”的计。用孙子的“五事七计”去衡量,诸葛亮就不及格了。道、天、地、将、法,他哪一条SWOT分析能胜过魏国?

但他为了一个梦想,一个情结,兴师动众,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劳民伤财,尸横遍野。他要做的事,是唯有冒险,以侥幸才能成功的事,偏他又是天下第一谨慎之人,不打无把握之仗,一看不行就撤兵。那当初又何必发兵呢?

所以诸葛亮之计,计得糊涂。

那为什么在民间诸葛亮那么有名,人人喜爱呢?因为有故事。奇谋巧计,就有精彩的故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

而真正的战略,真正的胜战,看上去往往平淡无奇,是没有故事的。

《孙子兵法》也专文强调了这一点,所谓“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就是看似平淡无奇,没故事,这也是我们学习《孙子兵法》,重点要学的,于外行看上去,一点热闹也没有的地方,看到内行的大门道,学到内行的真本事。

孙子的敬畏心

孙子兵法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是不战而胜之法;不是战而后胜之法,是先胜而后战之法。

原文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①华杉详解

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生死存亡系于此,不可轻举,一定要仔细省察呀!

孙子和孔子,都把敬畏心提到了首要的高度。儒家中庸之道,讲究“戒慎恐惧”:戒慎不睹,恐惧不闻,随时警醒省察自己,还有自己不知道的地方,没注意的地方。孙子则把军事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本质提到兵法之首。

《孙子兵法》讲究的是“不战”,而不是战。把孙子说的都做到了,就没有战了,就“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所以,与其说《孙子兵法》研究的是战法,不如说他研究的是不战之法。

所以孙子与伍子胥同朝为将,伍子胥留下很多精彩的故事,而孙子的经历却很模糊。

《孙子兵法》有言:“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胜于易胜也。”所以孙子之胜,都是先胜于庙堂,而不是夺胜于战场,从出发点上,就轻视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而追求兵不血刃,未战先胜,不战而胜。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敬畏心,仅对手握重兵的军事家有警示意义吗?非也,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意义。

比如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说一举一动都是“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一个举措下去的时候,短期可能看不出什么影响,但只要你错了,它总会反映出来惩罚你。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这一份敬畏心、责任心,认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是对自己,对家庭,对公司,对客户,对他人,对社会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那可挽救多少财产和生命!

我的岗位,就是死生之地。我的举措,关系存亡之道。希望每个人都有这个敬畏心和责任心。

①本书中引用的《孙子兵法》原文和十一家注解文,本于《十一家注孙子兵法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版。

孙子的优劣势分析法:“五事七计”之五事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华杉详解

前面说到《孙子兵法》的“计”,是计算敌我双方,进行优劣势比较,就像我们企业战略用的SWOT分析(优劣势分析)模型,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比较哪些科目呢?就这五个科目:道、天、地、将、法。

“道”,是恩信使民,你的人民听不听你的。你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还是无道昏君。所以道是比较双方的政治,比较双方君主的领导力。

“天”,是上顺天时,“地”是下知地利。同样一件事,有时机才干得成,时机不对就不能干。

“将”,是委任贤能。比较了政治、君主、天时、地利,再比较双方的军队统帅,看谁的将帅厉害。所以战争中,常常需要间谍去贿赂敌国宠臣,使离间计,让他去国君那儿说坏话,把能打仗的那位将军召回,换一个笨蛋来,我们才动手。

最后是“法”,这个“法”,不是国内的法治,是军法。国内法治属于道,在最前面。

王皙注解说,这就是“经之以五事”。“用兵之道,人和为本,天时地利助之”,人和、天时、地利三者都齐备了,然后才能举兵。决定举兵了,再选将,选谁做主帅。主帅定了,然后修法,他有领导力,能法令严明,令行禁止。所以是道、天、地、将、法,这个次序。

张预的注,也特意强调了这个次序:将与法放在五事之末,是因为但凡举兵伐罪,庙堂之上,要先省察双方君主恩信之厚薄,他的人会不会为他死心塌地。然后度天时之逆顺,审地形之险易。这三条都省察成熟了,然后拜将出征。兵一出境,法令就是大将的事了,所以是这个次序。

“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用五事校计彼我之优劣,探索胜负之情状。

上下同欲者胜

原文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华杉详解

孙子的道,定义非常明确,“令民与上同意也”,让人民与君上,士兵与大将,意见一致,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下同欲者胜”。

上下同心同德同欲,是战争的国内政治基础,在于人民支不支持战争。全国人民支持你,你才打;不支持,就不要轻举妄动。

所以这里甚至不是战争的正义性,就是人民支不支持。比如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如果道是战争的正义性,那当然是日本无道。但是,如果从“民与上同意”这个标准来说,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已经让日本全国人民都狂热地支持战争,“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生死都置之度外,所以最后登峰造极弄出神风特攻队来。

反观中国,自己还没统一,军阀混战,国共争锋,人民盼望和平安宁,哪有战心?也没有共同效忠的天皇。所以这第一条——“令民与上同意也”——中国就输了八年。

兵家的道,不是宇宙的真理,就是问人民支不支持战争,效不效忠君主,能不能为国捐躯。所以道甚至也不是战争的正义性,到底谁正义?都说自己正义。“正义”,是要过几年、十几年才看得出来,过几十年、一百年才能有一致结论的。要在道上胜出,关键是抓政策、抓宣传、抓军队的思想工作,大家都愿意跟你作战。

把道列在第一条,也就能明白,在战争中,宣传机器和战争机器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林彪说,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靠这两杆子,就是这道理。

天时,就是军事气象学

原文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华杉详解

曹操注:“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那曹操本人有没有遵守他自己说的顺天之“阴阳寒暑时制”,冬夏不兴师呢?

没有。

而且他还输了著名的一仗在这上面,就是赤壁之战。正如周瑜与孙权计于庙堂时做的SWOT分析,分析曹操的劣势:“今盛寒,马无藁(gǎo)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用兵之忌也。”寒冬天气,马都没有草料吃,曹操带着北方士兵远涉江湖,水土不服,容易患流感,正是用兵之忌。

“阴阳”“寒暑”“时制”,是递进关系。天有阴阳二气,互为消长,形成寒暑。寒暑四分,形成春夏秋冬,就是时制。

兵家讲天,应说有三层含义。

一,是天下大势,顺天应人;二,是所谓夜观星相,望云望气,龟灼占卜;三,是寒暑四时,天气预报,利用气象条件作战。

第一层是大形势、大战略,举兵前已经定了。

第三层如吴起兵法讲的疾风、大寒、盛夏、炎热之类,因其利害而制宜,利用气象为武器作战。比如火攻要靠风,这就要靠天。

第二层说得最多,但都是宣传给别人听,“以惑下愚”,自己从来不信,如姜太公所言:“智者不法,愚者拘之。”

周武王伐纣,布阵于汜水共头山,当天狂风暴雨惊雷,军旗战鼓都吹断吹毁了,武王战车上的卫士都吓得要死。姜太公说:“夫用兵者,顺天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则三军败亡。且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智者不法,愚者拘之。今好贤任能,举事而得时,此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待祷祠而福从。”遂下令驱兵前进。

周公反对,说:“今时逆太岁,龟灼言凶,卜筮不吉,星凶为灾,请还师。”

姜太公大怒,说:“今纣剖比干,囚箕子,以飞廉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

姜太公把算卦的签骂为枯草,占卜吉凶的龟背骂为朽骨,喝令都拿来烧了,自己率队先行,武王从之,灭了纣。

刘裕围慕容超于广固,将攻城,诸将一翻黄历,当天是“往亡”之日,不吉,纷纷固谏:“去不得!”刘裕说:“往亡往亡,我往他亡,大吉,去得。”于是攻下广固。

所以中国人说天时地利人和,天时里面主要也是人和。人和是自己人的和。天时是天下人之和。

兵家的天,是军事气象学。至于观星、望云、望气、占卜、烧乌龟背,那是宣传工作,为政主事者从未迷信过。

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

原文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华杉详解

曹操注解说:“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

《孙子兵法》后面有个《九地篇》,详细分析九种地形的特点和运用,所以此处说得简略。

张预注解说:“凡用兵,贵先知地形。知远近,则能为迂直之计”,是直走还是迂回。知险易,则能审步骑之利,哪用步兵,哪用骑兵。“知广狭,则能度众寡之用”,哪里可以展开兵力,哪里可以一夫当关扼住咽喉。“知死生,则能识战散之势”,置之死地则兵士必战,置之生地则容易逃散。

解放军将领,最能打仗的是粟裕。林彪也佩服他,说他打的是神仙仗,总是从天而降。他靠什么打呢?一靠地图,二靠行军。地图就是对地形滚瓜烂熟。打仗前战区的地图,几乎都要被他嚼烂了。

行军呢,打仗关键靠行军,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甚至是比交火战斗更重要的部分。很多人认为交火了,开炮了,才是“打起来了”,实际上,开炮的时候,胜负已定了。行军,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现正确的兵力,这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这就是运动战。说粟裕最能打仗,其实就是他最能行军,说他最能行军,是他在地形上下的工夫比谁都深都透。一个淮海战役,他的部队在战区穿来插去,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优势兵力。靠地形和行军,他能把一支部队用成十支部队。他的战刀总是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神出鬼没,从天而降。

不仅强调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宿营也是战斗的一部分,要按战斗的规划来选择宿营地。宿营既是战斗地形问题,也是士气问题,战斗力问题。拿破仑说,战场上流再多血,也没有宿营地不卫生对军队的打击更大。

可见对于战斗而言,交火开打只是最后见分晓的那一步,主要功夫全在诗外。我们的工作不也是一样吗?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让对方知道

原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华杉详解

这是孙子对“将”的人格排序,他把“智”排在了第一位,而“勇”则屈居第四。孙子是强调智将而非勇将。因为孙子的价值观,是先胜后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首先是强调用智。人们常说智勇双全,孙子则在智勇之间,又加上了信和仁。怎么解呢?

什么是“智”?

杜牧注解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之流,用智为先。”智能识权变,识变通。

申包胥说:“不智,则不能知民之极,无以诠度天下之众寡。”了解自己的力量极限,衡量天下大势,谋计于庙堂,变通于战场,都要靠智。

但智信仁勇严不是简单的排序,更不是独立的存在,必须五德俱备。

贾林注解说:“专任智则贼,遍施仁则懦,固守信则愚,恃勇力则暴,令过严则残。五者兼备,各适其用,方可为将帅。”

梅尧臣说:“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

王皙说:“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也;信者,号令一也;仁者,专抚恻隐,得人心也;勇者,循义不惧,能果毅也;严者,以威严肃众心也。五者相须,缺一不可。”

这是各家对“智信仁勇严”的注解。

什么是“信”呢?

杜牧注得准确:“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信,就是赏罚分明,每个人都非常清楚,犯什么错受什么刑,立什么功受什么赏。

秦灭六国,就靠一个“信”字。这个信,不是对六国之信,而是对秦人、秦军之信,就是完全以军功封爵。什么叫取敌人“首级”,就是取敌一首,升爵一级!从词语上把赏罚标准植入了,一颗人头不叫一颗人头,叫一级爵位。

秦国人谁不奋勇争先呢?

商鞅变法,就是从立信开始,所谓立木取信,在都城南门竖一根木头,贴一张告示,谁把这根木头背到北门,赏十两金子。没人信。提到五十两!有人试一试,真得了五十两黄金。从此政府说啥,人民都信。

信,则民心民力可用。不信,则民心民力皆不可用。

信,有赏罚分明之信,也有默契之信。因为很多时候你不是最高统帅,不是国君,不掌握赏罚的全部权力。但是你也是一级领导,也要带兵打仗。这种情况,西点军校有一条对领导力的要求——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所以信不仅是一种机制,更是一种人格力量。首先你心里要装着对方,这点很本质。心里没装着,就没法真信。其次你要有能力让对方知道。别你装着他,他却不知道,他跑了。

第三讲“仁”。

杜牧注解说:“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

“爱人悯物”,四个字很本质,要爱人,还要悯物。爱惜公物也是仁,用什么东西不爱惜,随意浪费,也是不仁。你加班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不关电脑,不关空调,甚至忘了关灯,这也是不悯物,不仁。

仁,还要勤劳。申包胥说:“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领导者不能跟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也是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