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14218400000024

第24章 军争(3)

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提出了一个“疲劳动机理论”,可以解释士气和战斗力的关系问题。该理论认为,人体的总能量是一个常量,每个人每天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水平对能量进行分配。动机强烈,分配的能量就高,动机强度低,分配的能量就低。

夺敌军之气,最著名的战例,还是昨天提到曹刿论战里的齐鲁长勺之战。

齐军一鼓,鲁庄公要战。曹刿说:“未可。”严摆阵势,擅自出战者斩!齐军冲不破鲁军军阵,退回去,重整旗鼓,再来。鲁军还是不战。等齐军击了三通鼓了,鲁军才击鼓冲锋,冲上去决战,大胜齐军。鲁庄公问他原因。他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齐军一鼓作气,兴奋起来,鲁军却不搭理。搞了三次,他就兴奋不起来了,没气了。而鲁军将士则憋得气足足的。这叫彼竭我盈。

同样的战例,三国末期司马师也有过。

魏将文钦反,司马师去讨伐他。文钦的儿子文鸯,才十八岁,勇冠三军。

跟他爸爸说:“敌军远来,乘他立足未定,一鼓击之,可破。”他爹不吱声。文鸯就让他的部队鼓噪起来:“冲啊!杀啊!”鼓噪了三次,文钦还是不下令。文鸯只得退下,跟他爹一起向东退军。

司马师这边看见,说:“文钦要跑!快追!”诸将说:“文鸯勇猛,未战而退,恐有埋伏。”司马师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文鸯部擂了三次鼓,文钦都不应,其势已屈,不走何待。”魏军追杀,文钦大败。

曾国藩也讲夺气。他说,守城之法,莫过于“妙静”。就是敌军来,在城下鼓噪。我们不搭理他,安安静静,城墙垛子上人影也不见一个,躲在后面监视。他也不敢往城墙上爬。鼓噪几次,没有响应。他自己没意思了,就走了。

《司马法》说:“战以力久,以气胜。”

《尉缭子》说:“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这就是气势决胜。

什么叫气势呢?《淮南子》说:“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励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逾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

气势的关键在哪儿呢,在于“气机”。气机的关键,在于将领。吴起说:

“三军之重,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是谓气机。”孙子讲将道,智信仁勇严,智排在第一。德国军事家,《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讲将道,专门提出来勇气是第一。哪个因素排第一姑且不论,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气也。

李靖也有论述:“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所以要有“守气”的意识,要有养气的办法,让自己的士气锐盛而不衰,再想办法夺敌人之气。

气势是篇大文章。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气势都是成事的关键。

领导内心强大,团队气势如虹

原文

将军可以夺心。

华杉详解

杜牧注解说:“心者,将军心中所依赖以为军者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夺心,就是扰乱对方将领的决心。他的决心没了,他的队伍就散了。

战例是前面学“上兵伐谋”时学过的。后汉寇恂征讨隗嚣。隗嚣大将高峻守城。高峻派军将皇甫文为使者来见寇恂,皇甫文辞礼不屈。寇恂二话不说就把他斩了,把副使放回去,叫高峻投降。高峻第二天就开城投降了。

诸将问怎么回事。寇恂说:“皇甫文是高峻的腹心,为他设谋定策的,辞气不屈,必无降心。放他回去,则皇甫文得其计。杀了他,则高峻丧其胆,他就降了。”

所以上兵伐谋,斩一皇甫文,就伐了高峻的谋。将领可以夺心,杀了他的主心骨,就夺了高峻的心。

第二个战例,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期,北魏拓跋珪(guī)和后燕慕容宝作战,隔河对峙。慕容宝出兵时,他父皇慕容垂正生病。拓跋珪知道消息,派兵断了燕军后路,让他与国内消息断绝。然后俘虏了燕国使者,强迫他隔河对慕容宝喊:“你父亲已经死了,快回去吧!”慕容宝兄弟听了,忧惧失心,因夜遁去。拓跋珪追击,大破燕军于参合陂。

司马法说:“本心固,新气胜。”

李靖说:“攻者,不止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

要夺别人的心,首先自己要内心强大。领导者能养自己的心,才能养团队的气。这样领导内心强大,团队气势如虹。

战以力久,以气胜

力不能久,所以气没法总是满的。要随时有治气的意识,治自己的气,治团队的气。至于能不能治别人的气,我们也不打仗,最好还是集中管好自己,别自己没管好,老想琢磨别人。

原文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华杉详解

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简单地说,就是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起来精神头足,中午犯困,晚上想回家。

《司马法》说:“新气胜旧气。”

陈皞(hào)注解说:“初来之气,气方锐盛,勿与之争也。”对方初来气盛,避他一避,熬他一熬,别和他争。

孟氏注解说:“朝气,初气也;昼气,再作之气也;暮气,衰竭之气也。”

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梅尧臣注解说:“朝,言其始也;昼,言其中也;暮,言其终也。谓兵始而锐,久则惰而思归,故可击。”为什么敌军一撤退,就要追击,因为对方人人思归,没有斗志,正好灭他。

所以朝、昼、暮,也不是直接地对应早上、中午、晚上,而是三个阶段。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他松懈思归时再攻击他,这就是治气的方法。

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窦建德怕唇亡齿寒,破了三足鼎立的均势,带大军来救。窦建德大军在汜(sì)水东岸列阵,横亘数里,兵势强盛。李世民在山上看了,对诸将说:“贼度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陈,有轻我心。我们按兵不出,等他列阵久了,士卒疲倦了,肚子饿了,必将自退。他一退,我们就出击,可一战而胜。”

窦建德列阵,从早上六点到中午十二点,兵士又累又饿,开始坐地上,又抢着喝水。李世民看了,说:“可击也!”一战生擒窦建德。

窦建德被捆到李世民跟前。李世民问:“我打王世充,关你什么事,你天远地远地跑来作甚?”窦建德回答:“我自己给您送上门来,不劳您远取。”这话说出口,啥气也没了。

“战以力久,以气胜”。力不能久,所以气没法总是满的。要治气,持续地保持朝气、锐气,是个人、团队的关键。

我们观察自己,和团队里的人。初出茅庐时,没有放松自己的资格,个个努力拼命,这是朝气、锐气。

干了十几、二十年,财务压力没了,或小了,有了家庭,便要享受生活。

这时候如果认识、能力、水平没有真正上台阶,不能找到自己新的价值,和新的价值释放方式,不能“转型升级”,就会有惰气。

惰气再发展,就成了暮气,这人就废了。

我们检讨自己,随时要保持自己的锐气,保持自己的本色,尽自己的本分。精力不如年轻的时候,就要把锐气集中,既不能离开一线,要保持接地气,又要转型升级,从成就自己,到成就他人。

要随时有治气的意识,治自己的气,治团队的气。至于能不能治别人的气,我们也不打仗,最好还是集中管好自己,别自己没管好,老想琢磨别人。

治自己的心,是一切的根本

原文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华杉详解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用自己的严整等待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等待敌人的急躁喧哗,这是治心。

杜牧注解说:“司马法曰,‘本心固’。料敌制胜,本心已定,但当调治之,使安静坚固,不为事挠,不为利惑,候敌之乱,伺敌之哗,则出兵攻之也。”

什么叫“乱”,什么叫“哗”?陈皞注解说:“政令不一,赏罚不明,谓之乱。旌旗错杂,行伍轻嚣,谓之哗。审敌如是,则出兵攻之矣。”

何氏注解说:“夫将以一身之寡,一心之微,连百万之众,对虎狼之敌,利害之相杂,胜负之纷揉,权智万变,而措置于胸臆之中,非其中廓然,方寸不乱,岂能应变而不穷,处事而不迷,卒然遇大难而不惊,案然接万物而不惑?

吾之治足以待乱,吾之静足以待哗,前有百万之敌,而吾视之,则如遇小寇。

亚夫之遇寇也,坚卧不起;栾箴之临敌也,好以整,又好以暇。夫审此二人者,蕴以何术哉?盖其心智之有素,养之有余也。”

何氏注得精彩。领导者,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财产万千、人命关天、是非曲直、毁誉忠奸。领导者的情绪,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士气,也会干扰自己的决策和行动。很多决策都是因为压力和焦虑作出的,为舒缓自己的压力和焦虑,而作出轻率的决策。或者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不能“卒遇大难而不惊”,慌不择路,走向灭顶之灾。

“亚夫之遇寇也,坚卧不起”。在平定七国之乱过程中,周亚夫曾经遇到军中夜惊,晚上军营里,士兵惊慌哗乱。他怎么办呢?他坚卧不起,继续睡觉,大家就平静下来了。

“治气”“治心”“治力”“治变”,是保持队伍战斗力优势的四个要点。而治自己的心,是一切的根本。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先到战场,等敌人远道而来;自己安逸休整,等敌人疲劳奔走;自己吃饱,等敌人挨饿,这是“治力”,保持战斗力的方法。

前面说到李世民按兵不动,等窦建德部队列阵整整一上午,就是让敌方由治变乱,由静变哗,由逸变劳,由饱变饥,由不渴变渴,消耗他的战斗力。

李靖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一条,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主动。这一句也是。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曹操注:“正正,齐也。堂堂,大也。”

“邀”,是要攻击的意思。

如果对方旗帜整齐,阵容堂皇,就不要去攻击。避他一避,耗他一耗。等他“朝气锐”没了、渴了、饿了、不兴奋了,变成“昼气惰,暮气归”了,再出战。

曹操围了邺城,袁尚带兵来救。曹操说:“若从大道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此成擒耳。”

为什么呢?他若从大道来,那是正正而来,堂堂而陈,无所畏惧,必有奇变,不可邀击。他若顺着山根溜溜地来,蹑手蹑脚,那是心中无数,手上无力,打他就是。

袁尚果然循西山而来,曹操逆击,大破之。

“治变”,是善治变化之道,以应敌人,根据敌人的情况来变通。曹操那么强,他也不轻视袁尚,若袁尚正正堂堂而来,他也准备避其锋芒。古兵书《军政》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强而避之。”

要有政策、战略、大战术,也要有基础战术工具箱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莫追,此用兵之法也。

华杉详解

讲战略,19世纪瑞士军事战略家若米尼五个层次的划分,我觉得是最准确的,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可以按这五个层次来对号入座,规划清晰。

一是政策,若米尼把政策放在战略之前,他也认为他是第一个在战略学上提出政策高于战略的。就战争而言,先有外交政策,后有战与不战,或与谁结盟,与谁战。

就经营而言,先有我们对社会,对消费者的政策,然后才有我们怎么做的战略。所谓政策,就是我是谁,我代表谁的利益,我的行事方针。

孙子讲政策,五事七计里面,“道”,就是政策。

政策和战略的区别是什么呢?战略是我的战略,政策是我对别人的政策。

先政策,后战略,就是先考虑别人,再考虑自己。先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各游戏参与方的机制。

政策之后,第二才是战略。

战略,是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怎么去,是获取胜利的路线图。孙子讲战略,先胜而后战,赢了再打,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战略。

第三是大战术。一招鲜,吃遍天。每个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一记绝活,就是那一招鲜,这就是大战术。

《孙子兵法》的大战术,就是以正合,以奇胜。无论怎么打,都是分战法,正兵、奇兵相互转换,奇正之变,无穷无尽。

第四是战争勤务。孙子《作战篇》重点讲这个,所谓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等等。没有后勤保障,再强大的军队也会不堪一击,非常脆弱。

第五是工程艺术,指对筑垒要点的攻守艺术。

第六是基础战术,什么情况怎么打,就是我们常说的战术工具箱,经常用来培训员工的。

《孙子兵法》这《军争篇》,讲到“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围师必阙,穷寇莫追”,就是进入到基础战术原则的层面。

兵法不能把所有情况都写全,所以害死人!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莫追,此用兵之法也。

华杉详解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敌人在高处,不可仰攻。敌人从山丘上下来,不可逆袭。

如果你仰攻,地势不便,有劲使不出,还容易有檑木滚石砸下来。

如果敌人背靠山丘冲下来,占了地利,没有后顾之忧,自高趋下,气势又顺,力量加倍,就不要逆击,把他引到平地再战。

战例是前面学过的,赵奢与秦军作战,离地五十里扎营。军士许历建议说:“先占北山者胜。”赵军占了北山地利。秦军来,争山不得上,赵军纵军击之,大破秦军。

诸葛亮说:“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敌从高而来,不可迎之,势不顺也,引自平地,然后合战。”

不过万事都有两面性。著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国演义》里斩了,正史里没斩,死在狱中;还有一个说法是干脆逃亡了,没回去报到),街亭之战,马谡就是先占了山,在山上扎营,准备等魏军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

副将王平谏阻他,说山上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被包围,必自困而死。

这道理马谡如何不明白?他当然明白,但他要的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而且他准备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一举把魏军拿下,压根没准备在山上久待,水源、粮道什么的问题,也就不存在。

不过马谡忘了一件事,韩信当年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并没有把全部兵马放在死地,而是有两千奇兵去取赵军大营,正奇配合。如果没有正奇分战,只那一支军背水而战,那就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是置之死地而死无葬身之地了。

马谡却没有分战法的安排,准备把全部兵马都放在死地。

王平见劝不动他,还被他骂文盲将军懂啥兵法,因为王平识字不超过十个,马谡大才子,自然瞧不起他。王平便说要不你在山上扎营,分一支兵给我,驻在平地,成掎角之势,有事也好相救。马谡同意了。

所以最后安排还是分兵了,马谡为正,王平为奇。

魏军大将张郃来,见马谡扎营在山上,第一件事,包围,第二件事,断水源、绝粮道。这都在马谡预料之内,这还想不到,就不是诸葛亮的爱徒了。但第三件事他没想到,《孙子兵法》上没写!就是张郃放火烧山。

兵法不能把所有情况都写全,所以害死人!

这火一上来,就不是“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了。马谡军队饥渴难忍,再加烟熏火燎,一时大乱,冲也冲不下去。张郃发动进攻,马谡大败。失了街亭,诸葛亮整个战局就败了。

还有一支奇兵,王平呢?王平作壁上观,没有来救。《三国志?王平传》

记载说:“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王平从此发迹,成为蜀中名将。

用自己作饵,对手才会咬钩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华杉详解

“佯北勿从”,假装败北的敌军不要追。后面有一句“饵兵勿食”,也有这意思,作诱饵的敌军,你不要上钩。

派一支部队上去打,假装败退,引敌人大部队过来,然后出奇兵灭他。这个标准战术,地球人都知道。

但是,到了战场,你还是没法判断他是不是假装败退,看见饵,还是不知道里面有没有钩。

所以才有“纸上谈兵”之说,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判断不了,就不是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