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14218400000031

第31章 行军(2)

英国著名战略家李德哈特评论说:“世上只有两部军事战略书籍,超越所有其他兵书战策,就是《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而《战争论》

比起《孙子兵法》来,还是过时了。”

《战争论》比《孙子兵法》晚了两千多年,李德哈特还说《战争论》过时了,《孙子兵法》才是前沿。这就是孙子的价值。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最后再概括一下。

军队驻扎,总是选择干燥的高地,而避开潮湿的洼地。要向阳面,不要背阴。

“养生”,是靠近水草,便于放牧战马,放牛放羊喂猪,打水砍柴,粮道便利。

“处实”,“实”,是虚实的实,占高地,有靠山,就是实。背后是空的,没有屏障,就是虚。

“养生处实”,就是生活条件有保障,后防屏障没有后顾之忧,就留一面杀敌。

在高处,在阳面,养生处实,军中不容易生病,这样战斗力才强,才能保证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杜牧注解说:“凡遇丘陵堤防之地,当居其东南也。”

所以驻军也和买房子差不多,要选好朝向,朝向好,住起来才舒服。

王皙注解说:“处阳则人舒以和,器健以利也。”

孙子给驴友的救命兵法

原文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华杉详解

这是开始讲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渡河的时候,如果发现河水浑浊,水面有泡沫,那就说明上游有大雨,一会儿河水可能会暴涨。如果此时渡河,可能渡一半,河水暴涨,就给淹死了。

所以不要渡,等一等,等水面平静了,水势稳定了,再渡。

我经常看到报道,因为上游水库放水,淹死下游民众的新闻。大家只是愤怒,却没有提出一个技术解决方案。为什么不能先放下一些信号标呢?比如你一开始,水不要放那么大,放下一些红色警示彩球,隔十分钟放一批,一小时后再正式放水,这样不就给下游河边的人准备时间了吗?否则你就是挨村通知,也必然有没通知到的,突然排山倒海的大水放下来,还是误了人的性命。

这条兵法,对我们一些喜欢户外驴友运动的人也有用。出去登山,在水边宿营,山洪暴发,被淹死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台湾阿里山下也发生过这样的悲剧,游客在河滩上钓鱼,上游洪水下来,河水暴涨。救援人员到了,电视转播车也到了,就是救不下来,最后游客在电视直播下被洪水淹没了。

你记住孙子这条救命兵法:如果看见水开始浑浊并有水沫,那就是上游有雨,水势随时会暴涨!下雨引起的涨水,毕竟和水库放水不一样,是有时间逃生的。

六种危险地形

原文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华杉详解

这是六种危险地形,近不得。

“绝涧”,梅尧臣注解说:“前后险峻,水横其中。”

曹操注解说:“山深水大者为绝涧。”

总之是一条深沟,前面水还不小,你过不去。

“天井”,梅尧臣注解说:“四面险峻,涧壑所归。”

曹操注解说:“四方高,中央下者为天井。”

杜牧引了《军识》的解释:“地形坳下,大水所及,谓之天井。”

天井是四面都高,下面还有水,是个天然的大井。

“天牢”,梅尧臣注:“三面环绝,易入难出。”

曹操:“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

杜牧:“山涧迫狭,可以绝人,谓之天牢。”

三人注解有区别,《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以梅尧臣注解为准。天牢是三面环绝,有一面可以进去,但进得去出不来,那就是天然牢狱。

“天罗”,梅尧臣注:“草木蒙密,锋镝莫施。”

就是草木深密,行动困难,刀枪施展不开,弓也拉不开,箭也射不出来。

就像你打高尔夫球,进了树林,你挥不了杆。

“天陷”,梅尧臣注:“卑下泥泞,车骑不通。”

地势低洼,道路泥泞,车马过不去,天然陷阱。

“天隙”,梅尧臣注:“两山相向,洞道狭恶。”

就是我们经常去旅游景区碰上的“一线天”,大家都喜欢去看。不过旅游是好玩,如果是打仗、行军在一线天里面,就凶多吉少了。

必亟去之,勿近也。

遇到这六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可靠近。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我们离这六种地形远远的,让敌人靠近它。如果在这六种地形附近和敌人交战,则对我们有利的阵地,是我们面对这六种地形,而敌人背靠着它。

曹操注:“用兵常远六害,令敌近背之,则我利敌凶。”

杜牧注:“迎,向也;背,倚也。言遇此六害之地,吾远之,向之,则进止自由;敌人近之,倚之,则举动有阻。故我利而敌凶也。”

所以用兵的关键,是抢先占据有利地形,若碰见六害绝地,我们离得远远的,面向它,等敌人来,把他挤进去。

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一)

原文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yì)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华杉详解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曹操注:“险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者,池也;葭苇者,众草所聚;山林者,众木所居也;蘙荟者,可屏蔽之处也。”

进军路上遇到险要之地,湖泊沼泽、芦苇、山林等等容易隐蔽的地方,要仔细搜索,防止敌人有伏兵或斥候。

以下开始讲相敌,一共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

1.“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

敌人离我们很近,却不动,那是占据了险要、有利地形,有恃无恐。

“静”,是静止不动,不一定安静不出声。前面学过马援讨伐湖南苗族叛乱的战例。马援被困在河滩上,苗人就在峡谷高处对他鼓噪,因为知道他上不去,奈何不得。

2.“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敌人离我们很远,又派少数部队来挑战,那是要引诱我们前进。

上一条说敌军相近而不动,是恃险无惧。这一条相反,敌军相远而挑战,是要诱我前进。《尉缭子》说:“分险者,无战心。挑战者,无全气。”若敌人先占了险地,我们不要与他作战。若敌人隔得远又来挑战,我们不要全气击之,留一手,打打看看。

3.“其所居易者,利也”

如果敌人占据开阔地带,地形肯定对他有利,他想诱我们过去决战。

张预注解说:“敌人舍险而居易者,必有利也。”他放着险要地形不占,要在平坦开阔的地方布阵,那是他根本不怕我们,就等我们去决战。那我们就要谨慎了。这和前面《军争篇》说的“勿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差不多一个意思。

4.“众树动者,来也”

看见树木摇动,那就是敌人来了。

张预注:“凡军,必遣善视者登高观敌,若见林木动摇者,是斩木除道而来也。或曰,不只除道,亦将为兵器也。”

大部队开来,要一路伐木开道,或伐木制作兵器,搭建营盘。总之看见树木摇动,就是敌军来了。

5.“众草多障者,疑也”

曹操注:“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

如果在草丛中设置障碍,那是布下疑阵。敌人可能已经跑了。

杜牧注:“言敌人或营垒未成,或拔军潜去,恐我来追,故结草使往往相聚,如有人伏藏之状,使我疑而不敢进也。”

敌人可能是营垒工事还未完成,怕我们袭营,或者已经拔营撤退,怕我们追击,往往就会把草结成一堆,假装好像藏了人一样,吓唬我们,不让我们过去。

6.“鸟起者,伏也”

曹操注:“鸟起其上,下有伏兵。”

张预注得更形象:“鸟适平飞,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

那鸟本来飞得挺正常,到那儿突然高高飞起,那就说明下面有伏兵。

7.“兽骇者,覆也”

陈皞注:“覆者,谓隐于林木之内,潜来掩我。”

曹操注:“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

所以这“覆”,一是敌人藏在林木之中,偷袭过来;二是“广陈张翼”,兵相当多,攻击面相当大,倾覆式掩杀,所以树林里野兽都藏不住,全赶出来了。这问题严重!

8.“尘高而锐者,车来也”

尘土高而尖的,是战车来了。

张预注解说:“车马行疾而势众,又辙迹相次而进,故尘埃高起而锐直也。”

9.“卑而广者,徒来也”

若尘土低而宽广的,是步兵来了。

战车是排成一行前后走,所以扬尘比较窄。步兵列队比较宽,所以扬尘也宽,但人步行扬起的尘土,没有车扬得那么高。

所以古代交兵,专门有人负责望敌尘。三国时期,曹操追刘备,张飞为了疑惑曹操,派一队骑兵,马尾巴上拖一根树枝,来回奔驰,扬起冲天尘土。不知曹操看了那尘,能看出是假的不?

10.“散而条达者,樵采也”

尘土分散而成条状的,是敌人在砍柴。

为什么分散而成条状呢?首先砍柴是到处去砍,所以是分散的;砍完拖回去,所以烟尘呈条状。

李筌注解说:“晋师伐齐,曳柴从之;齐人登山,望而畏其众,乃夜遁。”

晋军把柴火拖着行军,扬起大尘。齐军看了,以为人很多,吓跑了。

11.“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尘土很少,有来有往,时起时落,那是在扎营。

张预注:“凡分栅营者,必遣轻骑四面近视其地,欲周知险易广狭之形,故尘微而来。”要扎营,一定派轻骑四面观察地形敌情,所以灰尘少,疏疏落落。

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二)

原文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

华杉详解

12.“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曹操注:“其使来辞卑,使间视之,敌人增备也。”

敌军使者来,言辞谦卑。我们派斥候去侦察,发现他正加紧战备。这是敌人在麻痹我们,让我们骄傲,给我们放松,他准备进攻了。

杜牧讲了一个战例,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赵奢救阏与之战。赵奢去邯郸只三十里,就扎营不进了。秦军使者来,都好吃好喝好招待。秦将就以为赵奢不敢来。秦使一走,赵奢倍道兼行,掩秦不备,大败秦军。

张预讲了一个战例,田单守即墨,燕将骑劫围城。田单把自己的妻妾都编进队伍里守城,自己也亲自上阵,都安排好了,派女子登上城墙求降。骑劫大喜。

田单又收民金千镒,让城中富豪拿去献给骑劫,说:“城要降了,希望您的士兵不要抢掠和伤害我的妻妾。”燕军就更加松懈了。

这时田单率军出击,大破燕军。

其实骗人的招,就那几招,书上都写着,但是人们还是会上当,以至于有人感叹:傻子太多,骗子都不够用啊!

人们为什么会上当呢?西方有谚语说:“人们相信一些事情,只是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别人制造的假象,如果符合你的期望,你就会信心满满,甚至得意洋洋地认为:“果然不出我所料!”

比如秦将认为:赵奢小子,他怎么敢来跟我大秦军队交战呢?他肯定不敢来!他果然不敢来!

燕将骑劫则认为:田单怎么是我的对手呢?果然不是对手!不过他还算识时务。你看,城里的土豪都来交保护费了。

13.“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卑辞而来的是要进攻,反之,来使措辞激烈,摆出前进架势的,就是色厉内荏,要跑了。

杜牧讲了一个战例,吴王夫差北伐,和晋国争霸,与晋定公在黄池对峙。

两军还没接战,越王勾践乘虚伐吴。夫差害怕,要回师去救。但跟晋军对峙着,不战而退,一怕折了士气,二怕对方追击,和手下大夫们商议,问:“不战而退,和战而争先,怎么做有利?”

王孙雒(luò)说:“今天必须挑战,振奋人心,然后才能退。”

于是,吴王带了甲士三万,去到离晋军一里的地方列阵,声动天地。晋定公派董褐出使,来问啥意思。夫差亲自接见,厉声对他说:“孤之事君在今日,不事君亦在今日!”要战要和,今日了断!

董褐回去见了晋定公,说:“我看吴王那脸色,似乎有大忧之事,今天如果作战,就是要拼命,不能跟他作战。”于是晋定公让步,先同意讲和。

夫差占了先,得了合约,保了面子,马上撤兵回国。

14.“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

曹操注:“陈兵欲战也。”

杜牧注:“出轻车,先定战陈疆界也。”

轻车先出来,是要列阵作战,派轻车到两边定下列阵的边界。车定好位,插上旗,各个部队在自己旗下集结。这是摆好阵势准备开战了。

15.“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没有实质性的谋约就请和的,一定是有阴谋。

前面讲的田单向骑劫请和,先是女子登城示弱请和,然后是城里土豪以私人身份来交保护费。没发现田单自己开出什么实质性的投降条件来,这就一定是有阴谋。如果他真要投降,肯定要认真讲讲价钱,不是吗?

纪信诳项羽,也是一样。

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包围,十分危急。纪信献计,说我跟主公您长得像,我假扮成您从东门出降,您从西门逃走。刘邦依计而行,给项羽送了降书,说汉王今天晚上出降。项羽大喜。

到了半夜,先是大批妇女陆陆续续从东门涌出,楚军都来围观,等刘邦出来。妇女们走完,天已经亮了,纪信卧在一乘龙车上施施然出来,楚军看刘邦降了,都喊“项王万岁”。等项羽发现这“刘邦”是假的,真刘邦早已从西门跑远了。

项羽就没想一想,刘邦怎会啥条件也不谈,送封信来就说今晚出降?这不科学啊!但是他太骄傲了,认为刘邦就该无条件向我投降。

唐德宗年间,平凉劫盟,也是一个著名案例。

吐蕃首领尚结赞因侵掠河曲,遇瘟疫,人马死者过半,怕回不去了,于是遣使到唐侍中马燧军中,卑辞厚礼,请求会盟议和。马燧同意了。

当时河中节度使浑瑊(jiān)说:“如果国家勒兵境上,以谋伐为计,吐蕃请盟,也许可以听信。现在吐蕃无所求于国家,莫名其妙请盟,一定有阴谋。”

唐德宗不听。

浑瑊和尚结赞在平凉会盟,浑瑊带了三千人去。尚结赞预先埋伏骑兵于盟坛西部,数万吐蕃骑兵一起杀出,唐军的外围部队被吐蕃擒获。浑瑊迅速跳上身边一匹马,逃出平凉川。结果唐朝除了主盟官员外,其余六十多名官员,包括副使崔汉衡和宦官俱文珍等其他会盟人员,全部被吐蕃擒获。唐军死五百多人,被俘一千多人,史称平凉劫盟。

陈皞注解说,两国之师,或侵或伐,如果双方都没有屈弱,无缘无故来请和,那要么是敌人国内有忧危之事,欲为苟且暂安之计。要么是知道我有可图之事,欲使我不疑,先求和好,然后突袭害我。

张预注解说,“无故请和,必有奸谋。”汉高祖刘邦欲击秦军,先派郦食其持重宝去见秦将贾竖请和。这仗还没打呢,怎么就送礼讲和呢?贾竖却信了。刘邦乘他懈怠放松,一举击破了秦军。

16.“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

敌军士兵奔走,展开兵力,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待着和我们交战。

杜牧注解说,这与上文“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相应。轻车出来,两边列界,是要摆阵。轻车划好界竖好旗了,就“奔走而陈兵”,士兵开始奔走各就各位。

《周礼》说:“车骤徒趋,及表乃止。”“骤”,是骤雨的骤,奔驰的意思,车奔驰过去,步兵就要跟上。“及表乃止”,“表”,就是“立旗为表”,是个标志。车先开过去,插上旗,步兵赶紧跟上,跑到自己的旗下就位。

对“期”的解释,也可说“期”的对象是自己的士兵。

张预注解说:“立旗为表,与民期于下,故奔走以赴之。”把旗插好,期待大家来就位。

17.“半进半退者,诱也”

半进半退,就是进退不一,有的在进,有的在退;有时在进,有时在退,队形杂乱不整,那就是要引诱我们前进。他进,怕我们跑了;退,又怕我们不追。所以半退半进。

18.“杖而立者,饥也”

斥候去侦察,如远远看见敌军都倚仗矛戟而立的,证明他们饥饿疲惫,军粮没了。

19.“汲而先饮者,渴也”

如果看见敌军出来打水的人,打了水自己先咕咚咕咚喝一通的,证明敌军营中没水了,都渴得不行了。

20.“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敌军来,见我有利可图而不能进取的,证明他们士卒疲劳,没有战斗力了。

21.“鸟集者,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