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把用间方法,还有前面《计篇》里“兵者,诡道也”说的,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等等,一部《孙子兵法》都用尽了,孙子一点招都没有,眼睁睁看着吴国灭亡。
前面学过的李世民灭窦建德之战,也有内间的作用。
李世民包围了王世充,窦建德来救。李世民抢先占了虎牢关,窦建德攻不进去,还总被他冲出来杀伤士卒。李世民有没有软肋呢?有。他最怕的,就是窦建德不在这儿跟他战,转头去攻打他的后方。兵法不是说了吗?当敌方占了争地,不要去进攻,当引兵而去,趣其所爱,攻其必救,引他出来,再在路上埋伏打他。你不是占了虎牢关吗?你自己占着吧。
这么简单的道理,窦建德帐下当然不会没人知道,谋士凌敬进言说:“应当全军渡过黄河北上,攻占怀州河阳,安排主将镇守。再率领大队人马击鼓举旗,跨越太行山,开进上党县,虚张声势隐藏目的,不必麻烦作战。加速赶到壶口,逐渐惊扰蒲津,夺取河东土地,这是上策。实行这个方针定有三条好处:一是到无人防守的地方,军队万无一失;二是扩大地盘招募兵卒;三是唐军对王世充的包围自己就会解除。”
凌敬所言,既是争地的标准战法,也是围魏救赵之计,可以说也没多大奇妙,都是教科书似的战略,窦建德觉得有理,准备听从。如果这样做,李世民就麻烦了。
这时候,谁帮了李世民的忙呢,是王世充自己。王世充被李世民围得急了,怕窦建德撤兵而去,洛阳城就陷落了。王世充的使者长孙安世私下送金银珠宝利诱各个将领,让他们劝窦建德别走。各个将领全都劝谏说:“凌敬不过是个书生,怎能跟他谈打仗呢?”窦建德耳朵根子软,一个书生的意见,当然顶不过那么多大将,于是他就反悔了,最终被李世民拖死在虎牢关下,被李世民生擒,送到长安斩了。
窦建德的大将们做了王世充的内间,害了自己,害了窦建德,也害了王世充。
这就是领导者的痛苦,人人都会向你进言,但有的人是忠心为国,有的人进言背后,则是为了自己的权位和利益,你怎么分辨呢?连进言的人他自己都分辨不清!窦建德的案例,凌敬是就事论事,公忠体国,大将们则是都得了王世充好处。但他们为王世充说话的时候,也是理直气壮的,并不认为自己是收了钱才这样说,为什么呢?这是古往今来只要是人都拿手的特长——自欺欺人——把自己先欺了,自己都相信自己说话是公允的了,就理直气壮了,我十万大军,为何要躲避李氏小儿区区三千五百人呢?以他们的智商,根本认识不到战局有多么凶险!
内间的案例太多了,专门写一本书都写不完。内间们并不是都怀有叛国的目的,他也不知道自己进的谗言对国家有那么大的危害。他只不过是嫉妒那有能力的人,不希望他建立功勋;或者想表达一点与众不同的见解,找到一种存在感,这就被敌人拉下水了。
我们常哀叹某某主君为小人所误。那小人呢,并不都是伯噽那样的坏人,往往就是一些没有见识的人,他自以为自己对主君忠心得很,主君也认为他是忠心的。往往这种人,最容易被发展成内间,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内间,也不能识别发展他的人送他东西的目的。这种没见识的小人哪,对国家的破坏,比真正的坏人还大!因为主君对他不设防,认为他没坏心。
鸿门宴,刘邦得以逃生,关键在于买通了项羽的亲叔父项伯。项伯认为自己在害项羽吗?不认为。项伯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做了刘邦的内间吗?不知道。他不过是个“老好人”,绝对“没有坏心”,项羽绝对想不到防备他,而他确实在鸿门宴之前就跟刘邦约为婚姻,成了亲家了。
所以国家不能用所谓“有德无才”的人,国家大事,只有有足够才能的人,才能理解,才能参与讨论。真正德高者,其才也高,因为德就是最大的见识,这世上没有“有德无才”这回事,“才”是“德”的前提。没有才的人,不可能有德。
“有欲因败丧而展己之才能者”,这种情况也很普遍,很可怕呀!比如大家本来都是公忠体国,但是主君用了甲的计策,没有用乙的计策。乙是希望这事情最后成功呢,还是失败呢?很多人都会希望他失败,以证明自己的正确。
部分人就可能因此协助敌人搞破坏!
“有翻覆变诈、常持两端之心者。”今天投降这个,明天投降那个的,各方都想争取他,但各方都不信任他,随时把他抛弃。三姓家奴吕布就是典型人物,为什么叫三姓家奴呢?他本来姓吕,这是一姓。后来认丁原为义父,二姓丁。被董卓买通杀了丁原,又拜董卓为义父,三姓董,这就是三姓。不过三姓还不是结束,后来为了貂蝉,又杀了董卓。所以最后他要投降曹操,曹操就不敢留他,把他处死了。
孟达也是。他本是蜀将,投降了魏国,后来经不起诸葛亮引诱,又要降蜀。诸葛亮故意泄露孟达和蜀国交通的信息,让司马懿知道,这样绝孟达的后路,催他下决心举事。司马懿也了解孟达首鼠两端的性格,也写信引诱他,把他稳住,然后卷甲急进,八天到孟达城下,把他斩了。司马懿没赔本,平了孟达之乱,稳住了城池,诸葛亮也有小赚,至少除了魏国一将,折腾了司马懿一场。孟达就被抛弃了。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反间”,就是诱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怎么诱他呢,杜牧说有两种方式:“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所用也。”要么厚厚贿赂,让他更愿意跟我干;要么假装不知道,故意演些假戏给他看,让他回去误导他的主君。
楚汉相争,项羽就中了刘邦的反间计。刘邦想除去项羽的主心骨亚父范增,先用内间,让陈平用了四万两黄金,买通项羽手下将领,散布谣言,说范增、钟离昧等对项王封赏不满,要和刘邦联合灭项王呢!项羽本来封赏方面就不太大方,这话他虽然不敢相信,但也听进去了,这就做好了铺垫。等项羽使者到汉军营中来,陈平先以太牢之具,高规格,好酒肉接待。席间话没说两句,便故作惊讶道:“什么?你们是项王使者?我还以为是亚父使者呢?”马上叫人撤去酒菜,降低接待规格和标准。使者回报,项羽大怒,就把范增撵走了。
这故事听上去像哄小孩的一样可笑,但项羽居然会上当。为什么呢?一是陈平事先的谣言舆论作了很充分的铺垫;二呢,还是在于项羽自己,他对跟他干的人本身就不够慷慨,所以他自己心里就有鬼,就不踏实,就认为任何人要背叛他跟刘邦,都是完全可能的。
所有的疑心,都是怀疑自己。
项羽的疑心并没有错,他自己的亲叔父项伯,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的那个,就是刘邦的内间,在项羽抓了刘邦父亲要杀时,也是他劝住的。刘邦得天下后,赐项伯姓刘,封射阳侯。
刘邦自己也中过反间计,中了谁的计呢,就是那个匈奴狠角色,冒顿单于。
韩王信叛乱,联合匈奴,和汉朝作战。刘邦想一举端掉匈奴,派了十几拨使臣去打探虚实。冒顿把精兵强马都藏起来,尽给汉使看到一些残兵弱马。
所以使者个个回来都说匈奴可击,只有娄敬说这是匈奴反间计,故意误导我们的。刘邦一心想打,信心百倍,骂娄敬惑乱军心,把他关起来,说等我凯旋后再处置你。
结果刘邦在白登被冒顿四十万大军包围,差点挂了。靠陈平设计买通冒顿的宠妃,才议和得归。不过刘邦有个好处,马上把娄敬放出来,封关内侯,食禄两千户。而其他十几个说匈奴可击的,全部处斩。
熟读兵法,也做不到不中计,因为每一次情况都不一样,都有各种可能。
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4、5):生间和死间
原文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华杉详解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死间是最悲惨的了,被派出去的时候,就已经被自己人出卖了。什么叫死间呢,就是传递一些假消息给自己的间谍或使者,让他带给敌人。不知道自己掌握的消息是假的,当然一不可能泄密,二更能得到敌人信任,三呢,他当然也不知道保护自己。所以当真相败露的时候,他一定会被敌人杀死,所以叫死间。
最著名的死间,就是郦食其了。刘邦派他去说降齐国。他凭三寸不烂之舌,真把齐王给说下来了,他还向齐王拍胸脯,说我要是骗你,你把我烹了。
结果呢,他和齐王高高兴兴喝酒。韩信却不愿意一个书生耍嘴皮子比他打仗功劳还大,直接发兵攻打不设防的齐国。郦食其就稀里糊涂成了死间,被齐王架起锅煮了,齐国也为韩信所灭。
春秋时有一个著名的死间案例。郑武公想伐胡国,怎么办呢?先和胡国联姻,让他儿子娶胡女为妻。然后在朝会的时候,问群臣,我国要开疆拓土,往那边发展合适呢?大夫关期思说:“胡可伐。”关期思的判断是对的,但可悲的是,他不知道主公问这话的目的是找一个死间,他这算是第一个举手报名了。
郑武公大怒,道:“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把他推出去斩了。
胡国国君当然很快听说了,非常感动!不设防备,郑武公就起兵灭了胡国。
北宋和西夏作战,还有一个死间的例子。派一个假僧人,吞蜡丸入西夏,被抓住拷问,招供肚子里有蜡丸。取出来一看,蜡丸里是给西夏谋臣的密信,西夏就把那谋臣杀了,假和尚当然也得死。
生间者,反报也。
死间是一去不复回;生间相反,是活着回来汇报的。
李筌注:“往来之使也。”按李筌说法,外交使节,广义上都是生间,都是间谍。
杜牧注:“往来相通报也。生间者,必取内明外愚、形劣心壮、矫捷劲勇、闲于鄙事、能忍饥寒垢耻者为之。”
南北朝时期,东魏西魏争战,西魏的宇文泰派达奚武侦察东魏的高欢军营。达奚武带领三名骑兵,穿着敌人衣服。到傍晚,离敌营数百步,下马偷听,知道他们的军中号令。于是上马经过各军营,好像夜间警戒一样,遇到有不遵守法令的士兵,就拿鞭子抽打。这样,达奚武全都了解敌军的情况,并禀告宇文泰。
陈平这样的人有什么本事呢?就是有分猪肉的本事
分猪肉的本事,就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本事,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本事,协调各方关系的本事,这就是做宰相的本事。
原文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用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华杉详解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
张预注:“三军之士,然皆亲抚,独于间者以腹心相委,是最为亲密也。”
三军将士都亲,但间谍最亲。
杜牧注:“受辞指纵,在于卧内。”
梅尧臣注:“入幄受词,最为亲近。”
都进入到内室交代任务,所以是最亲近的了。
杜佑注:“若不亲抚,重以禄赏,则反为敌用,泄我情实。”
每一个派出去的间谍,都可能被对方发展为反间。如果我不是亲自领导,重重赏赐,恩义相结,就可能反为敌所用,出卖我方军情了。
赏莫厚于间。
要肯花钱,在间谍工作上,花再大的钱,都是小钱,因为你一是在买天下,二是在买自己的生命,结局就是得到天下,和丢掉性命二选一。比如楚汉相争,刘邦被项羽包围,陈平申请说:“愿出黄金四万金,间楚君臣。”刘邦马上给钱,都不问计划,钱怎么花,为什么是四万?为什么不是三万也不是五万?
事莫密于间。
没有什么比间谍更秘密的事,间谍工作,就是地下工作,秘密工作。
杜牧注:“出口入耳也。”
杜佑注:“间事不密,则为己害。”
就像陈平要买通项羽手下,散布谣言,如果事机不密,那就害死自己了。
非圣智不能用间。
杜牧注:“先量间者之性,诚实多智,然后可用之。厚貌深情,险于山川,非圣人莫能之。”
知人知面不知心,你要知他的心,知他的智,知他的能,还要能驾驭他,这是只有圣智之人才能做到的事。
王皙注:“圣智能知人。”
陈平是专给刘邦做间谍工作的,很多人都否定陈平的人品,最著名的传言就是“盗嫂受金”。“盗嫂”,是说他哥哥对他特别好,他却跟嫂嫂私通。这个没有明确证据,但传言很盛。“受金”,则是他跟刘邦当官后,收受下属贿赂,这个是刘邦责问他时,他自己承认的,他说他刚来,没钱,没钱就办不了事,所以才受贿。很多人都否定他,刘邦却信任他,把最机密重大的谍报工作交给他负责。
陈平自己是不是圣智之人呢?他做谍报,用了哪些人,怎么用,史籍没有记载,但是记载了他年轻时的一件事迹,每年社祭,乡亲们都愿意陈平做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因为他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善!陈孺子之为宰!”小陈宰肉宰得太好了!
陈平感慨地说:“嗟乎!使我能宰天下,亦如是肉也!”——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
所以陈平这样的人有什么本事呢?就是有分猪肉的本事。分猪肉的本事,就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本事,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本事,协调各方关系的本事,这就是做宰相的本事。
陈平之后不仅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而且在刘邦死后,保全自己,吕后死后,诛除诸吕,匡扶汉室,都立下安邦定国之功,成为汉朝宰相。
非仁义不能用间。
“仁义”怎么解?
陈皞注:“仁者有恩及人,义者得宜而制事。主将者,既能仁结而义使,则间者尽心而觇(chān)察,乐为我用也。”
王皙注:“仁结其心,义激其节。”
张预注:“仁则不爱爵赏,义则果决无疑。既啖以厚利,又待以至诚,则间者竭力。”
所以仁义,是一种领导力,既能与人心心相印,又能不吝啬赏赐,决策断事还能果决无疑。你的胸怀,你的人格,你的情义,你的慷慨,你的洞察,你的决断,你的本事,都让人服气!让人除了踏踏实实、死心塌地跟你干之外,不作他想!
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间谍工作太高深,太凶险了,我们的任何间谍,都可能被敌人策反,被敌人控制。驾驭间谍,既要推心置腹,恩义相结,又不能信任任何人。这推心置腹和不能信任之间的关系,太微妙了。
间者回来汇报,他说的是否是实情?或者他以为是实,而实际是敌人制造的假象来骗他的。这要非常微妙之间的思考,才能得到实情。刘邦这样的用间大师,也会上这样的当。比如他上冒顿的当,派出十几拨使者,都看见匈奴的残兵弱马,每个人都说匈奴可击,只有娄敬说肯定是装出来麻痹我们的,引诱我们去击他。以刘邦的智慧,竟然把娄敬关起来,相信了那十几个说可击的,结果差点回不来了。
就像所有的骗术一样,冒顿的骗术是教科书似的,任何一本《骗术大全》
上都写得明明白白的,非常简单的,甚至是拙劣的,是人都能想到的,一眼就能识破的。为什么以刘邦的智慧,也会上当呢?因为这假象符合他的期望,而且他贪图击破匈奴之功利。你有所期待,有所贪心,就会上当。
人们会相信一些事情,只不过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微妙,微妙啊!太微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