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14218400000005

第5章 计篇(4)

《孙子兵法》开篇说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一动作就是生死存亡,不仅是战士们的生死存亡,而且是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

第二个观念,胜可知而不可为。探查敌我,便知道有没有胜算。如果没有胜算,你想上了战场再强取其胜,那是不可为。因为敌人也是身经百战,不是我们喊几句口号就能打败了。更何况口号人家也没比我们少喊。

第三个观念,不要百战百胜,要一战而定。打过来打过去,没什么结果,还要接着打,白白流血,浪费钱粮。那是为将之罪。要看准时机,稳准狠一战而定,解决问题。

所以当敌方实而强,我们一要防备避战;二要耐心忍耐;三要外交协调;四要伺其虚懈,等他犯错,引他失误,如李世民言:“多方以误”;五则看准时机,一鼓而下。

典型战例是吕蒙取关羽。

关羽在荆州,兵势强盛,百战百胜,甚至收降了魏军猛将于禁,北方多处反叛曹操的民间武装都响应他,受他遥控。关羽威震华夏,以至于曹操都想迁都以避其锋芒。司马懿献计,东吴必不愿关羽得志,于是联络东吴,共同对付关羽。

刘备的荆州本是跟孙权借的,借了赖着不还,双方谈判,各分了一半。所以东吴在此事上心里是不平衡的。偏偏此时关羽骄傲自大,无所顾忌,因新得于禁三万人马,粮草不够,竟恃强抢了东吴粮仓。新仇旧恨,孙权就下了决心。

孙刘是联盟,关羽在荆州,本来只是对魏作战,此时一心要取魏樊城。但他也并未放松对东吴的警惕,怕东吴大将吕蒙抄他后路,所以留了大量备兵留守荆州。

所以对此时如日中天的关羽,曹操是恨不得强而避之,吕蒙则是实而备之。吕蒙要取荆州,须得让他撤去荆州守备,让荆州由实变虚。

关羽有调动荆州兵马的需求,因为他要取樊城,北方前线缺人。荆州的部队是留下防吕蒙的。吕蒙于是想了一招:装病。

吕蒙装病倒是容易,因为人人都知道他本来多病,而且还真在此战之后病死了。吕蒙称病回建业,换来陆逊镇守陆口。

陆逊此时,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他一到,就以超级粉丝的身份,给关羽写了一封表达无限仰慕的信,向偶像报到:“能和您的防区接临,这是我一生的荣幸,希望关叔叔多多关心爱护年轻人,我绝不敢,也不会与您为敌。”

关羽放了心,就把荆州兵马调到樊城前线去了。这边吕蒙即刻率大军杀回来,取了荆州,抄了关羽后路。到此战结束,关羽被俘斩首。

刘备之败,实败于关羽。荆州一失,就决定了刘备在统一天下的竞争中已经出局。因为荆州才是他逐鹿中原的门票。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在蜀北汉中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万山丛中,他哪里杀得出来?运粮还得靠木牛流马的神话。至于关羽之死直接导致张飞、刘备的相继死去,三兄弟时代结束,也是令人扼腕。

关羽是典型的百战百胜,一败而亡。《孙子兵法》说,真正的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因为善战者不打那么多仗,只打容易的仗,不打跌宕起伏的仗,没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故事都是讲给老百姓听的,关羽则恰恰和孙子的胜将标准相反,他威名赫赫,在民间是集道德、智慧、武功于一身的千古第一人,而在专业人士看来,关羽实误国之臣也。

忘了本谋,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

原文

怒而挠之。

华杉详解

杜牧注解说:“大将刚戾者,可激之令怒,则逞志快意,不顾本谋也。”

对刚烈易怒的敌将,激怒他,给他施以冲动的魔法,他为解一时之恨,逞志快意,就会不顾本谋,本来要干的、最重要的事也不顾了,一定要马上解恨。结果恨没解,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

这种诡计,主要是针对性格刚烈的敌将。《尉缭子》说:“宽不可激而怒。”那性格宽厚者,他本来就不容易冲动,你没法激怒他,引他上钩。

典型战例,是楚汉相争时汉兵击曹咎的“汜水之战”。

项羽在成皋与刘邦对峙,谁也拿不下谁。刘邦就打了项羽一个后腰,派遣卢绾、刘贾率领两万多人渡过白马津,协助建成侯彭越袭击楚军的后方梁地,攻下十多座城池,切断楚军的补给线。

项羽被迫亲自率领军队,分兵去攻彭越,委任曹咎守成皋,临行前仔细叮嘱:“谨守成皋,则汉军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

项羽走后,曹咎遵照项羽的命令坚守不出,刘邦就施了“怒而挠之”之计,在成皋城边专门筑了一个高台,每日在台上骂喊羞辱楚军,一连骂了五六天,楚军受不了了,曹咎也沉不住气了,忘了他在这儿的“本谋”是干什么的,要出城教训教训这帮混蛋!曹咎率军出战,渡汜水,渡到一半时,汉军来了个标准战术,半渡而击,楚军大败,成皋失陷,战局平衡打破。

曹咎自知将命丧于此,又愧见项羽,于是在河边自刎而死。

“怒而挠之”之计,诸葛亮对司马懿也使过,不过没成功。

由于关羽丢了荆州,蜀汉只能从北线汉中的崇山峻岭出发去伐曹魏,他的问题是粮食运不上去,为什么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每次都半途而废,核心原因是没粮。每次差不多一个月时间,过了一个月还没打赢,就得撤兵,否则回去路上吃的粮食都不够。所以诸葛亮必须速战,最好是野战。曹魏也知道了规律,熬你一个月,就把你饿回去了,我不战则必胜,战则不一定,所以不出战,已成为曹魏君臣上下高度一致的策略。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双方在五丈原对峙,司马懿照例高挂免战牌。诸葛亮百般挑战不得,也施了“怒而挠之”之计,给司马懿送去女人衣服侮辱他。

司马懿根本不上当,还是不出战。结果诸葛亮心力交瘁,病逝军中,蜀汉的北伐事业就结束了。

司马懿这是很强的“本谋意识”,始终不忘自己的根本目的、基本策略。

忘了本谋,这是我们每个人常犯的毛病,不仅仅是因为愤怒,任何的干扰都会令我们越来越远离本质的目的,而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追求枝节,而忘了本质。

所以佛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本谋和初心,是我们每天、每事,要对照检核的,要拒绝冲动,拒绝诱惑,排除干扰,坚持本谋,不忘初心。

示弱不是羞耻,争什么不要争气,特别是不要争一时之气原文

卑而骄之。

华杉详解

假装谦卑,让对方骄傲,让对方轻视自己。轻视就不会防备,不防备就可以发动突然袭击。

典型战例是冒顿(mòdú)袭东胡。

秦末,匈奴冒顿单于初立。东胡强,派使者来说,你父亲头曼在时那匹千里马不错,给我行不?

冒顿问群臣,给不给?群臣都说东胡无礼,先君的千里马是我们的国宝,怎么无缘无故给他?

冒顿说,与邻为善,还爱惜一匹马么,给他!

过一阵子,东胡使者又来了,说你老婆那么多,送一个给我吧。

群臣皆怒,说东胡无道,竟然找我们单于要阏氏!发兵打他!

冒顿说,与邻为善,还舍不得一女子么,给他!

又过一阵子,东胡使者又来了,说你们有弃地千里,你们也没用,送给我吧。

冒顿又问群臣。大家看单于连老婆都可以送人,也不知道这回该说给还是不给。于是只能含含糊糊地说,给也行,不给也行。

冒顿大怒,说土地是国本,国本能给人吗?把说给的人全部斩首,发兵攻打东胡。东胡轻视冒顿,根本没有防备,冒顿就灭了东胡。并一口气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指内蒙古河套地区),北侵燕、代,一举收复了秦朝时蒙恬侵夺的匈奴土地。后来围汉高祖刘邦于白登,之后议和约为兄弟的,就是这位冒顿单于。

刘邦死后,冒顿又开始打汉朝的主意。

刚死去阏氏的冒顿单于遣使者送来一封言辞极为不敬的国书给吕后,上面写道:“孤偾之君,……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他说我老婆死了,你老公没了,不如咱俩成亲如何?

吕后当然大怒,群臣激愤,樊哙说:“我愿意带着十万精兵,横扫匈奴。”

中郎将季布喝道:“樊哙可斩也!当初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还被困于平城,今哙如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这是当面欺君!”

吕后决策,还是继续和亲政策,不与冒顿作战。给冒顿回信说:“感谢单于还惦记着我们哪。不过我们这儿有什么可以招待单于您呢?想来只有雄关万山、兵马甲士可供一观吧。单于一定想来游玩,诗书雅颂都没啥意思,只有将士们陪您‘游猎’。我年老气衰,发齿脱落,但是要打猎,还是乐意跟大家一起娱乐娱乐!”

冒顿本是试探一下,看刘邦死了,汉朝是否有机会攻取,故意发书刺激一下,看吕后大局在握,也就作罢,赔礼修好。

疲劳战

原文

佚而劳之。

华杉详解

我们要以逸待劳。敌人如果也很“逸”,就骚扰他,折腾他,让他疲于奔命。

典型战例是春秋时吴楚之战。

吴伐楚,公子光问计于伍子胥。伍子胥说:“可以把军队分成三师。先以一师出击,他肯定尽众而出,我们则马上撤退。等他也撤退了,再换一师上去。

他出来,我再撤退。就这样反复调动他,多方以误之,让他疲于奔命,然后我们三师尽出,一举克之。”

公子光依计而行,结果楚军统帅子重“一岁而七奔命”,一年给折腾了七回。吴军最终发动总攻,攻陷了楚国都城郢。

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相争,官渡之战前,田丰给袁绍献的也是此计,但袁绍没听。田丰的战略是:

操善用兵,不可轻举,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有四州之地,外结英豪,内修农战,然后拣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矣。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悔无及也。

毛泽东总结红军的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也是这个意思。

兵法都很简单,难的是判断。比如那敌军来,你怎么知道他是来骚扰的,还是来总攻的呢?实际上我们无法知道。所以,毛泽东说:“一上战场,兵法全忘了。”随时有紧急情况要你处理决策,哪顾得上兵法。

怎么办,就要胸中有全局,是你调动敌人,不是敌人调动你。

对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保护好自己,不轻易出战。如李牧防匈奴,坚壁清野,城门一关,任你如何挑衅,我没准备好,我就不出战。一年没准备好,就一年不战。十年没准备好,就十年不战。哪天准备好了,时机到了,就一战而定。

对敌人呢,就像李世民说的,观古今兵法,就一句话:“多方以误之。”想方设法引他失误。

大家读的都是同一本兵法,都会背,但差距怎么这么大呢?原因在于判断,你判断不了现在发生的是什么情况。是判断不了敌情吗?表面上是对敌情没判断,本质上是对自己没判断。你只要对自己判断清楚了,任他什么敌情,你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为什么会中“离间计”?

原文

亲而离之。

华杉详解

李筌注解说:“破其行约,间其君臣,而后改也。”就是破坏他的外交盟友,离间他的君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