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巧于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14218700000015

第15章 采用特别的沟通方式——这样的沟通方式很有效

案例导引

李丁小学时,成绩一直很优秀。小学毕业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一中,初中毕业免试进入高中重点班。但到高一下学期,李丁开始沉溺于电脑游戏不能自拔,不是晚归,就是迟到,学习成绩一下滑至班里第51名,成了学校老师眼中的“捣蛋”学生,李丁的父母更是无计可施。为此,父母与李丁之间多次产生语言碰撞,最后发展到做父亲的在无奈之下施以拳脚,儿子也瞪着眼、攥着拳,心理根本无法沟通。一天晚上11点钟,本应在10点钟就回家的李丁仍不见踪影。父母在家里坐立不安,一听到大门响,李丁回来了,父亲又怨又怒,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而李丁也不示弱,还跟父亲申辩学电脑的道理,最后是不欢而散。李丁进房间睡去了,父亲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突然之间,父亲想到了给近在身边的儿子写一封信。凭着真挚的父子感情,一封长达千字的书信一气呵成。信中饱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爱,包含着对儿子的希望,同时也客观地对儿子的错误进行了批评。母亲拿着这封信,悄悄推开李丁的房门,放在了早已睡熟的李丁的床头。

一封家书,在李丁的身上发生了神奇效力。从那以后,李丁就像换了一个人,再不进电脑部打游戏了,而且再没有发生过和父母顶嘴之类的“较量”,再加上学校老师对他的关爱,学习成绩逐渐上升,到高二学期末,成绩已在学校名列前茅,高三毕业高考时,成绩跃至全校第一名。

1.巧妙地利用字条与孩子交流

当父母与孩子交谈、讨论问题,由于情绪激动而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可以试试用字条来交流。

有一位母亲,自我意识很强。她有时与女儿争论得面红耳赤。两个人在无话可说时,就用字条来交流,久而久之,这种交流成了习惯。

一次,女儿在与母亲争论后留下了这样的字条:

亲爱的妈妈:

下面是我要买木鞋的理由:

①您一直想要双靴子,最后你得到了。

②如果木鞋伤害我的脚,那是我的事。

③圣诞节奶奶给我钱时,她说我可以买任何想要的东西。

爱你的女儿

看完女儿的字条,母亲让步了。几年中,母女俩不时地交换着字条,讨论着在学校和家庭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字条,有的是女儿在争吵后的道歉,有的是母亲感人至深的教诲。字条,已成为她们在生活中交流的特殊方式。

女儿在读初中时,给母亲写过这样一张字条:

亲爱的妈妈:

无论我情绪怎样,你的信总让我感觉好极了,有时甚至让我流泪,因为它深深触动了我。我非常高兴我们拥有现在这种关系,虽然我们有争吵,我想那就是十几岁的孩子同一位三十几岁成人一起的生活吧!

我爱你。

爱你的女儿

无声的字条交流已成为她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母亲陷入困境时,女儿写字条鼓励母亲;在女儿心情烦躁时,母亲写字条为女儿排解忧愁和烦恼。

教子忠告

孩子虽然单纯,却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希望被尊重,更怕别人伤害他的自尊。因此,字条这种无声的语言,很可能会成为他心灵上的一支安慰剂。

在生活中,如果做父母的与子女发生了冲突,不妨试试字条的力量。

因为字条可以体现父母对孩子的亲切态度,也可以体现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与父母是平等的,这对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非常重要。而且写字条还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身的问题和缺点,这是一种孩子能够接受的很好的交流方式。

孩子所接触的世界很有限,而且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容易对生活产生厌倦。当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如果母亲采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有时会伤了孩子的自尊,此时写一张字条就成了最好的沟通方式。

在生活中,巧妙地使用字条沟通,可以让爱表达得更透彻。桌子上的一纸留言,床头上的一封短笺,日历上的一句贴心话,都具有一股力量,渗透着语言无法表达的爱。

如果你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当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请试试这种无声的爱吧。

2.用书信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古人有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就是说,家信的情感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可是在信息时代,随着电话、网络的发展,人们遗忘了书信的魅力。

而实际上,写信是父母与孩子的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在书信中,你可以精心选择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许多当面无法表达的情感,都可以通过写信来表达。

一位爸爸是公司的领导,经常因为公事要出差,在远离孩子的时候,他经常会用写信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他认为,写信比打电话更能增加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这位爸爸说:“电话虽然方便,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电话里说的事情容易忘记。因此,对于情感沟通及需要心理疏导的问题,我都会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

教子忠告

当孩子与父母之间正面交流时,因我们的语气、表情已不能为孩子所接受,交流肯定不会有好结果。而选择让孩子以平静的心情反复品味父母书信中的殷殷深情,接受充满爱的批评,必将收到好的效果。

有一次,上中学的儿子因为与同伴意见不合而闹别扭。儿子在信中一再指责同伴的不是。这位爸爸接到信后,他没有批评儿子的不是,而是告诉他,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意见都会不一样,每一个人不一定必须同意他人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完全可以求同存异,不必要拘泥于小问题。同时,他还告诉儿子,尽管人与人之间的意见经常会不一样,但是,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人格,不要指责他人。

这种文字沟通让孩子慢慢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与父亲的感情也非常融洽。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过:“有时候,对于某些我觉得不便用口头表露的情感,我会把要表达的意思以书面的形式,写在纸条上,这使它们加重了自身的分量,并显得更加真实可信。”那么,现在的父母们也可以试着用书信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3.为孩子的倾诉安排“专门时间”

定期用专门时间倾听孩子的话,孩子会越来越信任你。

许放家每晚都会召开一次特殊的“座谈会”。说它特殊,是因为每次“会议”的“主持人”都是许放,而爸爸妈妈是最忠实的听众。

许放有时会说到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比如“我们种的小树又长高啦”、“饲养员喂的兔子妈妈生小兔子啦”、“老师今天上课时做的实验让我们看到彩虹啦”、“我们小组办的黑板报受到老师的表扬啦”,有时又会说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苦恼,比如“我不喜欢和女孩子玩,可我该怎么和同桌的女孩搞好关系?”“我在课堂上向同学借了一支铅笔,可是老师误会我上课说话”,等等。

爸爸妈妈总是面带微笑地听着孩子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真的是很专注地在听,有时会对感兴趣的事情做些提问,许放很开心地为爸爸妈妈解答,小脸上全是满足;有时他们又真切地分担孩子的苦恼,给一些意见。

久而久之,在许放家形成了这样的惯例,就是一吃完晚饭大家就坐到沙发上吃着水果开心地谈论各种话题。即使爸爸妈妈真的有事情要做,也一定会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听儿子说话。在这样的过程里,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定期给孩子“专门时间”,意味着你开始尊重孩子的判断力,并愿意与他分享整个交谈的过程。当孩子有安全感或信任感时,才会向其信任的成年人诉说心灵的秘密。因此,父母应无条件地爱孩子,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这样,才有可能经常倾听到孩子的心灵之音,而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所以,不要吝啬那一点点时间。因为这一点时间可以帮助你朝孩子的内心世界迈进一大步。

4.让幽默使亲子沟通更有效

据调查发现,活泼开朗、讨人喜欢的孩子通常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幽默感。而具有幽默感的孩子的人际关系也比不具备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

毫无疑问,孩子的幽默感来自父母。作为父母生命的延续,孩子继承了许多父母的个性特点。要想培养出一个具有幽默感的孩子,父母就必须先做善用幽默感的父母。

洋洋的玩具是“活”的。因为它们一会儿出现在客厅里的茶几上,一会儿出现在洗手间的盥洗池里。最离谱的一次,妈妈发现一个被冻得硬邦邦的橡皮鸭子正躺在冰箱的冷冻室里。

洋洋没有把玩过的玩具放回原位的习惯。他总是把它们到处乱扔,然后当他要玩的时候,他再到处去寻找。

妈妈非常希望洋洋可以改掉这个习惯。但是该怎么跟他说呢?妈妈看着满屋子玩得热火朝天的儿子,觉得很伤脑筋。

晚上爸爸回来了,妈妈跟他说了自己的苦恼。爸爸笑着说:“交给我吧,让我来试试看。”

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了,洋洋当然没有要把玩具收回去的意思。

爸爸对洋洋说:“儿子,晚了,你该睡觉了。”

洋洋答应着“好”,丢下手里的玩具就想跑。爸爸拉住他:“别忙。你要睡觉是因为你累了,不过玩具们陪你玩了一天,它们也累了,你带它们回去睡觉吧。”

洋洋对爸爸的说法觉得很有趣,不过他说:“可是它们这么多,我怎么带它们回去睡觉呀?”

爸爸说:“你动员动员那些力气大的玩具嘛。让坦克背着小熊和小鸭,小猴比较灵活,让它挂在飞机的尾巴上不就行了?”

洋洋笑了,他兴高采烈地照着爸爸的话把玩具弄回了自己的房间。从此以后,洋洋每天晚上都会动员他的“大个子”玩具们把“小个子”玩具们带回“家”。

洋洋之所以这么配合?是因为爸爸用独有的幽默语言让收拾玩具的过程也变成了玩。而孩子是永远不会拒绝玩耍的。

言言是个“忘性大王”。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他在从冰箱里拿了果酱涂抹面包以后,总是忘记把果酱的盖子盖上就放回了冰箱里。所以现在只要一听到他打开冰箱的门,妈妈都要叮嘱他:“言言,记得把果酱瓶子的盖子盖上哦。”言言总是答应着:“好。”不过一抹完果酱,他立刻又忘了。

妈妈对此大为头疼。不过当她想到那个好办法的时候,她就觉得其实让孩子记住盖上果酱瓶子的盖子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当言言到厨房里拿果酱的时候,妈妈跟在他身后一起进去了。言言抹完果酱,看见妈妈站在自己身后,便说:“妈妈,你是不是进来提醒我给果酱瓶子盖上盖子?”

妈妈笑笑说:“不是的,我只是来告诉你,冰箱里很冷,如果你不给果酱瓶子戴上‘帽子’,那么果酱会冻感冒的。”

言言愣了一下,笑了起来。从那以后,每次他把果酱放回冰箱再面对妈妈询问的目光时他都会笑着说:“妈妈,别担心,果酱戴了‘帽子’,它不会感冒的。”

这时母子两人总是会不约而同地笑出声。

父母带给孩子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当指责与絮叨都化成欢快的笑声时,孩子将会成长成一个健康活泼的少年。这种无与伦比的欢乐与说教无关,与幽默有关。

5.多用电话与孩子传递情感

许多父母习惯于用电话同他人沟通和交流,却忽视了用电话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有些父母认为,一家人天天在一起,用得着打电话吗?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电话不仅仅能传递信息,也是传递情感的一种工具。同样一句话,面对面听来可能不觉得怎样,但是,特地通过电话来传递时,则往往更令人感动。

那么,父母在给孩子打电话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打电话要关注孩子的心理

教子忠告

电话已是现代人普遍使用的通言工具之一。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自己非常关注,这时,父母可以通过电话多跟孩子聊聊关于他自身的话题,包括他的想法等,以达到良好的情感互动效果。

一位单亲爸爸长期在外面做生意,10岁的儿子东东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每两天都会打电话回家,但是,儿子却不愿意与父亲说话。

有一次,父亲又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正好是儿子。

“东东,最近乖不乖呀?”爸爸开口就问道。

“嗯。”

“有没有惹爷爷奶奶生气?”

“没有。”

“你的学习怎样……”

“你等会儿,我叫奶奶来接电话。”儿子竟然把电话搁下了。

这位爸爸心里觉得非常沮丧,尽管自己外出挣钱,但是,自己并没有忘记教育儿子。他总是非常努力地想要与孩子沟通,可是儿子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呢?

事实上,这位爸爸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理。尽管爸爸主动地与儿子沟通,但是,沟通的内容却是儿子不感兴趣的。也就是说,爸爸没有找到儿子感兴趣的沟通点,总是不断地询问儿子的表现与成绩,结果,儿子就产生了逆反的心理。

(2)用电话传递对孩子的祝福

孩子做对了一件事情,取得了一次成功,对他来说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许多父母却往往忽视孩子的成功,剥夺孩子的成就感。这样的孩子不仅体验不到成功,容易降低成年后的成就欲,而且会讨厌父母吝啬对自己的鼓励与掌声,对父母产生抵触的情绪。

(3)用电话表示对孩子的感谢

“孩子,谢谢你!”这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但是,很少有父母能够大大方方地说出来。确实,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衣食住行都是自己提供的,为什么还要向他说“谢谢”呢?事实上,向孩子说谢谢其实是在提醒孩子,要学会感恩他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这种温和的教育方式往往比简单地对孩子说“你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更有效果。因此,当你无法当面向孩子说“谢谢”的时候,不妨用电话来表达,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感动,加强亲子关系。

6.给孩子安排一个工作岗位

有一位教育学专家在他的著作中呼吁说:“望子成龙的父亲们,让孩子做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料理和家务劳动吧,切勿剥夺了孩子早期劳动训练的机会。”

在西方国家,人们早已注意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有的国家如德国、瑞典等甚至把孩子的劳动义务明明白白地写进了法律: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在花园里劳动、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和在花园里翻地;16~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可见,它们是多么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与热爱劳动的意识。

孩子爱劳动,将来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不然,可能依靠别人,那种生活是很难让人称心如意的。那么,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劳动热情,一般采取怎样的方法呢?有关专家认为,家长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些劳动岗位,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在这项工作中做父母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劳动岗位应固定

给孩子确定一个长期固定的劳动岗位,如洗碗、铺自己的床等,并规定具体的标准。完成得好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出现有意逃避劳动的情况,应与孩子交谈,了解其心理状况,视具体情况加以解决。

(2)选择劳动岗位应有的放矢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和时间。这里有两个原则值得借鉴:一是“推进”,孩子有哪方面长处,可以为他选择相关联的劳动活动,如孩子喜欢看父亲做菜,可以让孩子试试手;二是“弥补”,孩子有哪方面弱点,则可以选择一些能对他的弱点进行锻炼的劳动活动,如孩子胆小羞涩,就可以安排让孩子上街购物等。

(3)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孩子开始学习劳动时,家长必须言传身教,一步步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以后再逐步让他自己干,并要注意安全、卫生,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4)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

对孩子的劳动成果,家长应及时地给予表扬,还要鼓励孩子不怕困难,敢于实践,动脑筋想办法,使劳动进行得又快又好。

孩子的劳动与成人不同,不应以他们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而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