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实用心理学3
14220000000057

第57章 怎样树立健康的消费心理

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与很多的消费观念有着差异,怎样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消费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消费心理误区的表现:矛盾与冲突相交织

(1)猎奇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摆阔心理。

学生在消费活动中常常有一种猎奇心理,他们往往会被一些新产品和新食品以及一些五光十色的玩具、小玩意、图片、图书、服饰所吸引,总会不知不觉地“掏口袋”,对以前没参加过的一些商业性的促销和娱乐性活动也总想去尝试一下。学生消费具有摆阔心理,跟着名牌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跻身于“贵族学子”的行列。他们吃高级食品,喝高级饮料,穿名牌服装,戴昂贵首饰,逛精品商店,他们追逐的是豪华气派。他们中普遍流行着一套不成文的“原则”,即非名贵品不用、非畅销书不看、非高档店不进、非名牌衣不穿。名牌代表着身价,再说穿上名牌使人无论从外表还是心理,都感到特酷,年轻时不穿名牌酷一下,太对不起自己。当然,在校园里,像这样盲目追求酷的学生虽不占多数,但也并非凤毛麟角。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学生的消费思想没有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心理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从众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攀比心理。

学生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学生本是纯消费者,但令人困惑的是很多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讲攀比。别的同学喝饮料,自己当然不能喝白开水,别的同学穿“佐丹奴”,自己干脆来套“金利来”。别的同学庆贺生日开“Party”,自己也逢“喜事”举办宴会。别的同学互赠礼品,表情达意,自己当然不甘落后,迎头赶上。学生消费具有从众心理,感觉和想法往往会受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许多学生会有这样的心理:别的同学在买、在玩,如果我不去,显得太寒酸、太落伍了、太不合群了。盲目的从众心理导致学生互相攀比,炫耀消费,把高消费当作现实社会优越感和虚荣心理的手段。这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3)求异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炫耀心理。

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现象,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而且,在吃喝玩乐上,名目繁多,令人咋舌:评了奖学金要请客;选为班干部要请客;在某项比赛上获奖也要请客等等。学生消费的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又有新要求,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承受能力的消费,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学生合理消费心理的培养:调适与塑造。

(1)用理智的判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一方面,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各种刺激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追求决定了他们对时尚的事物和新事物的流行有着独特的“天赋”,而校园生活在一般时间内又缺乏新鲜感和刺激,为此学生总试图打破这种沉闷的局面。另一方面,学生自我意识急剧发展,但自控力差,渴望独立,受人尊重、重视,强烈需求社会承认他们的“自我价值”,承认他们是“不同的新一代”。这种心理驱使学生竭力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独特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学生应该学会以合乎原则性、逻辑性的思维去调节情绪与情感,化不良消费为合理消费。用理智的眼光去分析对待客观现象,并以理智的判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从而控制不良消费情绪与情感的产生。首先要检查消费中是否掺杂攀比的因素,要作自我反省,选择消费目标既要有实用性,又要有灵活性。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建立合理的消费计划、消费方式。再次要注重消费生态意识的学习,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社会责任感。

(2)用转移调节的方法缓解不良的消费情绪。

古人云:“侈则多欲”,而“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纵观近年来一些学生染上的抽烟、赌博等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其中不少学生就是缘于家庭经济优裕而忽视节俭,任意挥霍钱财所引起的。因此,节俭对自身的修身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每一个学生都要养成节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当不良的消费情绪发生时,应尽快从心理困境中解脱出来,逐步掌握根据自我要求,有意识地把自己已有的情绪和情感转移到另一个方向上,泛化大脑皮层中出现的强烈兴奋点,改变“意识狭窄”现象,从而使不良情绪与情感得以缓解。克服不良消费心理,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善于抵御不符合消费目标要求的种种诱惑和干扰,从而培养合理的消费心理,并注重消费伦理、消费质量、精神文化消费的提高。

(3)用自我激励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养成节俭习惯,资助那些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寒的学生,这样不仅培养了自我的节俭意识,而且提高了自我的经济意识和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自我的思想觉悟。当不良消费心理出现时,借助自我暗示、机动强化、兴趣回涨、改善需要等精神勉励法,增强良好情绪与情感形成时的内部动力。当遇到消费烦恼时,不妨变换一下角度,辩证地看问题。这样就不会一叶障目,夸大烦恼,也不会因为一时得失破坏情绪。这就要求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拓宽生活空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感受更多的兴趣,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健康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

学生健康消费方式的养成:全方位与多角度。

(1)家庭是学生培养合理消费心理的基础。

父母日常生活中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少家长自己节衣缩食,却给孩子设计了“吃的讲营养,穿的要漂亮,玩的要高档,用的要排场”的理想模式。孩子们成了家庭生活的中心,成了家中的“太阳”,以超前消费为特色的生活方式误导了学生的消费心理,助长了学生不良的消费行为。而且,作为家长的“重点保护对象”,习惯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学生就会理所当然地享受一切。而许多家长对孩子在消费行为中的无理要求要么迁就放纵,要么束手无策,直到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深深刺伤父母的时候,父母才如梦初醒。作为父母应该首先培养自己的正确消费观念,坚持正面教育,科学引导,懂得消费的合理性。

(2)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合理消费心理的关键。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观的内容,普遍缺少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对学生的消费教育首先是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对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全面、客观。在消费思想教育中加强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充实、更新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正确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引导他们走向合理、科学、健康的消费方式,这应引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使学生真正成为消费的主人。

(3)社会环境是培养学生合理消费心理的支柱。

现在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给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学生高消费的心理基础。因为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所以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消费观念,他们对消费的认识及消费行为呈现明显的不稳定性、片面性、极端性等特点。学生阶段正是长知识和养成良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培养学生合理消费心理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