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实用心理学3
14220000000072

第72章 抬起头,不再自卑

时间:2004年2月上旬

地点:云南大学

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与三位同学玩纸牌时因琐事发生争执,认为这三位同学说自己为人差、性格古怪等,并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名声受到诋毁,感到很绝望,于是决意杀害他们,因担心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妨碍其作案,决定将四人一起杀害。接连三天内,马加爵采取用铁锤打击头部的同一犯罪手段,将四名同学逐一杀害,并把被害人尸体藏匿于宿舍衣柜内。事后马加爵乘坐火车逃离昆明。3月1日,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悬赏20万元通缉马加爵。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三亚市被警方抓获。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6月17日,马加爵被执行死刑。

这是当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的始末。马加爵,云南大学学生,曾是广西南宁高考总分第二名的考生。一个让无数人羡慕的天之骄子,为什么最终会走上绝路?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此进了研究和反思,其中犯罪心理学家李玟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了全面调查,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之后写出了上万字的《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报告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马加爵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都与自卑有着很大关系。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不良情绪,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一种情感因素。自卑心理较强的人往往会因缺乏自信而表现出不愿与人沟通,终日郁郁寡欢,消极沉闷,甚至会并发消化不良、失眠,最终导致精神分裂。

对于任何自卑者来说,最为缺乏的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自卑是个体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贬低或否定的内心体验。这种贬低或否定可能来自于当事人自己,也可能来自于外界的评价,但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很多人总误以为要想克服自卑就应该提高自尊,可实际上,自卑的反义词并不是自尊而是自信,自卑者往往有着超出常人几倍的自尊需求,只不过他们的自尊心缺乏一个稳定的内核和坚固的外壳,因此一点点小事就可能使其受到巨大的伤害。

其实,人人都有自卑心理,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就认为:人类都有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当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别人长大而自卑;当我们大的时候,却发现别人比我们更有钱;当我们有钱的时候,看到别人比我们更快乐,这些都会在我们心底里产生自卑。这样看来,自卑其实是不可怕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卑也是推动一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但是,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自卑,而不愿去进行自我突破的话,那么自卑对你来讲就是非常有害的。

一般来说,自卑感的产生与主、客观因素及和自我评价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其表现为:

(1)胆怯封闭。

一些人由于深感自己不如别人,担心在与人交往或者从事某项事业中必败无疑,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参与竞争,不干有风险的事,坚信“安全第一”。越是封闭自己,越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造成不良循环。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卑的人很少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一些竞争激烈的事业中更是难觅芳踪。

(2)自傲逼人。

即人们常说的过分的自卑以过分的自尊表现出来,尤其当屈从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时,就采用好斗方式。有自卑感的人,不愿意让人了解自己的内心,因此当他认为别人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时,便采用好斗的方式试图阻止别人的了解。人们常发现这种人动辄就会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寻找借口衅事。其实,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反而暴露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3)跟随大流。

丧失信心之人,常对自己的决定缺乏自信,便随大流以求与他人保持一致。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努力去寻找他人的认可。自卑的人在做了某一件事之前心里会有很多顾虑:别人是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这样做会让人笑吗?会不会被认为是出风头不?在做了事之后,又会想:不知会不会得罪人?如果刚才不怎样做就会更好等等。总而言之,求同心理极强。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像某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敌。自古以来,多少人为自卑而深深苦恼,多少人为寻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寻觅。下面这些途径和方法颇具操作性,有助于你摆脱自卑,走向自信。

(1)用补偿心理超越自卑。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在于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一代球王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紧张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场上的佼佼者,但却无端地怀疑自己,恐惧他人。后来他设法在球场上忘掉自我,专注踢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从此便以锐不可挡之势进了一千多个球。球王贝利战胜自卑的过程告诉我们:不要怀疑自己、贬低自己,只要勇往直前,付诸行动,就一定能走向成功。久而久之,就会从紧张、恐惧、自卑的心理中解脱出来。因此,不甘自卑、发愤图强、积极补偿,是医治自卑的良药。

心理补偿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但应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好高骛远,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补偿目标;二是不要受赌气情绪的驱使。只有积极的心理补偿,才能激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

(2)用乐观态度面对失败。

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还须正确面对失败。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构成的,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人沃特所说:“通向成功的路即:把你失败的次数增加一倍。”但失败对人毕竟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那么,如何面对?如何自我解脱?就成为能否战胜自卑、走向自信的关键。

面对挫折和失败,唯有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正确的选择。其一,做到坚忍不拔,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其二,注意调整、降低原先脱离实际的“目标”,及时改变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其四,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虽然有时个体不能改变“环境”的“安排”,但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自我主人”的权利。应该说当今社会已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发展机遇,只要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是一定会有所作为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乃成《史记》,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气馁、不自卑,都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了这一点,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走向人生的辉煌。

此外,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