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不可不戒
14220200000035

第35章 不要太过刚强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古来成大事者必是能屈能伸的伟丈夫。在逆境中,困难和压力逼迫身心,“屈”让你留出时间观察和思考,使你在独处的时候找到自己内在的真正世界。“屈”可以委曲求全,保存实力,以等待转机的降临。在顺境中,幸运和环境都对人有利,这时节当懂得一个“伸”字,乘风万里,扶摇直上,以顺势应时更上一层楼。

刚强对一男个人来讲很重要,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至刚则易断。有了困难和挫折宁折不弯是对的,但却不可不问原因一味地刚强到底,要知道刚强者不能持久。况且刚强的人都是心劲足、血性大的,遇到困难耗尽心血,硬撑死撑,直到精血耗尽,无可再撑,一旦折服很难再有重新站起的机会。

柔弱却可得长久,柔者有包容力,海纳百川,就是靠兼柔并蓄的力量吞吐含纳。但是如果一味柔弱,就会遭到欺凌。俗话常讲,一个男人要是没刚没火,便不知其可。就是说一个人要是只会软弱,不懂刚强,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无志空活百岁,柔弱纵能长久,也是白白消耗岁月。

试想,如果当初韩信“宁死不屈”,一气之下,和那些侮辱自己的流氓拼了,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将军,一个“汉初三杰”的英雄,恐怕将不会在历史上出现了,只会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枉死鬼。当然历史就是历史,没有什么假设,但是历史中的智慧值得我们思索。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刚能柔,就是源于韩信的典故。在常人看来,胯下之辱绝对让人不堪忍受,简直是奇耻大辱,然而韩信爬过去了,而且爬过去以后拍拍身上的尘土扬长而去,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

宋代苏洵曾经说过:“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男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耻辱。历史将赋予你重大的任务,你就要做好吃苦受辱的准备,那不仅是命运对你的考验,也是自己对自己的验证。面对耻辱,要冷静地思考,不接受会不会出现生命的劫难,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永难再起?如果真存在这种情况,那么就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鲁莽地凭自己的一时意气用事。因为人在遭遇困厄和耻辱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彼方抗衡,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保存实力,而不是拿自己的命运作赌注,做无所谓的牺牲。一时意气是莽夫的行为,绝不是成就大事业的人的作为。

人生旅程中的确有很多东西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们不愿意放弃。比如让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放下自己的身份,忘记自己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回到平淡、朴实的生活中去,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屈”是暂时的,暂时的忍辱负重是为了长久的事业和理想。不能忍一时之屈,就不能使壮志得以实现,使抱负得以施展。“屈”是“伸”的准备和积蓄的阶段,就像运动员跳远一样,屈腿是为了积蓄力量,把全身的力量凝聚到发力点上,然后将身跃起,在空中舒展身体以达到最远的目标。

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类小事,比如你正在冥思苦想一道难题,旁边不远处的人却在不停地说笑,这让你心烦不已;你正卖力地主持单位的一台晚会,话筒却突然没有了声音,台下的观众发出了笑声……一个男人如果不能忍受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或不顺,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工作或事业的彻底失败。

这就是说忍的作用抵得千军万马。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忍住仇恨,并且是一忍再忍,终于以自己的忍让制服了叛军,保住了国家的安宁与和平。

孟获是三国时蜀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率众起兵反叛,诸葛亮率兵去平定。当诸葛亮听说孟获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在南中各个地区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想到如果把他争取过来,就会使蜀国有一个安定的大后方。于是,下令对孟获只许活捉,不得伤害。当蜀军和孟获的部队初次交锋时,诸葛亮授意蜀军故意退败,引孟获追赶。孟获仗着人多势众,只顾向前猛冲,结果中了蜀军的埋伏,被打得大败,自己也做了俘虏。当蜀军押着五花大绑的孟获回营时,孟获心知此次必死无疑,便刁钻蛮横,破口大骂。谁知一进蜀军大营,诸葛亮不但立即让人给他松了绑绳,还陪他参观蜀军营寨,好言劝他归降。孟获野性难驯,不但不服气,反而倨傲无礼,说诸葛亮使诈。诸葛亮毫不气恼,放他回去,二人相约再战。

孟获重整旗鼓,又一次气势汹汹地进攻蜀军,结果又被活捉。诸葛亮劝降不成,又一次把孟获送出大营。孟获也是个犟脾气,回去又率人来攻并同时改变进攻策略,或坚守渡口,或退守山地,却怎么也摆脱不了诸葛亮的控制。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肯走了,他流着泪说:“丞相对我孟获七擒七纵,可以说是仁至义尽,我打心眼里佩服。从今以后,我决不再有反叛之心。”

自此,蜀国的大后方变得稳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常言说,事不过三。忍让一次两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捺不住。可是诸葛亮却为了自己后方的稳定而对孟获捉了放,放了捉,耐着性子忍下去,并没有因为孟获的行为而放弃。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获心悦诚服,下定决心不再叛乱。这就能够使自己获得一个稳固安定的大后方,使国内人民免于战乱之苦,同时也能逐渐积蓄力量以对付魏、吴的觊觎和侵略。如果诸葛亮对孟获的傲慢失礼和不识时务无法忍耐,抓住之后一刀杀掉,那也就只能出一时之气,反而会激起其他族人的敌忾,竞起效尤,那么他不但会对此疲于应付,而且会因无暇他顾而被曹魏和东吴有机可乘,丢了天下。所以忍与不忍的区别在于:不忍只能发泄眼前怨气,忍却能得到长远的回报。

战国时期,齐国攻打宋国。燕王为表示结盟之意派张魁率领燕国士兵去帮助齐国。齐国却杀死了张魁。燕王听了这个消息,非常气愤,连忙召集文武百官说:“我要立即发兵攻打齐国,给张魁报仇。”

大臣凡繇连忙劝谏燕王说:“从前以为您是贤德聪明的君主,所以我愿意追随您的左右。现在看来是我错了,所以我希望您允许我弃官归隐,不再做您的臣子。”燕王听了迷惑不解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凡繇回答:“松下之乱,我们的先君被俘,您对此痛心疾首,然而你却仍能侍奉齐国,是因为力量不足啊。如今,张魁被杀,您却要带兵攻齐,这是不是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呢?”接着,凡繇请燕王停止发兵。

燕王说:“那我该怎么办呢?”凡繇说:“请大王穿上丧服离开宫殿,住在郊外,派遣使节到齐国,以客人的身份去请罪,就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大王您是贤德君主,怎么能全部杀死诸侯的使节呢?只有我们燕国的使节被杀死,这是我国选取人不慎啊。希望能够让我的使节来表示请罪。’”燕王听了凡繇的建议,又派了一个使节出使齐国。

使节到达齐国,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宴会,参加宴会的近臣、官员、侍从很多。齐王让燕国的使节进来禀报。使节说:“燕王非常恐惧,因而特派我来请罪。”齐王甚为得意,又让他再重复一遍,借以向近臣、官员炫耀,而后让燕王搬回王宫居住,以示宽恕燕王。

燕王委曲求全,为攻打齐国创造了时机和条件。接着又在郭槐等一大批贤才的尽力辅佐下不断积蓄实力,壮大军威,终于在济水之战打败了齐国,雪洗前耻。

当时燕王如果为逞一时之勇,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去攻打齐国,很可能早就成了刀下之鬼了。

作为男人来说,应该有刚有柔。男人太刚强,不懂得弯曲,遇事就会不顾后果,迎难而上,蛮横鲁莽,这样的人容易遭受挫折。人生苦短,能忍受几多挫折?人太柔弱,遇事就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这样的人很难成就大事。一味软弱,终究是扶不起的阿斗。

男人就要刚柔并济,能屈能伸。心中只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却从不会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