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不可不戒
14220200000076

第76章 戒死咬住小利不放

做起事来,不能一味只想着占便宜,贪小便宜有时是要吃大亏的,你应该学着以别人的利益为先。很多时候,便宜别人才会使自己得利。

安东尼·罗宾谈起华人首富李嘉诚时说:“他有很多的哲学我非常喜欢。有一次,有人问李泽楷,他父亲教了他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做人处世的道理。李嘉诚这样跟李泽楷说,假如他和别人合作,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他让别人多赚二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李嘉诚合作会赚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六分,但现在多了100个人,他现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八分的话,100个会变成5个,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

在台湾有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板,他从1万台币变到100亿台币的资产。他是怎么创业成功的?他在别家做总经理的时候,对老板说,假如他成功的话,他希望他也成功。他给老板看一则报道,这则报道就是报道李嘉诚的,然后在上面写着:“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同一套李嘉诚哲学,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之后他也从一个小员工成为价值25亿元人民币的董事长。所以,罗宾和任何人合作,一定用这样的思考模式,因此他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

还是以李嘉诚为例。

在收购“和黄”大获成功之后,李嘉诚并未沾沾自喜,他显得异常平静。在生意场上他讲的是一个“和”字,李嘉诚是开明之人,处处以和为贵,寻找共同点,这一点非一般人所能及。

“我一直奉行互惠精神。当然,大家在一方天空下发展,竞争兼并,不可避免。即使这样,也不能抛掉以和为贵的态度。”

李嘉诚初入和黄,出任执行董事时,在与董事局主席韦理及众董事交谈中,分明感到他们的话中含有这层意思:“我们不行,难道你就行吗?”

李嘉诚是个喜欢听反话的人,他特别关注喝彩声中的“嘘声”,因为当时香港的英商华商,有人持这种观点:“李嘉诚是靠汇丰的宠爱,才轻而易举购得和黄的,他未必就有管理好如此庞大老牌洋行的本事。”

当时英文《南华早报》和《虎报》的外籍记者,盯住沈弼穷追不舍:“为什么要选择李嘉诚接管和黄?”

沈弼答道:“长江实业近年来成绩颇佳,声誉又好,而和黄的业务自摆脱1975年的困境步入正轨后,现在已有一定的成就。汇丰在此时出售和黄股份是理所当然的。”他还说:“汇丰银行出售其在和黄的股份,将有利于和黄股东长远的利益。我坚信长江实业会为和黄未来的发展作出极其宝贵的贡献。”

李嘉诚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深怕有负汇丰大班对自己的厚望。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李嘉诚似乎一把火也没烧起来。他是个毫无表现欲的人,只希望用实绩来证明自己。

初入和黄的李嘉诚只是执行董事,按常规,大股东完全可以凌驾于领薪水的董事局主席之上,但李嘉诚却从未在韦理面前流露出“实质性老板”的意思。李嘉诚作为控股权最大的股东,完全可以行使自己所控的股权,争取董事局主席之位。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的谦让使众董事与管理层对他敬重有加。

李嘉诚的退让术,与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而治”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惯例,董事局应为他支付优厚的董事薪金,但李嘉诚坚辞不受。他为和黄公差考察、待客应酬,都是自掏腰包,从不在和黄财务上报账。

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的确很少。更多人是利用自己的特权捞好处,在自己所控的几家公司里,能捞则捞,能宰则宰。小股东怨声载道,开起股东年会来,就吵得天翻地覆。

由此可见,李嘉诚的精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小利全让,大利不放,取舍之间,张弛有度。

李嘉诚很快便获得了众董事和管理层的好感及信任。在决策会议上,李嘉诚总是以商量建议的口气发言,实际上,他的建议就是决策——众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信服他、倾向他。渐渐地,韦理大权旁落,李嘉诚未任主席兼总经理,实际就已开始主政。后来,在股东大会上,众股东一致推选李嘉诚为董事局主席。

李嘉诚不在和黄领取董事薪金,并非为博取好感,一时大方,而是一贯如此。

李嘉诚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薪金都归入“长实”公司的账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这还不及当时一名清洁工的年薪。

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像“长实”系这种盈利状况较好的大公司,仅一家公司的主席袍金就有数百万港元;进入90年代,更递增到1000万港元左右。李嘉诚20多年坚持只拿5000港元,便意味着出让了数以亿计的个人利益。

不过,李嘉诚每年放弃数千万薪金,却赢得了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他们自然也会信任“长实”系股票。

李嘉诚是大股东和大户,股票升值,得大利的当然是李嘉诚。有公众股东的帮衬,“长实”系股票自然会被抬高,“长实”系市值必然大增,股民得到好处,李嘉诚欲办大事,就很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通过。

对李嘉诚这样的超级富豪来说,薪金当然算不得大数,大数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及增值。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李嘉诚所持“长实”、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共计有12.4亿港元,这还尚未计算他的非经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年息。不管怎么说,在香港这个拜金若神、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里,李嘉诚能不为眼前的利益所动,处处照顾股东和公司的利益,实在是难能可贵。

事实上,任何事情要想做好、做精,都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为情绪所左右。武林高手不会轻易挥动老拳,军中名帅不会一怒出师。精明的商人也是这样,绝不会凭一时冲动而撒财使气。只有这样,才能把生意做到最高的境界。

难怪有人说,长江实业最珍贵的财产就是李嘉诚。这就无怪乎香港人提到李嘉诚,多少带有崇敬的意味。

让点小利你得到的将是别人的合作、爱戴。因此生活中你不妨抱着吃亏是福的态度去工作,去与人打交道,到最后你就会发现吃亏其实是在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