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十七的月亮照样圆
14220400000050

第50章 吃米糠

星期六下午不上学。在食堂吃过午饭,可以自由自在地玩。

半道上,碰到同班同学阿龙。他说想去北湖钓鱼,要我陪他。反正我没什么事,就跟他在湖边坐了两个钟头,结果,一无所获。

“肚子饿了,你家有什么东西能吃?”阿龙按按肚子问我。我想了想:“没有啊,我们吃食堂。”“真扫兴!”

我有点内疚。我家就在北湖附近,要是有什么东西吃,我肯定会邀阿龙去的。

“啊呀,不好,我得回去了!”我突然想到,跟着阿龙来钓鱼,却忘了回家去喂鸡!阿龙看看我,收起钓竿说:“我跟你一起去。”

喂罢鸡,阿龙居然对米糠产生了兴趣。“你吃过糠吗?”他问我,“这糠真细,味道一定不错。”

我吓了一跳。虽然我知道,旧社会贫下中农没有饭吃,吃的就是这个。

真的吃这玩意儿,行吗?

阿龙笑笑,安慰我似的说:“没事,真的很好吃的。”

随后,他几乎没有征求我意见,自己动手,找到了炭炉和一只歪歪扭扭的钢精锅子,像模像样地搞起他的烹饪来。

阿龙叫我也吃,我尝了一下,不好吃,想立马吐掉,但见阿龙吃得那么的有滋有味,不知道为什么,心里生出了莫名的惭愧,于是,一闭眼,强咽了下去。

这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最平常的一幕。

三年自然灾害从1959年开始,当时我还在孙家读书。回城后,情况应该是越来越严重了。但只因我们是所谓的国家户口,并没吃多少苦。让我想不明白的是,阿龙的爸爸在汽车站工作,理应也与我差不多吧,怎么会对米糠这么有好感?

不过,话又说回来,那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确实非常艰苦。食品商店里,几乎没东西可买,店里陈列的,要么是样品,要么得凭票供应。也有不凭票的,却很贵。食糖也凭票,有一种进口的古巴糖,老太太们叫“古怪糖”的,敞开供应,得四元钱一斤。当时一般人每月工资只有三四十元,谁买得起这种“古怪糖”?

有家高级饭店,吃一餐十元,可普通人谁吃得起?

粮食匮乏,加之肚内已没油水,形形式式的代食品便应运而生、层出不穷。许多饲料,例如番薯藤、南瓜叶什么的,全都成了美味。最著名的,恐怕就是狼箕根了。据说狼箕根富含淀粉,榨出来的狼箕粉像番薯粉一样,很好吃。然而,那时候当粮食吃的,并不是纯粹的粉,而是把狼箕根磨碎,直接做成饼状,蒸熟后食用。我也曾吃过一个,感觉很难咽,好在我只是“浅尝辄止”。

有许多人每天吃这个,以至于连大便都解不出……

后来有人告诉我,阿龙的户口在农村,他只是跟在爸爸身边到城关读书的,类似如今的“择校生”。唉,这也实在怪不得他了。

与阿龙相类似的同学并不少见。同学中,有一半以上是城郊的暨一、暨二大队的农家子弟。每天放学后,他们都得上山或去野地搜寻可食植物,比方狼箕根、橡实、草子(紫云英)什么的。

据说,与狼箕根之类相比,米糠还算是好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