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十七的月亮照样圆
14220400000063

第63章 露天电影

小时候喜欢夏天。夏天可玩的多,特别是有更多机会看露天电影。每年暑假,全县教师在诸暨中学集中学习,操场上几乎天天都放电影。可传达室的石一老头严守校门,闲杂人等不许入内。没办法,我们只能过护校河。河很浅,仅没及小腿。有一回,有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不慎在水里绊倒,喝了几口脏水,几个年轻人趁机大吼大叫地起哄,闹得不行。大约这件事惊动了校方,反正次日晚上皇恩大赦,校门洞开。

露天电影大多是陈年货,唯一的例外是初中时去农场劳动那一次。为示感谢,农场领导特地请来放映队,放了一部刚上映的新片——京剧电影《节振国》。有件事印象特深,电影开始不久,放映员大叫电压太高,农场领导当即下令打开场内所有电灯,以保电影顺利放映。电影完了,不少同学都学着日本佬念念有词:“节振国节振国飞檐走壁,游击队游击队专打游击!”

露天电影放得最多的地方当然是在大操场了。什么时候有露天电影没规律可循,消息都靠的是口耳相传,奔走相告。我倒总能在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吃完食堂饭回家,大操场是必经之路,一看袁主席台挂上了那块可爱的白布,哈,有门!

我家离得远,不能扛个凳子来坐在那里惬惬意意地看。我只能站着看,累了,干脆跑到主席台边上席地而坐。我不喜欢就地坐在操场上,太落风,主席台边上,感觉不一样。

看露天电影的机会不多,看过这一回,就很难预料什么时候才有下一场。常常想,要是天天都有电影看多好!

还别说,真的有了这样的机会,天天放,一放就是十来天。

那天见主席台上又扯上了银幕,正乐着,却发现操场的四角也都各挂着一块。人还不多,放映机已经在了,五台机器各对着一张银幕,作虎视眈眈状。等啊等的,总算开映了,片子叫《刘介梅》,说的是一个几代讨饭的贫苦农民翻身忘本的故事。又是老片子,可操场上照样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想换个片子看看,转了一圈,却发现都是《刘介梅》,而且后来那几天也还是《刘介梅》。终于明白了,那些天是在培训放映员。有个人大约是师傅,他每天都要冲着喇叭说几遍同样的话:“刘介梅啊刘介梅,你掼掉讨饭棒,忘记长弄堂!”别人倒没什么,我听着特别刺耳。更有甚者,这话一时间居然成了民谚,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刘介梅啊刘介梅……”最可怕的是,同学们看到我,常常莫明其妙冲着我乐,然后也来上那么一句,有人干脆改词:“周介眉啊周介眉……”

唉,都怪这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