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
14255600000024

第24章 启用罪臣:恩威并重,以求忠君之士

为了李家江山的安稳,太宗、高宗父子二人配合默契。一方面是太宗李世民对大臣治罪,另一方面则是高宗李治对大臣重用施恩。父子二人可谓绞尽脑汁,用心良苦。

高宗李治非常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太宗朝后半期,一般是每三天朝见一次百官,处理日常政务。高宗却坚持每天上朝,及时解决各种随时遇到的问题。直到显庆二年(657年)五月,宰相李义府提出:现在是太平盛世,每天上朝并没有多少要紧的事情可做,请改为隔日上朝,高宗才接受了建议,改为每两天朝见百官一次。

高宗即位之初,便鼓励大臣们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多提意见,并且每天召见十个刺史询问情况,将其作为一项制度执行下来。高宗在执政期间,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也没有表现出特殊的治国才能,但由于他继承了太宗的治国路线,本人也比较谨慎,所以政局基本稳定,经济仍保持持续繁荣的势头,人口也在不断增加。高宗能接受正确意见,善于纳谏是他的重要措施。有一次,他带人出外打猎,路上下起雨来,他问谏议大夫谷那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么样才能不漏一点水?”谷那律回答说:“要是用瓦做,肯定不会漏雨。”用瓦做雨衣当然是指房子,谷那律的言外之意,是批评高宗不应出来打猎游玩。高宗明白了其用意并接受了批评,从此废除皇帝游猎的常规。显庆元年(656年),高宗询问减轻百姓负担的办法,有大臣指出,不必要的劳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负担,出工则延误农时,出钱又需花费很多,建议免除一切不紧迫的徭役征发,高宗虚心采纳。高宗的善于纳谏成为了弥补他天赋不高的重要措施。

高宗即位后,严格遵照太宗遗训,在太宗多年的苦心培养下,掌握了一些治国本领,特别是太宗的言传身教,给了他很大的影响。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勤、于志宁等都是贞观时代的重要谋臣,对治国都有一套经验。高宗初做皇帝的几年被后世誉为有贞观遗风。高宗重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拜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长孙无忌辞去了知尚书省事,但仍任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有人诬告长孙无忌有谋反意图,高宗没做任何调查,便下令把诬告者处死了。长孙无忌等人忠实执行太宗的遗训,继续推行贞观政治:贯彻均田令,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贯彻以诗赋取士,增加进士科人选,扩大统治基础;亲自组织编写《唐律疏义》,并颁行全国,进一步完善了贞观法制;又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乱,有力地维护了大唐王朝的统一;特别是恢复执行太宗晚年曾一度中断了的休养生息政策,终结了长期对高丽的战争,顺民情,得民心。

高宗除了重用辅臣长孙无忌等人外,还调用了太宗死前被贬的李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病危,唯恐李勣功高震主,不臣服于继任新君,贬他为叠州都督,又嘱咐太子李治继位后对李勣加以重任,以获得他对嗣君的忠诚。李勣接到调令,二话不说,立刻赶往叠州,连家都没回。高宗即位后,按照太宗遗训很快召回李勣,拜李勣为尚书左仆射。永徽四年(653年),又册拜司空。李勣可以说是位重要大臣,虽不是皇亲国戚,但他为人深沉谨慎,处处小心,对于皇帝家事一概不过问,高宗对他非常满意与信任。

近贤臣而远小人,使天子成为明君,高宗初登大宝,建树无多,只有依赖于朝中重臣辅佐,使其帝位稳固。长孙无忌自不必说,他是高宗的亲舅父,利益所驱,甥舅必为一个共同体。启用李勣,使他感恩于新君,必誓死效忠,使高宗在重用前朝老臣的基础上,又为自己培养了新的统治集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