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护李家江山的安全方面,高宗李治可以说是一错再错。以废后立威信是其第一错;委政于武后则是其第二错。武则天插手朝政并逐渐架空了高宗,当高宗醒悟过来后,抛出了“禅让”这一杀手锏,但为时已晚,“禅让”失败。最后,高宗将皇位传给了匆匆而立的太子李显,总算“保住了”李家的江山。但是,这只不过是表面现象罢了。
武则天在刚开始做皇后的一段时间里,对高宗百依百顺。她生性聪慧,又有很好的文史修养,当她的皇后地位巩固、并拉拢了一批心腹之后,她便开始插手朝政。通过直接处理政务,武则天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她的处理往往也能使高宗感到满意。渐渐地,她开始控制高宗,甚至高宗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她的监视。显庆五年(660年)冬,李治开始生病,头痛眩晕,两眼模糊,难以主持日常政务,上朝时往往委托武则天代为处理。高宗把政事委托给武则天,一是由于他的身体状况不佳,“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处理国政不能不有所依靠;二是由于武则天自身素质高,与他在政事处理上有很多的共同点。武则天“处事皆称旨”,是她能够得到高宗信任并最终委政于她的主要原因。武则天做了皇后就是“母仪天下”,能够得到很多的政治便利。在唐朝世风开放,女性参政的障碍相对较弱的情况下,皇后也能够参与国家政务,因此,可以说,武则天参与朝政也是出于高宗的意愿。从麟德元年(664年)底高宗每逢上朝,武则天都“垂帘于后”,无论政事大小,高宗都会与她商议,朝野内外都恭称“二圣”。从高宗上元元年(674年)起,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这样一个帝后同尊、并称“二圣”时代的开始,始于高宗撒手人寰前的十年。
武则天当上皇后并不满足,她废掉了旧太子李忠,将自己的亲生子李弘立为太子。李弘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子,但由于他为人宽厚,曾替萧淑妃的女儿求情,引起了武则天的不满,又在许多事情上与武氏政见存在分歧,所以,武则天并不喜欢他。上元二年李弘暴死,成了千古之谜。之后,武则天的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喜武,资质聪颖,高宗非常喜欢他。武则天对权力的无限愿望,使她感到太子李贤是自己的一个障碍,同时又担心李贤有朝一日登上大统之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她找借口将李贤贬出京城,后又将其赐死。最终,武则天一个庸懦的儿子李显继了太子之位。
高宗委托政事于武则天,虽然心甘情愿,但也不是完全放任。高宗病情加重之时,他让太子李显监国,代他处理国政,而不是完全地依赖武则天一个人。在高宗的帝王生涯中,他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一直亲自处理国政。他不仅在永徽年间勤勉国事,每日上朝,而且,即使到了弘道元年(683年)三月,也就是临死前的几个月,他仍然关注朝廷宰相的任职状况。不久,高宗病死,李显在灵前即位。高宗临终遗言,让宰相裴炎辅政,凡军国大事有疑难处,可听从天后(武则天)处置。高宗死时56岁,埋葬在今陕西乾县乾陵墓。武则天称得上是雄才大略,她在位期间,天下大治、国家富裕,社会持续发展。但武则天生性毒辣阴险,她在政治风云中纵横驰骋,因政治的需要,身后留下了斑斑血迹。当政期间,她对自己的政敌大加杀戮,甚至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也因政治因素而大开杀戒,她的一生正如千秋之后的无字碑一般,令后人难下定论。李氏家族真是丈夫当皇帝,妻子也能当皇帝,可谓举世无双,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