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
14255600000069

第69章 裁制藩镇:坚决用兵,英主伟志

欺软怕硬是人的通病,就是皇帝软弱了也同样挨欺负。堂堂的李氏家族,岂能任人宰割?

藩镇割据在宪宗朝已成为李唐家族统治的最大威胁,因此,削藩便成为宪宗李纯的首要任务。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当中央军力和财力都有了一定基础时,宪宗便开始削藩,先后平定了镇海、淮西、河北诸镇,使全国在形式上回归唐廷的直接管辖。

永贞元年(805年),剑南西川节度使副使刘辟,因朝廷没有准许他统领剑南的奏请,起兵对抗朝廷。宪宗在宰相杜黄裳和翰林学士李吉甫的建议下,力排众议,下诏讨伐刘辟。宪宗任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将步骑五千为前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将步骑二千为次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兵分三路共同讨伐刘辟。刘辟没有想到宪宗与其祖父德宗采取的姑息藩镇的做法完全不同,即位便拿自己开刀,因而对朝廷大军的到来缺乏应有的准备,刘辟被捉拿以后,在长安问斩。

宪宗讨伐刘辟之际,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入朝致仕,却仍留自己的外甥杨惠琳为知夏绥留后,摆明了是不肯交出兵权。宪宗看出其用意以后,命令河东、天德军出击杨惠琳,杨惠琳兵败,首级被送往京师。唐·骑兵蜡像宪宗对蜀、夏两地用兵,极大地震慑了各地节度使,许多藩镇纷纷请求入朝或上表表示要效忠朝廷。其中,镇海节度使李锜也假意上表请求入朝,却在暗中唆使亲信闹事。宪宗在宰相武元衡的建议下,下诏征李锜为左仆射,以御史大夫李元素为镇海节度使。李锜不服,于是举兵反叛。宪宗下诏削去李锜的官爵及宗室的属籍,发兵前往平定叛乱。李锜的叛乱不得人心,他的部下很多人都不支持他的谋反,又迫于朝廷的压力,纷纷倒戈,将李锜押回长安,宪宗将其腰斩。此番叛乱,不到一个月就被平息了。

元和四年(809年),成德节度副使王承宗在作为节度使的父亲死后,为了使朝廷册命他为节度使,便假意献出德、棣二州,朝廷于是任命他为节度使。在正式任命以后,王承宗便又把德、棣二州据为己有。宪宗得知他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之后,大为恼火,决定出师征讨。淮西叛乱之后,王承宗也跟着叛变,经过朝廷的征讨,稍为安定。

淮西镇(治所在蔡州,今河南汝南)辖区地盘虽小,但是安史之乱后降将李忠臣长期做节度使,其后,李希烈、吴元济等人长期割据,他们与李唐朝廷感情极为疏远。宪宗调用十六镇的兵力,以三年的时间,才得平定。元和十二年十月,宰相裴度率大军征讨吴元济,在手下李愬的建议下,出奇制胜,除掉了吴元济这一朝廷的心腹大患。李愬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率兵悄悄开赴吴元济的老巢蔡州。“李愬雪夜奇袭蔡州”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出奇制胜的成功战,奇袭蔡州的成功使唐军俘获了吴元济,平定了数年的淮西叛乱,吴元济后被斩于长安。平定吴元济后,宪宗减免了当地百姓两年的赋役,受淮西掳掠的附近州县第二年的夏税也得以免除。

李希烈行军都统印宪宗在平定淮西吴元济时,淄青镇的李师道曾与吴元济联手,搞得宪宗君臣不宁。宪宗鉴于军力不济,没有对淄青用兵。平定淮西叛乱,大大提高了朝廷的权威,其他观望的藩镇受到了极大的震慑。元和十三年(818年),王承宗病死,其弟王承元摄于唐廷军威,上表请求归降朝廷。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后,宪宗在对淄青镇怀柔无效的情况下发兵征讨李师道。元和十三年(820年)五月,宪宗下诏调集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兵力共讨李师道。李师道孤立无援,很快就被平灭了。淄青镇是宪宗平灭的最后一个势力强大的藩镇,该地区自代宗朝起便已割据,称霸一方54年之久,至此被朝廷彻底平灭。元和十三年(818年),可以说,所有藩镇在名义上都服从唐朝廷的管束了。

至此,宪宗裁制藩镇的努力终有了可喜的结果。削藩的成功使宪宗“元和之治”达到了顶峰。德宗朝对藩镇割据的姑息至此再也不复存在,使元和年间达到了中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