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货币市场运作导论
14257100000009

第9章 海外同业拆借市场运作的历史及经验

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临时性头寸调剂的市场。其交易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为弥补头寸不足或补足存款准备金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也称为“隔夜拆借”;二是同业借贷,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

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制定的《同业拆借管理办法》所述,同业拆借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以下简称同业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网络进行的无担保资金融通行为。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网络包括:

(1)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电子交易系统;

(2)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拆借备案系统;

(3)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交易系统。

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历史:全球视角

同业拆借市场的雏形产生于19世纪,当时英、美银行大多实行单一银行制。由于规模小缺乏分支网络造成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困难,发达地区的银行难以吸收到足够的存款应付庞大的贷款需求,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银行多余的资金却没有放贷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之间相互拆借的短期市场应运而生。具体做法是:欠发达地区的银行与发达地区或金融中心的银行签订代理银行协议,并在对方存入一笔用于相互结算的存款,这笔存款一方面可以满足双方债权债务的清算,另一方面,发达地区或金融中心的银行可以利用此笔存款放贷,扩大利润,同时也可以给欠发达地区银行带来较高的利益。有时,欠发达地区银行出现临时性贷款需求上升时,也要通过向发达地区或金融中心的代理银行借款来满足客户的贷款资金需求。上述形式的同业拆借规模较小,频率不高,但正是大量代理银行之间多余的银行头寸的拆借促成了以伦敦、纽约等地为中心的全国性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一银行制的不足。

第三章中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中国货币市场运作导论19世纪末,英国开始放松金融管制,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银行兼并浪潮,随着银行规模的迅速扩大,单一银行制逐渐被分行制所取代,不同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转化成了同一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拆借。与此同时,美国仍然实行严格的单一银行制度,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仍然是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同业拆借市场的真正发展同各国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密切相关。美国颁布的《1913年联邦储备法》规定,联储系统的成员都必须按所吸收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存款准备金,将其存入12家地区联邦储备银行,否则将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并且准备金存款是没有利息收入的。这一制度的实行,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更大的难题,因为银行存款余额的多少难以估计,因此准备金不足或超额准备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调剂准备金头寸,美国的全国性同业拆借市场即联邦基金市场应运而生。在此之后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迫使西方各国意识到金融行业存在着的巨大风险,因此各国相继引入了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举措最终促成了同业拆借市场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同业拆借市场。

二、英国同业拆借市场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和发展货币市场的国家,该国货币市场已有200多年历史。该市场分为贴现市场和平行市场,其中平行市场是由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构成。作为世界工业贸易和金融中心,英国同业拆借市场交易主体多元化,市场高度开放。目前参与到该市场的机构不仅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如清算银行、商人银行、贴现行、金融行、海外银行及国际金融机构,还包括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机构、金融公司、大型工商企业等。

英国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一个无形市场,交易通过电话和计算机网络进行。该市场广泛运用经纪人制度,经纪人通过电话与资金的供求双方联系,传递信息,撮合交易。经纪人事务所是一种高度职业化的组织,可以把货币投放到任何一个市场上进行外币和英镑的交易。目前经纪人有两个协会组织:外汇和外币存款经纪人协会(Foreign Exchange and Currency Deposit Broker'Association),该协会的经纪人可以经营外汇或外币存款或兼营这两种业务。另一个是英镑经纪人协会(Sterling Broker'Association),这个协会的经纪人只经营英镑存款业务。

目前英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主要是银行之间的存款,以3个月内的短期融资为主,其中大部分是隔夜拆借。每笔交易最低限额是50万英镑,高的可达1000万英镑以上。由于英国的金融市场具有高度的市场化特征,英格兰银行不干预平行货币市场,因此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可以完全反映出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不仅如此,近年来英国政府对于贴现市场的准入限制有所放松,因此平行货币市场与贴现市场的业务已经不像原先那样泾渭分明,大量的金融机构可以同时在贴现和平行货币市场上交易,两个市场的套利交易的存在使得同业拆借利率与贴现利率趋势趋同,差异极小,目前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已经成为英国平行货币市场中最重要的指示器,提示了银行筹集新资金的边际成本,其中以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the 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最为重要。

LIBOR是伦敦金融市场上银行之间相互拆借英镑、欧洲美元及其他欧洲货币时的利率,由报价银行在每个营业日上午11时对外报出,分为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两种报价,资金拆借的期限为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等几个档次,它既是伦敦金融市场借贷活动中计算借贷利率的基本依据,也是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基准利率之一。

三、美国联邦基金市场

所谓联邦基金是指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存在联邦储备系统账户中可作为法定准备金的存款,是联邦储备资金的简称。联邦基金市场实质上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进行联邦基金交易的市场。20世纪20年代后联邦基金市场逐渐发展壮大,电子支付系统——联邦支付系统(FEDWIRE)的引入使得全国性的交易成为可能。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基金的日均交易额已达到了1.5万亿~3万亿美元,这大致相当于当时美国国库券市场的日交易额。联邦基金市场也成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市场参与者而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纽约证交所的证券经纪人就可以介入到同业拆借市场从事经纪业务,它们不仅与各银行保持密切的联系,为各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相关信息,也可以代理客户买卖联邦基金。1963年6月,美国货币监理局取消了国民银行买卖联邦基金头寸的最高限制,这就使一些原来无法参与联邦基金市场的小银行开始进入到该市场,而不少大银行则开始承担“做市商”的角色,随时报出买入和卖出联邦基金的双边价格,并与其他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极大地活跃了联邦基金市场,提高了该市场的流动性。

20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要求扩大到所有的存款机构,包括联储会员与非会员银行、储蓄与贷款协会,共同储蓄银行等,这样参与此市场的成员就进一步扩大了。

美国联邦基金市场是一个无形的市场,其交易形式有三种:一是直接交易,这种方式成本较大一般发生在小型金融机构与较大的金融机构之间。二是通过经纪人进行交易,通常大的金融机构之间所进行的大额交易正是利用这种方式。目前经联邦基金经纪人撮合成交的交易大致占联邦基金市场交易的40%。三是通过代理行交易,由于联邦基金的无担保性特征,使得处于边远地区或者乡村的小银行在交易过程中,常常因资信不足被“拒之门外”,代理行制度的实施则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做法是:小银行寻找与自身有业务往来的较大的地区性银行作为代理行,在这些银行中开设自己的存款账户,通过代理行从大的联邦基金自营商那里买入联邦基金,再转售给自己。

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主要是指隔夜拆借利率,由于它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因此它不仅能反映货币市场最即时的资金供求状况,同时也成为了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最重要的操作目标。自1989年起,每季度的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都会选择并确定一个联邦基金利率目标水平。目标一旦确定,美联储就会通过每天的公开市场操作将联邦基金利率控制在目标区域以内,从而影响其他短期利率、长期利率、货币供给量和信贷规模,最终实现其对经济调整的目的。

四、香港同业拆借市场

在香港货币市场的众多子市场中,同业拆借市场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是香港货币市场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子市场。目前参与此市场的交易主体主要有持牌银行(Licensed Band),有限制牌照银行(Restricted license Bank)、接受存款公司(Deposit taking Company)以及部分海外的银行分支机构。

货币经纪行也是该市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货币经纪行主要负责机构交易的安排,从中赚取佣金。由于不是以自身名义进行拆借活动,它们不负担交易上的任何信用风险。除此之外,香港同业拆借市场中也有类似美国同业拆借市场上的“做市商”的机构,通常它们是由一些规模较大,同时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交易人员的银行担任,它们应资金供求双方的要求,同时开出资金拆入价和拆出价,在承担利率变动风险的同时也获取一定的价差,这类银行被称为“庄家”,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香港同业拆借市场的流动性得以维持,在高效运作的基础上,成为了一个较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市场。

香港没有中央银行,官方基本上不对货币市场进行直接干预,也无法直接运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货币市场的流量与价格。因此港元同业拆借利率(Hibor,Hong Kong Interbank Offered Rate)是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其形成是由众多的银行和货币经纪商以及“庄家”共同在同业拆借市场上自由买卖形成,因此它已经被用作银团性集资、贷款、大机构企业与银行订立存放款价格的参照基准,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同时它也是香港政府维持联系汇率制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香港政府往往通过影响银行流动性水平及港元同业拆借利率来影响港元资金供状况,以便维持港元的汇价。

五、海外同业拆借市场的经验总结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同业拆借市场尽管发展过程不尽相当,各具特点但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它们有一定的共性。

1.完备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同业拆借市场发展的原始动力。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存款准备金不付利息,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难以准确预测存款余额和准备金水平的情况下,产生了相互调剂准备金的要求,直接导致了同业拆借市场的快速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部分国家取消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如英国和加拿大,而美、英以及欧洲央行也逐渐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但是即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地位有所下降,建立在准备金基础这上的同业拆借市场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却更加突出了,即这一市场已逐渐回归其最原始的功能即商业银行清算支付和流动性管理的要求。

2.市场主体多元化。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中的参与者种类众多,多元化的主体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偏好,对资金需求的数量和期限不同,即能保证市场的活跃性,也能促使同业拆借利率成为真正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敏感指标。

3.市场中介机构完备,交易以短期拆借为主。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中货币经纪发展成熟,市场中的大额交易都是中介机构进行的,直接交易的比例较低,大量的间接交易不仅可以提升市场效率,而且能够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不仅如此,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以短期资金拆借为主,70%以上为隔夜拆借,是金融机构头寸调剂和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场所。

4.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程度高。在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上形成的利率通常被视为该国或地区的基准利率,其形成机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同业拆借利率通过报价形成,是有资格的报价行拆出资金的报价,而非实际交易利率,基准利率是在报价基础上剔除一定比例最高和最低报价部分,对剩余的报价部分进行简单算术平均求得;二是利率由隔夜至一年期的各档次利率组成,而非交易量最大的某一档利率;三是基准利率信息一般由银行业协会委托指定机构计算和按时对外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