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救时宰相——张居正
14281400000017

第17章 一决雌雄

隆庆皇帝朱载垕当年还在裕王府的时候,娶过一位昌平姑娘李氏,但很早就死了,朱载垕又娶了通州姑娘陈氏作为正妻,并在登基后封为皇后。好色的朱载垕还宠幸了其他许多美女。其中最受宠的一位,是漷县姑娘李氏,后来封为贵妃。李贵妃生下了隆庆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朱翊钧。

由于隆庆的前两个儿子都夭折了,所以朱翊钧实际上是独苗,深受宠爱,被立为皇太子。

这位皇太子聪明伶俐,5岁开始读书。有一次隆庆皇帝骑着马在宫中游玩,年幼的朱翊钧奶声奶气地和他说:“父皇,您独自骑着马,万一摔下来怎么办?”隆庆皇帝见儿子这样懂事孝顺,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

这段时间,皇后陈氏体弱多病,住在偏宫里。于是每天早晨,李贵妃就常常带着太子,去给皇后请安。朱翊钧在皇后面前,也是非常的孝顺和体贴,还懂得撒娇邀宠。陈皇后自己没有孩子,固然是一个缺憾,但女人的母性总是存在的。看着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在自己面前很乖的表现,禁不住爱心泛滥,把皇太子当作自己的亲骨肉看待。

这样,原本存在利益冲突的皇后和贵妃,靠着这一个孩子,也就团结友好起来。年幼的朱翊钧,也就是日后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早在幼小时,便表现了如此出色的政治连接力。

朱翊钧的母亲李贵妃,也是个不寻常的女人。她的父亲李伟,因为乡间不安静,搬迁到北京,无从谋生,就把女儿送进裕王府里。开始只是做一名宫娥,却不想被裕王宠幸,后来竟诞生下了皇太子。李伟和他女儿,毕竟都是生意人家庭出来的,多少带上了一些市侩风气。这种风气,给日后的明朝历史,增添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谈资。

隆庆六年五月己酉那天,隆庆皇帝在坐朝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严重的中风症状。内监冯保恰好在旁,连忙把隆庆皇帝扶住,随即退回宫中。不久,宫中传来旨意,召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速至乾清宫!

三位大学士入宫后,看见隆庆皇帝斜倚在御榻上。陈皇后、李贵妃和皇太子朱翊钧都立在御榻旁。此外,还站着高拱最讨厌的人——冯保。

看见三位大学士,尤其是自己最信任的老师高拱进来,隆庆皇帝强打精神,拉住高拱的手,抬眼看着三位大学士说:

“我继承帝位方才六年,就生了重病,眼看起不来了。皇太子年龄还小,一切都付托诸位先生了。希望你们辅助新皇帝,遵守祖宗的制度,这是对于国家的大功呀。”

冷酷而倔强的高拱,禁不住老泪纵横。眼前这个病重的皇帝,是他当年呵护而成长起来的,虽然有君臣之分,却也看得和自己的子弟没有区别。如今落得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是何等的压抑。高拱只能含着热泪,答应皇帝的嘱托。另一边,皇后、贵妃、太子和太监,早已哭出声来。

张居正也被这一幕撕裂心腹。他同隆庆皇帝的感情虽然不如高拱,也是有师生之谊的。他和高仪一样,呜咽着声。之后,三个大学士受了遗诏,叩头回到内阁。

次日庚戌,正式宣告隆庆皇帝逝世。大臣们都在内阁里痛哭。61岁的高拱呼天抢地地号啕着:“10岁的太子,怎样治天下啊!”失去了隆庆皇帝的支持,高拱心知自己的环境再不如以前良好。但他更忧虑的,是如何在新皇帝年幼的情况下,继续维持整个帝国的良好运转,而不让几年“隆庆新政”的成果付诸东流。

看着哭得声嘶力竭的高拱,张居正一面擦眼泪,一面却在心中暗自盘算着不同的内容。他对于隆庆皇帝之死也充满悲伤,但他更思虑,如何借着这一个机会,清除自己掌权路上的障碍。

这个障碍,当然就是内阁首辅高拱。

这一刻的实力对比,虽然隆庆皇帝死了,高拱失去最强有力的支持,但他的综合实力,依然比张居正强过太多。

但张居正比高拱有利的地方,在于两点。

其一,张居正有一个盟友冯保。冯保久居宫中,得到皇后和贵妃的信任,同时隆庆皇帝死的时候他也在身边。

其二,现在张居正已经在全力准备对付高拱了,而高拱还不知道。

这两个有利因素,张居正势必要把他们发挥到极致。第一步,就是让冯保跳出来,吸引高拱的火力。

按照《明史·冯保传》的说法,冯保玩弄了相当漂亮的一手花招。那就是在隆庆皇帝刚死,他就拿出一封遗诏念起来。遗诏中,除了有皇帝对自己的一些反省,对未来工作的一些希望之外,还加上了一句:

由司礼监掌印太监与内阁大学士共同辅政!

高拱看到这遗诏,当然非常不爽。不过眼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孟冲,算是高拱系统的人,所以也就忍了。不料就在几天后,冯保又拿出另一封遗诏,宣布:

冯保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一句话分两段说,就这么绕过了高拱的警惕心,把冯保给凑合到了“共同辅政”的地位上。

这一个段子,当然是妙趣横生乃至惊心动魄,也颇为符合冯保这种有小聪明,有大野心的文化太监的品位。不过据现有史料来说,多半不是真的。一个很有力的例子,就是在日后张居正和冯保炙手可热的岁月里,他们之间的书信中,压根没有提到冯保同受顾命的事。

另一方面,从之后几天冯保和高拱争斗的过程来看,这个所谓“共辅国政”的名号,也一次都没有被使用。

再者,冯保要通过假传遗诏给自己揽权,必须在外取得张居正的支持,在内至少得到皇后和贵妃的默许。从这一方面来说,冯保“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是顺理成章,但“共辅国政”就简直是笑话了。就算陈皇后和李贵妃妇人之见不反对,张居正也不会糊涂到这一步的。

所以,更切合实际的情况,冯保的野心就是赶走孟冲成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他也确实拿出了这样一份遗诏(多半是假造的)。至于同辅国政云云,很可能是根据野史造成的以讹传讹。

总之,隆庆皇帝死了。六月甲子,皇太子朱翊钧继位,即是后世的明神宗万历皇帝。当时年仅10岁。神宗继位不久,一道“中旨”就到了内阁,其中重要内容,就是冯保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不管如何,冯保发布这一道“接任掌印”的遗诏,高拱立刻嗅出了其中的战争气息。他愤怒的拍案叫道:“中旨,到底是谁的旨意?皇上年龄还小得很呢!都是你们这些太监搞的鬼,迟早要把你们全收拾掉!”

传旨的小太监面如土色地跑掉了。

冯保得到这个回应,当然知道高拱的态度。于是以高拱为一方,以冯保为另一方的政治战争,正式鸣锣开唱了。

在这场斗争中,冯保身后的支持,是几乎毫不懂政治的陈皇后,李贵妃。高拱则拥有遍布满朝的官员作为党羽,尤其是给事中和都察院的言官们。双方的实力对比,如果光看人员才干,简直就是相差悬殊。

只不过,冯保身在宫中,靠近皇帝,高拱也不敢完全托大。

由于冯保在热身回合中拿出了遗诏,自己给自己封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位,算是放过了大招。所以下一回合,应该高拱先动手。

高拱老奸巨猾,他叫来自己的心腹大臣雒遒、程文,经过仔细商议,制定出几近完美的攻击计划。

高拱这回合攻击的第一道火线,是由六科给事中程文,十三道御史刘良弼等发起的。他们的奏疏如同雨点一样飞出,篇篇直砸冯保。这些都是在朝廷里翻来覆去吵了半辈子的老讼棍,可怜冯保一个深宫太监,仗着点小聪明,几时见过这种阵仗?

正在他惶惶不安时,六月十三日,高拱方面的第二道火线又发出了。这次的主攻手是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吏部都给事中雒遵等人。

如果说第一顿狂轰滥炸只是给冯保下马威,这一次可是玩真的了。陆树德直接攻击冯保掌司礼监之事的合法性。他在奏疏里说:

先帝甫驾崩不久,忽然传冯保掌司礼监。如果是先帝(隆庆皇帝)的意思,何不在几天前就说,而偏要在弥留之后?如果是陛下(万历皇帝)的意思,那陛下刚刚死去父亲,正是哀痛深沉的时候,怎么可能顾得上去给一个太监封官?

陆树德逻辑学得不错,直接用排除法推出了唯一合理的结论:这遗诏既不是隆庆的意思,也不是万历的意思,只能是冯保的矫诏,也就是假传圣旨。按照法律是要杀头的。这一道奏章刀光剑影,直取冯保的要害。

雒遵也不含糊,他看到万历皇帝坐朝的时候,冯保站在御座旁边,于是攻击说,冯保区区一个下等人,竟敢站在天子的宝座边上,我们文武百官是在拜天子呢,还是拜这个太监?分明是欺负陛下幼小,无礼至此!

站个位置,今天人看来是小事,但那时候这个叫礼制,这也是一把见血封喉的刀子了。

同时,工部都给事中程文上书,弹劾冯保身为太监,竟然向先帝(隆庆皇帝)进送春药,导致先帝英年早逝。这种奸恶之徒,罪不可赦!

于是乎,冯保又被扣上了弑君的恶名。

除此之外,高拱手下其他的言官,也纷纷出马,漫天血雨,直指冯保,眼见得不把冯保碎尸万段,绝不罢休。

冯保这才见识到了高拱的利害,自己跟他压根不是一个量级的。他彻底崩溃了。面对着气势汹汹的攻击,他束手无策,只能坐在宫中待毙。

而高拱这边,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用绝对优势一举封掉了冯保的全部退路,自然有一种拔剑四顾的成就感。很快,就可以除掉这个死太监,再次把国政完全掌握在我手了。

然而他终究疏忽了,忽略了站在自己身后的一个人。

张居正。

在准备对冯保最后一击之前,高拱刻意征询了内阁中两位同僚的意见。高仪是个老实人,并不愿意卷入这种斗争,所以从四月入阁的时候,高仪就一再称病推阻。好容易在高拱和张居正劝告下入阁,如今又真的病倒了。面对着高拱的慷慨陈词,他除了唯唯诺诺,没有别的表现。在他这一方面,高拱看不到什么援助,也不指望什么援助。

接下来就是张居正了。在万历皇帝即位以后,张居正奉诏到大峪岭去视察皇陵的地形,准备给隆庆皇帝准备丧事。由于正值盛夏,路上又辛苦,张居正回来以后又请了病假。

当高拱亲自上门拜访时,张居正强支病体,热情接待高拱。这让高拱感到非常舒服。随后,他将自己解决冯保的全盘计划都告知了张居正,并且询问张居正:“你觉得如何?”

张居正毫不迟疑地回答:“自当听从差遣!除掉冯保,易如反掌!”

高拱满意地走了。虽然之前听说过张居正和冯保勾勾搭搭的流言,但高拱有自信,眼下对付冯保,即使再加上那两个头发长见识短的寡妇皇太后,我也是胜券在握。而且张居正一向很知趣的,他见识过我的厉害,应该也不会来找抽吧?

另一方面,张居正也在思索。

他知道,如果继续作壁上观,两三天内,冯保多半就要被高拱连根铲除。

平心而论,单讲人品和才能,高拱都比冯保强得多。如果一定要为大明帝国保留一个,相信稍有良知的人,都会选择前者吧。

然而很不幸的是,我是张居正。

高拱,我和你一样,也有满腹的才华,也有满腔的热情。

还记得当初我们共同立下的誓言么,我们要振兴大明,立下千秋万世的功业。而这个功业,我认为,由我来立,会比你做得更好。

于是,张居正秘密地去找到了冯保,告诉他,高拱已经准备总攻了。这个时候,冯保就算知道高拱的计划,也没用了。就好比是战争中,他的阵地已经被高拱的火炮导弹炸得稀巴烂,就算明知敌人即将发动坦克冲锋,他还能怎样?

然而张居正告诉冯保,有一个人可以对付高拱。

接着,他说出了这个人的称呼,而不是名字。

“当今万岁。”

冯保顿悟了。在他和高拱的对峙中,双方都只看到了台前幕后的成年斗士,却把年仅10岁的皇帝给忘记了。

看样子,隆庆皇帝几年的宽和柔弱,让大家都习惯性忽视皇权的至高无上。对高拱来说,皇帝是他一手保护下来的学生,更是有这种思维。

然而张居正不会。他是一步步看着徐阶斗倒严嵩的。在嘉靖皇帝的为所欲为,严嵩和徐阶的奉承天恩中,他脑海中深深留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字样。

只要皇帝下令,高拱算什么?

而且,如今皇帝最亲近的两个人,陈皇后和李贵妃,都是支持冯保的。

但是冯保还是有一点疑惑。皇帝虽然只有10岁,但聪明伶俐,要他除掉高拱,总得找个理由吧?

张居正微微一笑。还是从徐阶的身上,他学到了揣摩乃至引导皇帝意图的本领。简要地说,你要栽赃给对手的,不应该是最卑劣的罪恶,而应该是皇帝最讨厌最害怕的言行。

而当初在内阁里,高拱曾经说过一句话:“10岁的太子,怎样治理天下啊!”

冯保的眼睛亮了,但张居正止住了他的激动:别慌,要这句话奏效,还得稍微修正一下。

隆庆六年六月十五日一大早。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急慌慌地跑到宫中,向皇帝报告一个极为重要的情况。当然,皇帝的亲妈李贵妃也在一旁。

这个情况是,内阁首辅高拱,居功自傲,图谋不轨!

万历皇帝虽然年幼,毕竟天资聪明,读了好几年书。听到图谋不轨四个字,禁不住有些紧张。而他妈妈李贵妃更是紧盯着冯保。

紧跟着,冯保拿出了那一句阴谋的证据:

“高拱曾经说过,十岁孩童,如何做天子!”

篡改了区区几个字,这句话立刻从牢骚变成了谋反。而正是这一点区别,让高拱顿时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李贵妃出身于市井的平民家庭,见惯了这一阶层的斤斤计较和勾心斗角。对于朝廷上的斗争,她并没有深入的理解。但从她小市民的心态,很自然的,要抱紧属于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六月十六日,万历皇帝传旨,命令六部内阁等进宫开会。

高拱很高兴。在他看来,一定是之前的轮番弹劾起了作用。趁势把冯保收拾掉,就是举手之劳了。他派人去通知张居正和高仪,一同进宫。

结果,高仪继续称病,说不能上朝。很显然,这位老实人并不傻。虽然不清楚内幕和走势,他至少知道今天将是一场对决。作为旁观者,他实在不想卷进去。

而张居正呢,他勘察皇陵,路上受了暑热,病假还没销,也在推辞。高拱以为他犹豫了,再三催促,甚至还鼓励张居正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今天进宫当面弹劾冯保,真要是得罪了皇上,我就辞职不干,由你来当首辅!”

张居正心中,客气了几句后,告诉高拱:“您先去,我随后就来。”

一无所知的高拱,大步向无极殿走去。他要以堂堂正正的战法,一举摧毁冯保。

进入殿中时,高拱赫然发现,在一脸气愤的小皇帝身边站着的,正是自己的死对头冯保,脸上还挂着得意的笑容。

一瞬间天旋地转,高拱明白自己失败了。随即,便听到了冯保传皇帝、皇太后和李贵妃的谕旨:

通告内阁、五府和六部的大臣们。先帝上天堂的前一日,召集内阁三位大臣到病榻前,与我们母子仨一起受遗嘱,要他们好好辅佐年少的皇太子(就是当今皇帝)。谁知道首辅高拱“揽权擅政,夺威福自专,通不许皇帝主管”,以至于我们娘儿仨担惊受怕,日夜不安。现命令,立刻把高拱撤职,赶回老家宅着!你们这些大臣,受了国家的厚恩,如何也阿附权臣,蔑视幼主!今天开始,一定要洗清过去的毛病,忠心报国。再像以前这样乱来的,小心刀下不留人!

这篇谕旨从行文看,颇似冯保笔下,浅显易懂,文理也还畅通。对高拱的罪名描述,严格说来并非冤枉,却很无稽。明朝后期本来就是内阁制约君权,现在小皇帝年仅10岁,高拱作为先皇的师傅,内阁首辅,当然要“揽权擅政”了,什么又叫做“通不许皇帝主管”?总之,真正触怒皇帝的“不轨”言论,在这里没有体现,罗列出来的罪名,统统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高拱算是被结结实实地黑了一把。

多年的老江湖,在一瞬间精神崩溃,面如死灰,汗如雨下,趴在地上半天不动窝。据说,随后赶来的张居正,眼望着这个在一天以前还不可一世的人物,心中生出了怜悯,于是扶起了瘫软的高拱。满脸悲悯之色,他让人把已经免职的首辅高拱,搀扶着送出了宫。接下来,在一群禁军的押送下,高拱行色匆匆的被驱赶回了河南老家。

威震内阁的第一号朝臣,就这样轻飘飘地倒在阴谋之下。而张居正,则顺理成章地成为内阁的首辅。

为这一天,他盼望了许多年。

为这一天,他跟随着徐阶老师,忍辱负重,斗倒了严嵩。

为这一天,他在徐阶和高拱之间周旋。当高拱用狠辣手段欺凌徐阶时,他除了从人情上规劝,并不敢有丝毫的对抗。

为这一天,他不惜去勾结品行欠妥的太监,把一个知己高拱,活生生逼得下野离职。

所有的非常手段,隐忍含蓄,都是为了这一天。当年出身平民的天才少年张白圭,如今经过数十年风雨洗练,终于站在了帝国政权的顶端!

六月十九日,万历皇帝召见张居正。此时,张居正刚刚因为去给隆庆皇帝勘察墓葬,中了暑热,请了病假(虽然并不妨害他联合冯保把高拱给做掉)。万历皇帝说:“先生为父皇陵寝,辛苦受热,国家事重,只在内阁调理,不必给假。凡事要先生尽心辅佐。”

接着,万历皇帝又提起了隆庆皇帝对张居正的评价,说是“忠臣之后”。这让张居正感激涕零。他跪在地上说:我受了先帝的厚恩,又承先帝的顾命托孤,怎么敢不竭才尽忠来报效呢!以我看来,眼下国家的要务,就是在遵守祖宗的旧制,而不必纷纷去更改。此外,皇上要多学习知识,亲近贤人,爱护人民,节约费用。这些方面请您多留意。”

万历皇帝点头称是。

张居正又把话头转到了日常生活:“现在天气暑热,皇上在宫中,要注意作息时间,节制饮食,保养健康。”

万历皇帝表示自己知道了,然后下令给张居正酒饭吃。这就是48岁的首辅和10岁小皇帝,第一次以这种身份相会。从此刻起,张居正要大展拳脚了。接下来,到六月二十三日,老实人高仪竟然去世了。看来他的病不是假的。这样,张居正便成为内阁唯一的大学士,而且也是隆庆皇帝去世时留下来的三个顾命大臣中硕果仅存的一人。张居正此刻的大权,是相当稳定。从嘉靖年间开始,按照严世蕃的评论,天下有三个超一流人才,分别是杨博、陆炳和严世蕃自己。而在之后,又有徐阶、高拱和张居正先后横空出世,在内阁里外上演了一出出好戏。

如今,陆炳已死,严世蕃被徐阶干掉,徐阶被高拱掀翻,高拱被张居正驱逐。除了淡泊权势之争的杨博,就只剩下张居正在内阁呼风唤雨。

边关的名将谭纶、戚继光都是他的同道;朝廷上没有敢与他抗争的人,被高拱压制的徐阶一党,也都盼望这位同门大师兄能出来引导大局;掌印太监冯保在驱逐高拱中和他结成了生死同盟。而后宫的陈皇后,李贵妃,也对他非常信任。

在这种有利形势下,张居正并没有昏了头。他深知,尽管自己现在已经大权在握,但稍有不慎,便也可能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因此,他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障自己的地位。

首先,他不像高拱一样,恃强凌弱,分毫不肯退让。他对于宫中的太监,以及后宫的后妃们,是肯放下架子结交的。因为这个,在数年里他能得到来自冯保和李贵妃的支持。当然,结交归结交,朝廷的实政大权,他把得很严,决不让这些不懂政务的人插手。一方面是情面上的敷衍,另一方面是权力上的控制,这平衡木张居正走得很好。

在朝廷里的事务和人际,张居正也对高拱的旧法子有所取舍。高拱是相当强干的,既是内阁首辅,又是吏部尚书,每天上午到内阁,下午到吏部办案。相比之下,张居正自己亲力亲为不多,但是对内阁和六部工作,却是洞察仔细,了然于胸,以此更好地安排其他人做事。

高拱仗着地位,对于同僚难免冒犯。这不仅得罪人,还容易招引不必要的矛盾冲突。相比之下,刚刚当上首辅的张居正能够较为谦抑的接待友僚,团结大多数人。甚至对于政敌,他也不像高拱这样,必定要置之死地而后快。相反,张居正有时候能加以容忍,甚至对他们量材录用。

大权在握的张居正,开始打造朝廷的新格局。万历元年九月,吏部尚书杨博因病致仕,不久逝世。张居正以南京工部尚书张瀚继任。礼部尚书陆树声请求致仕,张居正挽留未果,就自己到陆树声家中,要他推荐。于是南京礼部侍郎万士和成为下一任。

内阁方面,在高仪去世之后,张居正起用吕调阳为次辅,后来又陆续引进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等人担任大学士。这四个人对张居正来说,都只是帮忙打下手的,构不成权力上的威胁。张居正的势力逐渐向六部和言官机构渗透,成为了明朝名副其实的执政者。

张居正的成功,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从严嵩、徐阶、高拱等人的兴衰之中,吸取了经验教训。所以他的地位能够较为稳固。但是,他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取得执政权。

取得执政权,在他也只是手段。之后,他要实现那一个萦绕他心中许久的梦想。

变法去改变大明朝多年以来的弊政,拯救已经在政治上摇落,在经济上停滞的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