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重用的戚继光,拥有出色的才能,也拥有报效国家的大志,因此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那么,另外一个和张居正同时代的人物,则几乎是相反的极端。他与戚继光的唯一共同之处,大概就在于报效国家的志向。可惜除此之外,他和戚继光却相去甚远。
这个人叫海瑞,在中国历史上,是与包拯齐名的清官。
在民间的评书和传说中,海瑞是一个聪明过人的大才子,因为刚正不阿,敢于和恶势力斗争,从而遭到了奸相严嵩的陷害。但他不屈不挠,终于斗倒了严嵩,伸张了正义。
然而事实上,这是美丽的谎言。海瑞并不是什么大才子,资质也就是中等偏上。更重要的是,他根本没有和严嵩斗的机会。那是民间艺人们,为了艺术的需要,才把明朝第一奸臣和第一清官,穿越时空来了个对峙。
明正德九年(1514),海瑞出生在海南琼山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几个叔叔不是进士就是举人,可偏偏他爹海翰,在海瑞仅仅四岁的时候,就顶着秀才的名头去世了。海瑞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
虽然家中有人做官,海瑞母子却过得十分的贫穷困苦。母亲每天做针线活补贴家用,让海瑞努力读书,还用一些道理教导他。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海瑞养成了独特而极端的个性:十分方正和枯燥,但又十分倔强。书中的大道理,完全融入了他的脑海,并成为他灵魂的色彩。
虽然学习努力,但海瑞天资平平,直到嘉靖二十年(1541),才以28岁的年龄考入了县学,成为了秀才。这时候,比他小11岁的张居正,已经考上举人了,比他大1岁的高拱,刚刚考上进士。
接下来,又经过多次屡考不中,海瑞终于在36岁时考中举人。此时是嘉靖二十八年,张居正已成为翰林院编修,严嵩也已取代夏言当权。
按民间传说,海瑞斗严嵩的故事就在此时。但真实的海瑞没有去斗严嵩,他在继续考进士。连续两届考不中,他放弃了,于是去吏部报到。
在当时,举人和进士都可以做官,但举人做官,第一实缺少;第二官职差,第三做官的环境险恶。但凡进士出身,立了功有人记,出了事有人保,从七品官做起,几十年下来,起码能混个从五品。要是举人,功劳总是别人的,黑锅总是自己的,从九品干起,退休能混到七品就算不错了。张居正的改革中,有一条就是要消除用人时的差别歧视,对举人官和进士官一视同仁,可惜这一条改革当时还没开始,而且最终也没有成功。
海瑞被分配到福建南平县担任教谕,管理县学。这是个根本没品的官,海瑞却做得风生水起。如前所述,当时的大明朝,秀才横行,县学里那帮生员很多都喜欢乱来。但海瑞一到,就对学生们加强管理,严格考勤,对违反纪律的加以惩罚,因此被学生冠上了“海阎王”的称号。
但学生们发现,海阎王也有好处:从来不收取学生的礼金,而且待人公正。所以,学生们对他又怕又敬。
有一天,延平知府来县里视察,进学堂时,海瑞的两个助手都下跪行礼,海瑞却昂然而立——根据他的考证,教育系统的官员见了地方官是不需要下跪的。这让知府有些郁闷,又给海瑞起了一个绰号——笔架山。
不久之后,一位巡按御史前来考察地方政绩。巡按御史品级虽低,权力却大,总督、巡抚见面都要唯唯诺诺。在知府的陪同下,御史来了南平县。知县带领全县公职人员,在城门口下跪相迎御史大人。唯有海瑞,依然鹤立鸡群的在人丛中站着。事后,御史闷闷地走了,知府胆战心惊地走了,知县把他叫来大骂,他毫不在意,依然坚持他那一套理论。
就这样,在绿豆大的官位上,海瑞不图升官,不图发财,一心把工作干好。才能或许不出众,用心却非常专注。得罪了上峰,也做出了成绩。
所以到嘉靖三十七年,也就是徐阶向严嵩试探性进攻之时,45岁的海瑞被提升为浙江淳安知县。连升六级,只因为一腔忠直,名声在外。
到淳安县之后,海瑞继续他的传奇。他严厉整顿吏治,约束部下,为民申冤,同时他竟然把二百年来早已成为惯例的灰色收入全部废除,逼迫全县官吏,和他一起靠朝廷那点微薄的俸禄过日子!
全县官吏顿时陷入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向海瑞施压,甚至消极怠工。面对压迫,海瑞全然不顾。他自顾自穿着破旧的袍子,徒步行走在县城里,吃着朝廷的俸米和自己亲手在后院种的蔬菜,安抚百姓,审问案子。工作异常辛苦,生活异常艰难,他却怡然自得,因为这是责任所在。
最后淳安的官吏们屈服了。他们在海县令的领导下,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艰苦奋斗。淳安百姓的生活,则蒸蒸日上。他们都歌颂海瑞的善政。
就在这个位置上,海瑞又干出了两件惊天动地的事。
一次是抗倭英雄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在江浙四处巡游,一路吃拿卡要。路过淳安时,因为嫌弃驿站的招待不好,竟然把工作人员吊起来打。
海瑞勃然大怒,带着衙役冲过去,将胡公子也抓起来痛打一顿,并且没收了随行的金银。然后,海瑞把胡公子送到胡宗宪那里,还写了一封信给胡总督,大意是说,您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员,以前也曾教导我们,要厉行节约,不能浪费。然而这次,竟然有恶徒假冒您的儿子,到驿站里要吃要喝,殴打官吏,败坏您的名声。因此我把此人逮捕,送给您发落。
这个故事,被改编成戏曲、评书,流行在民间。
另一件事,是严嵩的另一个党羽,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鄢懋卿,在嘉靖三十九年被皇帝派为钦差,到全国各地视察盐政。此人品格低劣,所到之处吃喝嫖赌,勒索地方,偏偏还要装模作样的四处发公文,说自己素来俭朴,要求地方接待莫要浪费。海瑞听说此事,便写了一封信给鄢大人。信中先引用鄢懋卿自己的告示,吹捧他清廉洁身;随后笔锋一转,说另有传言,鄢大人所到之处,各地接待都非常奢华。淳安县财政匮乏,如果这样,那是真接待不起了。到底如何是好,请鄢大人明示出路!
这封信软中带硬,冷嘲热讽,鄢懋卿气得七窍生烟,但又无计可施,干脆绕道,不去淳安了!
所以,海瑞虽然没有如评书中那样斗争严嵩,倒是和严嵩的两个党羽小小来了这么几下。
不同之处在于,胡宗宪虽然是严嵩一党,但却是个大局为重的好官,收到海瑞的信,心头虽然郁闷,也知道是非。他没有报复海瑞,反而把自个儿子责备一顿,也就算了。
虽然贪廉有别,但胡宗宪和海瑞一样,都是想为国家做事的人。
然而鄢懋卿却不是好东西。他被海瑞恶心了一把,就一心报复。在三年任满后,海瑞因为治理地方政绩优秀,本来该被晋级,却遭到了鄢懋卿手下御史的弹劾。这是一次有预谋的陷害,但正直的海瑞,也有欣赏正直的人来扶持。吏部侍郎朱衡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保护下,海瑞最后不升不降,平调到江西兴国县担任知县。
海瑞换了个地方,继续他的原则:勤政廉洁,苛待自己,也苛待官吏,而让当地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到嘉靖四十三年,徐阶打倒了严嵩,严嵩一党被钉上耻辱柱。这个时候,海瑞曾经逮捕胡宗宪儿子,以及被鄢懋卿陷害的历史,反过来成为对抗严党的光荣事迹。再加上他这史无前例的清正廉明,早已声誉天下,于是又被提拔为正六品的户部云南司主事,成为了接近中级的官员。
这样,不懂得讨好的海瑞,竟然在官场上一路晋升,短短几年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举人同学的终身成就。
海瑞的脾气依然那样刚烈。在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一心修道成仙的嘉靖皇帝,接到了这位六品主事的一封奏章。
明朝官员骂皇帝,本来并不稀奇,何况徐阶打倒严嵩之后,开放了言论自由,臣下对嘉靖皇帝的批评,也并非少见。但是这些批评,大多是隔靴搔痒,轻轻点拨几句,留个直言进谏的名声。而且,批评嘉靖国政的有,却无人敢指责他修道——这是六旬皇帝几乎仅存的乐趣了。
然而海瑞却不能容忍这一切。他慨然入朝,送上了一篇千古奇文,将嘉靖皇帝骂得狗血淋头:
您一心修道,搜刮民脂民膏,滥兴土木,二十多年不上朝,让法纪松弛。您对一些鼠辈滥加封赏,让朝廷的名器也贬值了。您听信道士的鬼话,长期不和您自己的两个儿子见面,这是伤害了父子之情;您因为猜忌和诽谤对臣下杀害的杀害,侮辱的侮辱,这是伤害了君臣之义;您成天在西苑,不回后宫,这是伤害了夫妇之恩。您的胡作非为,造成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水旱灾难迭起,四方盗贼猖獗。陛下您想想,如今这天下,算怎么一回事啊!
古代的君王有错误,靠大臣们来纠正,而您呢?无非是修斋建醮,仙桃天药,搞这些封建迷信活动!而且还建宫筑室,购香市宝,铺张浪费。更可恨的是,您做错了事,满朝大臣也就顺着您做错事,竟然没有一个人肯为陛下说真话,只知道一个个当面阿谀奉承,然后背后下来说闲话,这不是欺君之罪么?而且陛下您的错误太多了,最大的就在于修道。您修道是为了求长生不老,可是自古以来,圣贤说修身立命应该“顺受其正”,您啥时候听说过有所谓长生之说啊?古代的这些贤君,什么尧、舜、禹、汤、文、武,算得上圣贤了吧,他们也没能多活多久。而汉、唐、宋时代的方士,他们又有谁活到了今天?之前有个陶仲文,您不是很信任他吗?他不是教您长生不老术吗?他不也死了吗?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都是一群奸人捏造出来哄骗陛下的,而您居然就信了!
总之,在这封奏章里,海瑞不但踩了嘉靖修道的老虎尾巴,还骂了群臣阿谀奉承,而且几乎整个否定了嘉靖皇帝数十年的人生。从古到今,骂皇帝的文章何止千万,哪有一篇骂得这样刻毒,这样不拿自己当外人?
毫不奇怪,嘉靖皇帝因而暴怒。他把文书扔到地上,大吼道:“快派人去把他抓起来!”
好心的太监黄锦,从旁边轻轻说道:“这个人是有名的神经病。听说他在上这封奏章时,知道自己罪该万死,已经买了棺材,诀别了妻子,遣散了仆人,在朝房里等待问罪了。他大概是不会逃跑的。”
听完这话,嘉靖皇帝一愣,接着捡起奏章,又看了起来。在奏章的后面,他看到了这样的话:
如果陛下能知道修道成仙的荒谬之处,翻然悔悟,每天上朝,和宰相、侍从、言官他们讲求治理天下的事务,这样,纠正几十年的错误,陛下您就可以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这样的明君之间了。而诸位大臣,也可以洗刷几十年阿谀奉承的耻辱,置身于皋、夔、伊、傅这些贤臣之列。这样的话,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这些,都在陛下的一振作间而已!
从这封骂得极其难听的奏章里,嘉靖皇帝看出了愤怒,也看出了正直、忠诚,还有勇于牺牲。嘉靖并不是白痴。他叹了口气,对左右说:“这个人算得上比干吧,可惜我不是商纣王哩。”
于是海瑞被关押起来。后来嘉靖皇帝情绪不佳,想起海瑞的骂章,又发脾气要把海瑞杀掉。幸亏徐阶在旁开脱了几句,海瑞才免除一死。
这就是海瑞,一个名声大于才能,而气节大于名声的直臣。在满朝文武都在嘉靖的威严下拐弯抹角地说话,徐阶和严嵩为了斗争而竞相奉承皇帝的情况下,只有他挺身而出,用最不给面子的形式,劝谏了嘉靖皇帝。因为在他心中,为民请愿,就是为官的本分;劝君直言,就是为臣的本分。至于其他的,什么功名富贵,乃至生命,都可以为之牺牲。
正如他的号“刚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个时候,张居正正在掌翰林院事。他对海瑞的勇气和胆色,充满了敬佩。但这种作风太冒进了,就像当初的杨继盛,足以在历史上留下壮烈的名声,却未必能真正起到多大作用。
真正打垮严嵩的,不是同年杨继盛的舍命弹劾,而是徐阶老师的长期隐忍;就说这次海瑞的进言吧,如果没有徐阶老师的斡旋,如果当权的还是严嵩这种奸臣,他不也早被皇帝杀掉了么?
所以,张居正对海瑞,未必有太深的赏识。更何况,这时候他正在为好朋友高拱和老师徐阶之间的争权夺利而左右为难呢。
十二月,嘉靖皇帝病逝。如前所述,徐阶利用那一个夜晚,果断地带着张居正写下遗诏,确立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从而给了高拱一个下马威。而就在一天之后,当死牢里的海瑞得知嘉靖皇帝去世,牢头都向他道贺时,这个曾痛骂皇帝,自己差点被杀的海瑞,竟然号啕大哭。嘉靖去世,隆庆登基。海瑞果然被释放,并且官复原职。由于他举世公认的忠直、廉洁、诚实和无所畏惧,这个没有什么大背景的举人,已经成为整个帝国官员的道德典范。徐阶很欣赏海瑞。这个惯于隐忍,妥协的宰相,对于海瑞的刚直不阿,有着非同寻常的好感。因为他也曾愤青过,不过后来屈从于更大的目标而改变了。于是,在徐阶的授意下,海瑞首先晋级为正五品的大理寺丞,专管审案;不久之后,又当上了正四品的都察院佥都御史,成为了帝国的高级官员。徐阶认为,海瑞顽强、清廉,虽然机变不足,但应该能作为张居正的得力助手,帮他治理帝国吧。我退休之后,也能有个依靠了。
对于除阶的这种安排,张居正稍有些不以为然。他还是认为,海瑞虽然忠诚刚正,但是太不会来事了。放在较低的职位上,或许能够秉持原则,干得很好。但更高的职务,或者更有实权的职务,并不是仅仅靠忠诚和原则就能圆满完成的。
随后的一件事情,似乎证明老师的眼光比学生好。那是在隆庆元年,徐阶和高拱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高拱部下的御史齐康(明史作刘康)上书攻击徐阶。原先沉默观战的海瑞,忽然出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徐阶侍奉先帝(嘉靖)的时候,没有纠正先帝修道炼丹的错误,畏惧天威,只图保全自己的地位,这确实不对。然而他自执政以来,忧国忧民,勤勉政务,气量宽宏,有很多值得赞扬的地方。齐康甘心给人当走狗,乱咬好人,罪过比高拱还大!
这就是海瑞风格的辩词,短短几句,开头照例把徐阶也批评一顿,然后称赞徐阶,驳斥齐康,顺带把齐康的幕后老板高拱也给狠狠戳了一下,既客观公正,又铿锵有力。前面说过,海瑞在当时已经是道德典范,是公道与正义的化身。由他出面这么一说,自然给了高拱一党以沉重打击。而且,高拱还不敢和他对骂——连皇帝都敢骂的人,你惹得起么?
张居正呢?他理解老师的心情,感觉却没这么好。首先,他既是徐阶的学生,又是高拱的朋友,徐、高二人的斗争无论谁胜谁败,他都会有所不忍。更重要的,高拱在海瑞的攻击下,这种任人宰割的状态,让他有些毛骨悚然:这个道德典范,要是他反对我呢,我该怎么办?
张居正在用人上,与高拱水平相当,而胜过自己的老师徐阶。对海瑞的看法,大约和他相对中立的立场有关吧,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从海瑞那里尝到甜头的徐阶,进一步相信自己的眼光。他继续提拔海瑞,又让他当历任南京通政司右通判。这是一个相对闲职。海瑞一心想为国家出力,表示自己不能胜任这种清闲的工作。当时徐阶已经退休,但依然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他理解海瑞为国立功的急切,于是在徐阶的默许下,海瑞于隆庆三年(1569),被任命为应天巡抚。
徐阶走出了一步错棋。
海瑞在应天府的上任,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各级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平常贪污受贿的纷纷离职逃跑。大户人家也都关门闭户,装穷叫苦,还把朱红色的大门漆成黑色。负责监督江浙一带纺织工程的太监知道这个消息,也赶紧把自己坐的八抬大轿换成四人小轿,溜之大吉。
海瑞上任之后,锐意改革。他不懂得什么权术,什么派系,什么官场恩怨。作为一个地方官,他只想把他看到的不公平,不合理加以改变,为老百姓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海瑞做的第一件事是疏通吴淞江、白茆河,使之畅通的流入海洋,老百姓也得到了水利的好处。这是工程层面的。
此外,他规定辖区内成年男子从速结婚,不愿守节的寡妇应立即改嫁,禁止溺杀婴孩。巡抚出巡各地,府县官不得出城迎接,供给的伙食标准为每天纹银二钱至三钱,可以供应鸡鱼肉,但不得供应鹅及黄酒。公文要使用廉价纸张,并且节约用纸。若干奢侈品要停止制造,包括特殊的纺织品、头饰、纸张文具以及甜食。他还整顿辖区内的驿站,裁省费用。
最后一件事情,则要复杂得多,那就是整顿土地。
明朝中后期的大户兼并土地非常严重,一般小户人家,往往田地被夺走,失去谋生的手段。海瑞立誓要抑制大户兼并。他在衙门张榜公布,欢迎百姓前来申冤鸣不平。尤其对那些恃强凌弱,夺取别人土地的地方豪强,海瑞严厉打击,责令他们把强占的土地退还给原主。
在海瑞的鼓励下,状纸潮水般涌向巡抚衙门,最多时一日竟达3000多封。海瑞飞快地一一断案,大多数都是判穷人胜诉,富人败诉。大量被富人强占的田地退还给了原主。这其中当然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比如有的确系邻居间用田地做抵押借款,之后无力偿还而造成土地转移,却被海瑞判原债主退还土地;还有一些刁民借这个机会,巧取豪夺了富人的田产。
不过总体来说,海瑞对土地的清查,给广大平民解决了不少麻烦。
他自己却面临了新的麻烦。因为应天地区最大的地主,竟然是他的救命恩人徐阶。他的儿子更是仗着老爹权势,在地方上肆意横行,圈占了数万亩田地。
于是海瑞要求徐阶,将多余的土地退还了!
早已惯于隐忍的徐阶,看到自己一手拯救和提拔的清官送来的逼债书信,最初诧异,后来释然。他理解海瑞的做法,于是也退了一部分地。
然而海瑞觉得不够。他拿到了徐阶的退地,却进一步表示,徐大人,您还是把所有强占的土地都退了吧。
这下徐阶可有些不高兴了。他写信给海瑞,希望他念在往日情谊,就当还我的人情吧,别再逼我退地了。
海瑞接到信,莫名其妙的摸摸脑门:人情?我只知道当了朝廷的官,为天下百姓谋福利,什么叫人情?
好脾气的徐阶终于明白,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一时气愤,他指责了海瑞,并且表示自己不再退还土地了。而海瑞当然也不肯示弱,继续对徐阶施加压力,双方陷入僵持。
张居正发觉有些不妙。他在海瑞就任应天巡抚之前,就曾多次写信给徐阶的儿子和地方官,希望他们好自为之。没想到,一贯隐忍的老师,竟然也走入了意气用事的误区。
赶紧去提醒老师吧,已经来不及了!
早已对徐阶虎视眈眈的高拱,对这天赐的良机,岂肯放过?他早就想置徐阶于死地,但因为徐阶势力庞大,要是贸然出击,恐怕自讨没趣。
如今,徐阶提拔过的海瑞,竟然咬住了徐阶,还不赶紧打蛇随棍上,更待何时?
于是,高拱对海瑞的举动表示了支持,并且严厉斥责徐阶这种贪婪敛财,不顾朝廷体面的行为。海瑞得到鼓励,攻击得更来劲了,还逮捕了徐阶的弟弟徐陟。他却浑然不知,自己做了高拱的敢死队和工具。
在海瑞只问对错,不管利害的勇猛攻击下,徐阶本已方寸大乱,哪里还挡得住高拱的暗箭?很快,他全线崩溃,从此陷入高拱的掌握之中,儿子被抓,家产被抄,自个完全丧失了政治影响力。直到在隆庆五年向高拱认输,才勉强保存了晚年的体面。
张居正毫无办法地看着这场闹剧。他为老师徐阶的悲惨命运而郁闷。对于甘被他人当枪使的海瑞,他并不恨,他知道海瑞只是为了匡扶心中正义。但对这个正义卫士的能力和可能产生的价值,他算是刮目相看了。
另一方面,海瑞被高拱当枪整倒严嵩之后,继续谆谆不倦地进行他抑富济贫的活动,却不知这样的举动,渐渐得罪了越来越多的士大夫——因为他们多半都是富人和豪强。
于是,海瑞也开始遭到了接连的弹劾。最后,到隆庆四年,海瑞被调离了应天巡抚位置。他在这个职位上八个月,满怀希望而来,最终却失望而去。他的离开,让当地的缙绅富豪弹冠相庆,而平民百姓,则嚎哭着送别这位海青天,还把他的画像挂在家里纪念。
这时高拱已经成为内阁的实权人物。海瑞帮他斗倒了徐阶,但他清楚,满脑子正义,又不怕丢官又不怕丢命的海瑞,绝不是自己能控制得了的。高拱本人又是很有抱负精神的,隆庆元年海瑞帮着徐阶骂他的情形还在脑海中。所以,他把海瑞调到了南京户部的闲职上。
海瑞对此当然非常不满。在他看来,自己在应天的改革刚刚开始,怎么就给调走了,这不是半途而废么?抗议无效之后,海瑞又开始骂人了。
如果说上次骂嘉靖皇帝,在深度上已登峰造极,那么这次的记录则表现在广度上——他骂了整个朝廷的大臣。在一封奏疏中,他创造了新的经典骂语——“举朝之士,皆妇人也”!要知道,那时候骂男子为“妇人”,是极其恶毒的,诸葛亮送妇人衣裙给司马懿,算是相当厉害的激将法了。
面对着海瑞这毒辣的人身攻击,满朝哗然,但以往为一点小事就吵闹不休的大臣,却没一个人敢出来反击。毕竟,海瑞太生猛了,要是和他对骂,那是在以卵击石啊,自己能讨了什么好?
一片沉寂中,只有两个人说话了。一个是当时的首辅,老实人李春芳。李春芳用一贯的和稀泥口吻说:
“按照海瑞的这个说法,我大概也算个老太婆吧?”
另一个人则是此事的最大受益者高拱。毕竟是眼光犀利,善于用人的天下奇才,高拱的评论相当中肯:“海瑞所做的这些事情,并非都是坏事,但也不全是好事。恰当地说,海瑞是一个不太能做事的人。”
张居正没有对此发表看法,但他心里同意高拱的话。
海瑞有着和我一样匡扶国家的热情,还有着我所不具备的不顾一切的牺牲精神。然而光凭这牺牲精神,能做什么呢?只会莽撞的把事情搞坏!
在较低的位置上,海瑞还可以用忠诚和坚毅来弥补才能不足,可是在更高的位置上,需要机变,协调,和适当妥协,是不能指望这样的人的!
张居正在心中,对海瑞下了这样的结论。
因为与实权当政者高拱的不合,海瑞在隆庆五年(1571)辞职,回到了海南老家。
又过了一年,隆庆皇帝去世,万历皇帝登基,张居正联合冯保驱逐高拱,成为新一代的首辅。朝廷用人的大权,也落在了他的手上。
这时,已经59岁的海瑞,仿佛又看到了希望。在海瑞眼中,张居正是一个出身寒门的人,也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不像高拱那样心胸狭隘。况且,在很多政见方面,张居正和海瑞有一致之处。比如他们都主张抑制土地兼并,节约政府开支,兴修水利等等。
再加上,张居正的变法,打着的是恢复祖宗法度的旗号,就是说恢复明太祖朱元璋的旧法。而海瑞,恰好是朱元璋的狂热支持者,他甚至希望恢复朱元璋对贪污犯剥皮的酷刑。
所以,海瑞把张居正当做自己的知己和同道,他给张居正写信,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张居正变法出力,还对变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张居正拿着海瑞的信,踌躇片刻。他踌躇的是怎样回绝海瑞。
所以在回信中,张居正表面上对海瑞遭到高拱的迫害表示了同情,称赞海瑞的忠勇和刚直不阿。但言下之意,却全是在打太极,您大才难以小用,我这里实在容纳不下。
就这样,在张居正当权的十年之中,海瑞一直赋闲在家。60岁以上的老人,满怀报国壮志,却得不到舒张,想必也会不爽吧。
所以,民间盛传着张居正因为徐阶的缘故嫉恨海瑞,或者张居正害怕海瑞刚正的流言。甚至,当万历五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朝野为了他该不该暂时放下政权去守丧发生争议时,在南方,有人写了一篇弹劾张居正的文章,就假托海瑞的名,到处流传着。
直到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海瑞始终未得起用。万历十三年,72岁的海瑞终于再度出山。经万历皇帝亲自批示,海瑞被任命为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
在南京,每日围在海瑞府邸门口的人群如潮水一般,其中不乏从很远处过来的。而更出奇的是,里面很多人并不是有求于海瑞,或者想申冤打官司。他们只是想来看一看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
饱受拥戴的海瑞,又上了很多道整顿朝政的奏章,提了很多偏激的建议。万历皇帝把这些建议直接否决,然后给海瑞继续升官,一直升到了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海瑞在这个闲职上待到离世。
万历十五年(1587)冬,海瑞去世。他的最后遗言,是把兵部多送的柴火费——六钱银子退回去。为官三十年,官居正二品,他的全部遗产,还不够办丧事用。
然而听说海瑞的死讯后,南京数以万计的百姓,自发地为他守孝,满城号啕大哭之声,不绝于耳。到出殡的时候,沿江为海瑞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人离去。海瑞的葬礼,足以震撼千古。
相比张居正死后的种种非议,海瑞在这一方面,获得了完全的胜利。
然而,张居正对海瑞的弃用,依然是明智的。他与万历皇帝不同。万历皇帝需要的,仅仅是安稳的江山,所以他可以把海瑞当做门神一样供起来(正如那些崇拜海瑞的百姓一样),让他发牢骚,自己并不因此受损。
张居正要从事的,是对整个帝国的大手术。这个过程中,很多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他需要的,是能干和听话的属员,能够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对清廉而无畏的海瑞,张居正也只好敬而远之了吧。